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敬
(吉林省農安縣學校后勤管理中心,吉林 農安)
新課程改革思想是與傳統(tǒng)應試教育思想相對而言的,其核心內容就是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單一以學生考試能力定位學生總體學習水平和學習質量的現(xiàn)象,重視從學生學習態(tài)度、學習情緒和道德思想的浸潤等方面進行衡量,而教學評價標準的改變,就需要教師做好教學方法引導的創(chuàng)新工作。對此,本文將立足于此簡要分析。
初中語文教學新課程改革中曾明確提出,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而改變語文課程教學中過于重視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態(tài)度的形成,首先,我們就需要為廣大的青少年提供一個自由、平等、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我們是他們的導師,也是他們的朋友,在這種亦師亦友的氛圍中,讓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再存在隔閡,師生之間的關系得到了轉變,就會為接下來的語文教學內容導入奠定良好的基石,從而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古語有云:“學貴有疑?!币驗閷φZ文學習的某個環(huán)節(jié)、某種能力或者是某個知識點產生了疑問,所以自然而然催生出深入探究和分析的興趣。另外語文新課程改革標準中也提到要積極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并且重點培養(yǎng)初中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故而,結合我們中學語文教學的經驗,以及教材中的內容,巧妙地設計有關的教學疑問,以引導初中生深入思考語文問題,探究語文學習的實質,進而獲得提升就顯得尤為必要。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課文《秋天的懷念》一課時,通過備課可以知曉,這是出自著名作家史鐵生的一篇回憶性的散文,在格式上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在內容上更表達了對母親的無盡懷念、對母愛的贊美和歌頌以及對母親的一點愧疚,文章中濃縮的感動此起彼伏,是我們應當重點教學的文章。在教學的引導過程中,我們可以如此設計問題:“本文是關于著名作家史鐵生的一篇回憶性的散文,那么通過閱覽本文的題目,大家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而接下來,通過閱讀課文,大家思考作者在回憶中都提到了哪些事情?從這些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想要表達哪些情感?”如此,通過設計這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問題,來激發(fā)初中生的閱讀興趣,之后,我們還可以見縫插針式地引導學生品味作者在表達上的一些巧妙之處,從而鍛煉學生的仿寫能力,提升閱讀和寫作教學的總體效果。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一刀切”教學,嚴重損害了學生學習個性的發(fā)展,無法推動因材施教,差異性教學的發(fā)展,學生接受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教學引導內容,不同的是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不同,因此就容易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所以,在新課改革的背景下,中學語文教師應當汲取這一經驗教學,關注不同學習者的不同學習個性、情感和態(tài)度的引導,爭取讓他們都愛上語文學科學習,自覺利用課余的實踐進行聽說讀寫訓練,深入文學內涵,提升文學基本功底。
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在給予學生自由探討的時間內,倡導他們積極向同伴、向教師提出問題,而教師則不要正面回應學生的問題,轉而從側面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鍛煉他們的自主解決問題能力,力求達到“授人以漁”的教學效果。此外,有些課文中所暗含的情感教育是非常豐富的,比如孝道情感培養(yǎng)、愛國情感培養(yǎng)以及奉獻精神的培養(yǎng)等。新時代的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知曉自己學到的什么,還要讓他們明白如何運用。比如,文言文閱讀《陳太丘與友期》,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要讓學生知曉古今異義、通假字、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等知識,更應通過深入品讀課文,讓他們明白一個人誠實守信的重要性,將“誠信乃立身之本”的意識傳遞給他們,促使他們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情感養(yǎng)成,進而健康成長。
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作業(yè)觀與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有所不同,即強調作業(yè)布置的形成性、發(fā)展性地、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以及新穎性。作業(yè)的設計要能夠很好地照顧到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水平,并且滿足青少年對于新鮮事物的追求和需要,這樣才能推動他們去主動完成語文作業(yè),改變以往被動要求作業(yè)練習的現(xiàn)象。比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我們可以布置課下主題辯論賽的作業(yè),讓學生自由結合為學習小組,搜集有關的論點和依據(jù),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語言表達和辯駁能力,這將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埋下寶貴財富。
綜上所述,時代在悄然變化,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學引導方法也應當緊緊跟隨新課程改革的腳步而發(fā)生變化,比如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或者巧妙設計教學疑問,激發(fā)思考興趣,更或者是重視情感和學習個性的培養(yǎng)等,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成功,從而推動教學質量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