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銀監(jiān)會主席郭樹清在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談到了兩個頗有深意的提法:“不法分子”和“金融集團”。他說,“少數(shù)不法分子通過復雜架構,虛假出資,循環(huán)注資,違規(guī)構建龐大的金融集團,已經成為深化金融改革和維護銀行體系安全的嚴重障礙,必須依法予以嚴肅處理?!?/p>
顯然,這一表述不同于常規(guī)的監(jiān)管部門的官方文件,口氣的嚴厲程度,讓人想到了證監(jiān)會主席劉士余曾經的“野蠻人”表述。可以看出,近年來,兩位正部級的金融官員將矛頭指向了金融領域的某些利益集團,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那么,金融領域為什么遠比其他領域更容易誕生利益集團呢?或者說,為什么利益集團總是熱衷進入金融領域開疆拓土呢?主要有兩個原因,這也是金融的兩個本質決定的。
金融的第一個本質是杠桿。杠桿就是借錢,比如你借10億,借一年,利息8%(800萬利息),但是在這1年內,你在資本市場可以通過收割股民,把這10億變成20億。于是,在不考慮機構傭金和各種“資金通關損耗”的前提下,你能賺9.02(20-10-0.08)億。
在資本市場收割股民,方式很多,這里不再贅述。同時,土豪們的“錢滾錢”方式也不限于資本市場??傊芙璧藉X(加杠桿)才是關鍵。在中國,看一個企業(yè)、企業(yè)家的能耐有多大,最重要的標準只有一個:他能從國有銀行借到多少錢。而企業(yè)家被看衰的標準也只有一個:他被國有金融系統(tǒng)拋棄了,不是嗎?
金融的第二個本質是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這個問題在行政層級越多的經濟體,情況越嚴重。很簡單,垂直的行政或者說權力層級、橫向的權力部門越多,那么那些最具“經濟價值”的信息,從上到下垂直流動,或者橫向流動的“損耗”就越大。在龐大的行政體系內部,必然有很多人可以依靠“信息”賺錢。
最簡單的例子是資本市場的內幕信息。銀行的貸款,同樣如此??拷鼨嗔Φ娜送菀壮蔀殂y行貸款的掮客,在中國某些多數(shù)群眾并不富裕的地方,卻豪車遍地,其背后隱藏著兩大地方土豪階層:一是煤老板之類的資源型土豪;二是大興土木背后的資金掮客。
其實,以上兩個特征都決定了權力和金融有著天生的“親近感”。在這種親近感之下,很容易誕生一些不斷自我強化的金融利益集團。在這里,按照它們的運行模式和框架,可以將它們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貨幣套利型,它們擅長匯率套利,即預期人民幣匯率已經到了高點,所以換匯去海外買資產,越多越好。然后,等到本幣匯率下跌,海外資產(以外幣計價)其實就相對升值了。這樣做,既能規(guī)避本幣匯率風險,也能跨國套利。
但問題是,它們大肆換匯,會造成中國外匯儲備的大量流失。邏輯很簡單,如果在國內換匯,然后在美國買下1億的資產,那么中國的外匯儲備從理論上講就流失了1億。實際上,某些財團近年來的海外購買資產熱潮中,手筆動輒幾十億,上百億都不在話下。
客觀地說,它們的跨境資產配置,或者說貨幣套利不過是一種市場行為。但造成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外匯儲備的大量流失,會導致人民幣匯率堅實的基礎被蠶食。此外,過度海外收購也會一定程度瓦解投資者對本國經濟的信心。
第二類是巧奪國民型。這類金融利益集團的歷史最悠久,從上世紀90年代A股開市以來,它們就是中國金融食物鏈上的巨型寄生蟲。它們盤踞在資本市場,是一級市場的尋租股東、二級市場的大莊家,數(shù)十年如一日,收購股民,缽滿盆盈。
它們最大的危害是什么?是削弱中央政府的信用。中國的股市是高度管制的,IPO是核準制,這意味著企業(yè)上市其實是核準它上市的部門在進行信用背書,而這些部門不過是中央政府的分支機構。利益集團不斷在股市明火執(zhí)仗,這不是在透支中央政府信用,那是什么?
第三類是擾亂秩序型。這一類金融利益集團并不希望做資本市場的財務投資者,而是希望收取更大的“控股溢價”。它們希望控制大公司、龍頭公司,比如萬科、格力這個級別,或者銀行、證券等特許經營的標的。以上企業(yè)最大的價值在于兩個,一是“綁定國家”,二是可以對資本市場施加影響。
特別是第二條,這意味著對現(xiàn)有監(jiān)管秩序的挑戰(zhàn),或者說挑戰(zhàn)國資對市場的控制權。因為,在資本市場,股權即權力。
以上三類金融利益集團,它們既會挑戰(zhàn)現(xiàn)有金融市場秩序,也會挑戰(zhàn)監(jiān)管。當然,有的更以損害普通的投資者為存在的前提。有時候,三種利益集團也會發(fā)生重合。從近期金融領域監(jiān)管官員的不尋常表態(tài)來看,未來,中國將那些“不法分子式”的金融利益集團作為整治目標,必然是大概率事件。
無論技術如何發(fā)展,金融的本質(杠桿和信息不對稱)是穩(wěn)定的。但背后的東西,則一直都在變化之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