揚·彼得羅夫斯基
有理由對波蘭全球氣候大會不抱希望
2015年12月,世界各國領導人齊聚巴黎,誓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yè)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nèi),以避免災難性的氣候變化。所有參會領導達成一致,行動細節(jié)將在之后制定出來。2018年,把在巴黎會議上的高談闊論訴諸行動這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落在了聯(lián)合國氣候峰會的主辦城市波蘭西南部城市卡托維茲這里。
困難首先與《巴黎氣候協(xié)定》本身有關,協(xié)定將一些重要內(nèi)容有意模糊。例如,它沒有說明各國的氣候承諾哪些是可以接受的,如何匯報“國家自主減排貢獻”(NDCs)方案或由誰來審查,這些必須要加以明確才能讓各國協(xié)同遏制氣候變暖。發(fā)展中國家可能不愿意和富裕國家同等標準,發(fā)達國家可能會反對總體控制措施太過寬松,認為這讓中國或印度這樣的污染大國就因為貧窮而逃避了責任。
作為一種談判策略,選擇性地模糊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5個國家簽署了《巴黎氣候協(xié)定》;只有敘利亞和尼加拉瓜這兩個國家,最初拒絕簽字(后來也都加入了協(xié)定)。但這意味著到目前為止提交的160個自主減排方案堆在一起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歐盟和美國都承諾削減溫室氣體絕對排放量,但是選擇了不同的基準年和期限:歐盟承諾2030年之前較1990年的水平削減40%,美國承諾2025年之前較2005年的水平削減26%-28%。中國也承諾到2030年減排量將比2005年減少60%-65%,但這是指單位GDP排放量(同時增加可再生能源和造林目標)。新西蘭的目標雄心勃勃,但方案簡短,僅有3頁;巴基斯坦的方案滿滿31頁,但任何削減都以外國援助為條件,援助總額高達400億美元。
考慮到將升溫控制在2°C以下的目標事關整個地球,所以衡量進展時不能只看個別國家的承諾,而要看各國承諾總和。需要運用巧妙的外交手段來制定達到此目的所需的共同標準,就像在巴黎氣候大會上哄勸與會國達成協(xié)定一樣。確實,鑒于特朗普在2017年6月決定美國撤出協(xié)定,這一次需要運用更為精明的手段,哪怕只是為了阻止其他有潛在可能要退出的國家。
遺憾的是,波蘭可能無法應對這樣的外交任務,這也是對卡托維茲會議的成功持懷疑態(tài)度的第二個原因。原則上來說,波蘭具備很多作為氣候談判所在地的有利條件。這是波蘭第三次主辦締約方會議(簡稱COP)(如果也算上1999年在德國舉行但由波蘭主持的第五屆COP,那么就是波蘭第四次主辦COP了)。國家自主減排貢獻就是于2013年首次在華沙舉行的第19次COP會議上構想出來。而且波蘭在凈化污染嚴重的工業(y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ㄍ芯S茲本身就是后共產(chǎn)主義波蘭作為煤炭國家現(xiàn)代化的一個例子。
卡托維茲難有斬獲
可惜的是,波蘭的有利條件被圍繞其民粹主義政府的爭議給抵消了。執(zhí)政的“法律與正義黨”高喊“波蘭第一”的論調(diào),而氣候問題共識依賴的是多邊秩序,由波蘭來推動這一共識有些尷尬。負責主持會談的環(huán)境部長揚·希什科(Jan Szyszko)對人為造成氣候變化的觀點持懷疑態(tài)度。法律與正義黨公開宣布要擴大煤炭產(chǎn)量也與《巴黎氣候協(xié)定》的目標相反。
樂觀主義者堅持心懷希望,即使波蘭東道主有不足之處,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進展,可能甚至是在峰會之前。
未來12個月里將舉行一系列氣候會談。最有趣的可能將是2018年9月由對自己的環(huán)保主張毫不掩飾的加州州長杰里·布朗(Jerry Brown)計劃召開的會議,與會者將是志同道合的美國其他州、城市、企業(yè)和外國代表。
那些希望阻止氣候進一步變暖的人可能會感到失望。聯(lián)合國的大型會議將重點為受氣候變化影響的貧窮國家提供財政援助,而不是控制全球溫度。布朗的倡議雖然值得稱贊,但加州作為氣候談判的舞臺未經(jīng)考驗。無論如何,重大政治決定總是在聯(lián)合國正式會議快結束時才出現(xiàn)。
所有這些都表明完成《巴黎氣候協(xié)定》時間表上的任務將有所延誤。根據(jù)這一時間表,2018年將建立共同標準,2020年修訂一套目標更高的自主減排貢獻,2023年要系統(tǒng)性評估實現(xiàn)目標的進展。就目前情況而言,第一項任務看起來至少要被擱置一年左右,可能會令另外兩項產(chǎn)生連鎖反應。而與此同時,地球溫度仍在繼續(xù)升高。
(翻譯:張凌,審譯:康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