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佃美
[摘要] 目的 觀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應用胰島素、二甲雙胍聯合治療的療效及PARP水平變化。方法 選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該院診治的108例GDM患者臨床資料,按不同治療方案分2組,每組54例,對照組經皮下注射門冬胰島素治療,觀察組在其基礎聯合二甲雙胍治療,比較兩組血糖及不良反應。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FPG(4.02±0.34)mmol/L、2 hPG(5.54±0.63)mmol/L、HbAlc(5.39±0.84)%均比對照組水平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PARP水平(30.51±0.94)U/L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應用胰島素、二甲雙胍聯合治療能有效降低血糖,控制血糖穩(wěn)定,并減少PARP,減輕炎癥,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有效。
[關鍵詞] 妊娠期糖尿??;胰島素;二甲雙胍;PARP
[中圖分類號] R7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1(b)-0085-02
糖代謝在妊娠前處于正?;蛱悄土繚撛跍p退的狀態(tài),待妊娠期后被確診為糖尿病,臨床稱為“妊娠期糖尿病”(GDM)[1]。目前,胰島素是控制血糖的有效藥物,已成為治療GDM的首選藥品。但是,單純使用胰島素治療,針對胰島素抵抗的GDM患者無法達到滿意療效。二甲雙胍是一種胰島素增敏劑,被廣泛用于糖尿病治療中,且療效可觀。為此,該院對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108例GDM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二甲雙胍、胰島素的聯合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診治的108例GDM患者臨床資料,按不同治療方案分2組,觀察組54例,年齡22~32歲,平均(25.63±3.04)歲,孕周27~34周,平均(30.14±2.11)周,初產婦22例,經產婦32例;對照組54例,年齡24~35歲,平均(26.54±2.47)歲,孕周28~36周,平均(31.02±1.21)周,初產婦26例,經產婦28例。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0.05),可比較。
1.2 方法
兩組均展開糖尿病宣教、飲食控制及運動療法進行干預。對照組施予胰島素治療:門冬胰島素注射液(國藥準字J20150072,3 mL:300 IU),12~15 IU,晚餐前經皮下注入,按患者血糖調節(jié)劑量。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觀察組聯合二甲雙胍(中國藥準字H20023370,0.5 g×20 s)治療:初始量0.5 g/次,2次/d,或0.85 g/次,1次/d;隨餐服用。兩組均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血糖指標,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紅蛋白(HbAlc)。取兩組治療后空腹靜脈血3 mL,靜置2 h,3 000 r/min,離心處理10 min,保存-80℃冰箱待檢;行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統(tǒng)計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糖指標水平
經治療后,觀察組血糖指標均比對照組水平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PARP指標水平
經治療后,觀察組PARP水平(30.51±0.94)U/L比對照組(31.57±1.36)U/L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822 6,P<0.05)。
2.3 不良反應
在治療期間,觀察組出現腹瀉、惡心、胃脹各1例,占5.56%(3/54);對照組出現1例低血糖、1例嘔吐,占3.70%(2/54);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0.05)。
3 討論
運動、飲食等生活行為干預是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的重要手段,但藥物治療亦不可忽視。胰島素是機體中能下調血糖的唯一激素,能促進脂肪、糖原及蛋白質的合成,故外源性胰島素被用于治療糖尿病[2]。由于胰島素的降糖效果好,且安全性高,故是GDM的藥物治療首選。胰島素由胰島β細胞產生,為蛋白質類激素,可以調控糖代謝,抑制糖原分解、異生。門冬胰島素是一種人工合成的胰島素,是由門冬氨酸替換胰島素內28位脯氨酸所形成的,其生物活性類似于天然胰島素,降糖機理在于利用胰島素分子結合肌肉、脂肪細胞中的胰島素受體,以加快細胞吸收、利用葡萄糖,并阻止肝臟葡萄糖的輸出,從而發(fā)揮降糖作用。在該次研究中,該院在胰島素治療GDM的基礎上使用二甲雙胍,從多種機制來控制血糖,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FPG(4.02±0.34)mmol/L、2 hPG(5.54±0.63)mmol/L、HbAlc(5.39±0.84)%均比對照組水平低;這與鮑盛杰[3]研究結果相似,提示胰島素、二甲雙胍聯合治療GDM的效果確切,能有效降低血糖,促進血糖穩(wěn)定。分析原因可能為:二甲雙胍一種口服的雙胍類降糖藥物,對A細胞胰島血糖素具抑制作用,以暫緩葡萄糖的吸收,促使葡萄糖轉化成糖原,并提高肌肉、肝臟等組織在胰島素中的敏感程度及利用率,從而促進機體血糖的下降[4]。同時,二甲雙胍還可以阻止線粒體呼吸鏈復合物Ⅰ,刺激腺苷酸,以增加蛋白激酶的活性,從而阻止氧化應激發(fā)生,促進脂質代謝,促進患者胰島素抵抗的改善。由于該藥品對胰島素β細胞產生胰島素無刺激性,故能防止低血糖、肥胖癥發(fā)生,用藥安全性高。另外,在胰島素抵抗的誘因中,炎癥反應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具非特異性慢性炎癥,炎性因子的水平升高會影響胰島素信號的傳導通路,從而引起胰島素抵抗。PARP對DNA具復制、轉錄的作用,一旦炎性因子水平升高,則會引起并加重氧化應激反應,從而損害DNA,此時PARP開始大量活化,用于受損DNA的修復[5]。GDM患者的炎癥反應呈低度,患者體內的活性氧、自由基、過氧化硝酸等物質可引炎癥反應而損害大量DNA,引起PARP的高度表達,且PARP與FPG二者的關系呈正性相關。該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后PARP水平(30.51±0.94)U/L比對照組低;說明二甲雙胍可以通過下調GDM患者體內PARP水平,促進胰島素抵抗改善。同時,該研究顯示兩組不良反應比均無統(tǒng)計差異;進一步說明兩種藥物聯合治療的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聯合應用胰島素、二甲雙胍治療的效果顯著,不僅能控制血糖穩(wěn)定,并能降低PARP,減輕炎癥,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關懷,尚麗新.妊娠期糖尿病流行現狀[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5,31(1):91-94.
[2] 張蕾.胰島素治療妊娠期糖尿病228例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5,42(17):117-118.
[3] 鮑盛杰.二甲雙胍聯合胰島素治療妊娠期糖尿病及其對血清C反應蛋白及血脂水平的影響[J].現代實用醫(yī)學,2016, 28(12):1632-1634.
[4] 尹伯明.二甲雙胍和胰島素治療妊娠期糖尿病效果及其對新生兒的影響[J].臨床檢驗雜志,2016,5(1):22-24.
[5] 于菁,王秋月.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與糖尿病腎病[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15,35(6):409-412.
(收稿日期:201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