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文
下面的情境很多人也許并不陌生:在公司里,老板宣布給業(yè)績突出的人加薪,結(jié)果好多人都覺得失望,認為自己的業(yè)績突出而沒有得到加薪,于是抱怨老板沒有一碗水端平;在單位里,職稱評定揭曉了,好多參評者都覺得失望,認為自己成果突出卻落選,于是抱怨評委有貓膩;在學校里,評優(yōu)活動結(jié)束了,結(jié)果讓好些學生失望,認為自己表現(xiàn)突出卻與“優(yōu)秀”無緣,于是抱怨評選不公正……
不能否認社會中存在徇私舞弊現(xiàn)象,但是,一般活動還是公平公正的。那么,是抱怨的人過于自私、狹隘,境界不高嗎?不,不能這樣簡單的道德評判。
人們在認識自我的時候,普遍存在自我欺騙的心理傾向,也就是上面說到的,人都有一種認為自己比別人好的傾向。為什么會這樣自我欺騙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們的自我欺騙主要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維持積極的自我形象。于是,容易肯定自我,難于否定自我。
人們總是不愿否定自我,而傾向于肯定自我,希望保持一個積極的自我。這是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但是,現(xiàn)實生活是紛繁復雜的,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挫折和困難,都會受到別人的批評和責難,自我形象都會受到威脅。因而,在各種消極的反饋信息面前,為了維護積極的自我形象,人們就要采取自我欺騙策略了。
面對外界的各種消極反饋信息,你是否曾經(jīng)這樣自我欺騙過呢?
巧妙利用自我服務偏見
按照社會心理學的說法,人們在解釋事件的結(jié)果時,普遍存在“自我服務偏見”,也就是對成功的事件進行內(nèi)歸因,而對失敗的事件進行外歸因。所以,當一件事情進展得順利時,人們都會認為這是自己的功勞,因而自我價值也得到提升;而當一件事情進展得不順利時,人們通常會尋找外部原因,從而逃避責任。這是最常用的自我欺騙策略,來維護自我形象。
尋找消極反饋信息的漏洞
對于那些貶低自己的信息,人們會積極地尋找它的漏洞,而對于那些能夠提升自我價值的信息,人們卻很少去思考它們的真實性。這也是一種自我欺騙策略。在學校里,細心的老師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現(xiàn)象:在某次考試結(jié)束后,那些考得好的學生,會認為這次測試是公平合理的,而那些考得不好的學生,則傾向于認為這次測試不公平,如考題有問題等。這就是在尋找負面反饋信息的漏洞,以維護自我形象。
有選擇地加工反饋信息
人們對外界的反饋信息,不是統(tǒng)統(tǒng)都進行加工的,而是有選擇地加工。通常,對于那些負面的反饋信息,人們很少進行思考。而對于那些正面的反饋信息,人們會對其進行自己的思考和推敲,從而證明這是自己確實已經(jīng)擁有或能夠具有的。通過這種有選擇地加工反饋信息,可以避免受到消極的影響,加強了自我價值感。
有選擇地遺忘反饋信息
與上面一點相關(guān)聯(lián),人們對信息的遺忘也是有選擇的。由于人們很少關(guān)注負面的反饋信息,因此,這些信息很容易被遺忘。而對于正面的反饋信息,人們卻能夠很好地記住它。這叫做選擇性遺忘。通過遺忘失敗的經(jīng)歷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保持積極的自我,這也是一種自我欺騙的策略。
有選擇地提取反饋信息
很多人會根據(jù)現(xiàn)實的需要,從記憶庫中提取相應的信息來證明自己具有某一特質(zhì)。比如,如果內(nèi)向更有利于獲得成功,那么,就會很自然地想起自己內(nèi)向性的表現(xiàn),并且能夠想起很多事例來證明自己確實是一個內(nèi)向的人。此時,根本不會想起自己也有過外向性的反應。這也是一些算命似乎很靈的原因。由于你相信算命人的說法,就會從自己的記憶庫選擇出來相關(guān)的信息,于是,就覺得算命人“說得準”。
強調(diào)自己的優(yōu)點而忽視缺點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的優(yōu)點是獨一無二的,是非比尋常的,而自己的缺點就是全人類的缺點,是每個人都會犯的錯誤。因此,當自己成功地完成一個任務時,就會覺得自我價值感很高,而當自己犯錯誤時,就會選擇自我原諒,覺得這些錯誤是每個人都會犯的,是無法避免的。這種偏頗的理解,也是人們自我欺騙的策略之一。
曲解評價標準進行自我評價
對于很多積極的,但評價標準又比較模糊的人格特征,人們傾向于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扭曲他的含義。比如,幾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好父親、好母親,但是,究竟怎么樣才能算好呢?標準比較模糊。有人認為好的父母從不懲罰孩子,而有人則認為好的父母應該賞罰嚴明;有人認為好的父母應該多花時間陪孩子,而有人則認為好的父母應該把時間都放在工作上,給孩子樹立一個勤勞的榜樣。由于標準各異,所以,很多人都會認為自己是好父母。
把別人的批評歸因于偏見
當受到別人的批評時,很多人并不認為是自己不好,而認為是由于別人對自己有偏見。比如在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黑種人的自尊,不會因為白種人的消極的評價而降低。他們認為,之所以受到這樣的評價,是由于評價者的種族偏見所致。而當這些人知道評價者并不清楚他們的種族情況時,他們的自尊才會受到影響。生活中也常常是這樣。對別人的非議,你常常會說人家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梢妼e人的消極評價歸因于偏見,也是一種自我欺騙的策略。
通過下行比較來維護自尊
所謂下行比較,就是拿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進行比較,從而讓自己感覺良好?,F(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當自我價值感受到威脅時,都會進行一種下行比較,采用一種“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自我安慰策略。比如,姐姐是鋼琴家,而你對音樂并不感興趣,那么,你也許不會感到姐姐鋼琴比自己棒而有壓力。但是,如果你對音樂也非常感興趣并在意自己的成就,那么,姐姐鋼琴方面的成功,會讓你產(chǎn)生消極的自我體驗,即鋼琴成就不如姐姐。于是,你就會尋找一個鋼琴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來比較,從而維護自己的面子。
其實,面對生活,我們都難逃自我欺騙,適當?shù)刈晕移垓_也是維護自我的一種心理策略。但是,自我欺騙畢竟扭曲了客觀的自我,使人們難于認識真實的自我,尤其是經(jīng)常使用這種策略的人,最后會迷失自我,與成功背道而馳。因此,我們不妨自我欺騙一回,但也要適時地從自我欺騙中走出來,看看那個客觀的自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