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 要:通過一年多的實踐嘗試,歸納總結(jié)出“一二·三六”課堂教學模式,即以一個目的(以問題串引領課堂教學)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根據(jù)“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途徑,組織問題探究、合作互動;設計“設疑導航、組元合作、展示提升”三個階段,“巧拋問題、引導探究、互動解疑、點撥指導、展示點評、鞏固提升”六個環(huán)節(jié),構筑適性課堂。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設置并解決合適的、能激發(fā)學習興趣的問題串,實現(xiàn)整個學習過程。
關鍵詞:適性課堂;教學模式;問題;合作
中圖分類號:G807.3? ? ? ? ?文獻標識碼:A? ?DOI: 10.3969/j.issn.1006-1487.2018.06.020
筆者學校的教學改革從一開始就緊緊圍繞課堂教學展開,著眼于適性課堂的構建,優(yōu)化教學模式,形成了具有校域特色的科學理論體系和課堂模式——“兩型三環(huán)四步”適性課堂總體教學模式。目前這一教學模式在筆者學校的課堂教學中廣泛應用,較好地實現(xiàn)了讓每一位師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得到合適的發(fā)展,也促進了學校辦學水平的整體提高。因此,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完善教學模式,豐富內(nèi)涵發(fā)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已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中心任務。筆者所在體育組結(jié)合自身學科實際,經(jīng)過一年多的探索實踐,歸納總結(jié)出了“一二·三六”教學模式。通過上述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能夠在有效調(diào)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使學生的興趣得以有效維持,在互相合作、互相評價的過程中,實現(xiàn)整體能力的全面提升。
1 適性課堂“一二·三六”教學模式的內(nèi)涵
適性課堂“一二·三六”教學模式以“適性教育”為理念,以適合學生的“學”為中心,通過“一個目的、兩種方式、三個階段、六個環(huán)節(jié)”開展,能夠真正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個目的”指的是“以問題串引領課堂教學”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通過環(huán)環(huán)扣的問題促使學生會學、樂學。
“兩種方式”指的是在小班課和合班課中分別實施“問題探究、互動合作”。具體地說,就是在每周的兩節(jié)小班課和一節(jié)合班課中,根據(jù)教師拋出學習內(nèi)容的多個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多元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實現(xiàn)教學的有效推進。
“三個階段”指的是“設疑導航、組元合作、展示提升”,其中組元合作是基礎,設疑導航是核心,展示提升是保證。
“六個環(huán)節(jié)”指的是“巧拋問題、引導探究、互動解疑、點撥指導、展示點評、鞏固提升”,并且這六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 適性課堂“一二·三六”教學模式的結(jié)構
體育適性課堂教學應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設置合適的、能突破重難點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串,從而運用“一二·三六”教學模式探索實踐技能來完成整個學習過程。
其教學程序為:設疑導航→組元合作→展示提升。
一個目的:以問題串引領課堂教學。
3 適性課堂“一二·三六”教學模式的實施步驟
3.1 設疑導航——巧拋問題、引導探究
所謂“設疑導航”就是在教學時,綜合參考教學涉及的內(nèi)容、學生認知水平,針對教材當中涉及的各種問題實施系統(tǒng)的處理,以此來建立難度適中、層次遞進的一連串問題,使學生能夠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思考、探究,促進課堂教學效率與質(zhì)量的顯著提升。它是通過“巧拋問題、引導探究”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操作的。
3.1.1 巧拋問題
教師需要基于教學目標、學生實際,將學生需要了解的知識、技能進行巧妙的設計,使其轉(zhuǎn)變?yōu)榫哂袉l(fā)性質(zhì)的導學問題,通過學習任務單的模式來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快速、高效、自主、合作探究教材,解決基本問題,生成重、難點和疑惑點。
3.1.2 引導探究
在教師拋出教學問題后,要插班式地進行個別引導探究,特別是對學困生要進行重點引導,提示學生需要掌握的技術動作特點,以保證學生有目的、高效地進行自主學習。
3.2 組元合作——互動解疑、點撥指導
所謂“組元合作”就是在教師的調(diào)控點撥下,以不斷解決導學問題為主線,以組元合作為載體,根據(jù)事先以“S”形均衡組元好的合作小組,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解決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生成的重、難點和疑惑問題。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應通過“互動解疑、點撥指導”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操作。
3.2.1 互動解疑
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由每個合作小組的組長根據(jù)學習任務單上教師給出的一系列問題組織成員邊練習邊思考邊解決問題,有針對性地“兵教兵”、“兵練兵”,在大量的練習中靈活掌握技術,認識同學間相互合作配合的重要性,從而為展示做好準備。
3.2.2 點撥指導
在學生“互動解疑”過程中,教師要穿插到各個小組中根據(jù)組內(nèi)交流討論的情況進行適時的指導點撥,重點關注技術動作重難點的解決情況和需要展示的問題。
3.3 展示提升——展示點評、鞏固提升
所謂“展示提升”是通過展示與點評對教學目標進行反饋性的評估,并且對技術動作進行遷移和提升。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應通過“展示點評、鞏固提升”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操作。
3.3.1 展示點評
教師根據(jù)各小組合作學練情況,通過隨機抽組或小組自薦的形式按一定的順序展示各自的學練成果,并針對展示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點評與啟發(fā),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所以此環(huán)節(jié),展示是主線,點評是關鍵。
3.3.2 鞏固提升
教師組織各小組結(jié)合展示的情況,進行組與組之間穿插補救,實現(xiàn)動作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同時,教師還要將所學的動作技能與生活實際相結(jié)合,設計一些拓展性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升性訓練。
4 適性課堂“一二·三六”教學模式的教學案例
下面以“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一課為例,談談“一二·三六”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本節(jié)課主要圍繞著動作技術和合作意識兩條主線展開,要求各個學生需要通過感受練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接球、抱球以及傳球等各種判斷產(chǎn)生的一連串問題及兩者之間相互體諒、相互理解、相互配合,進行深入的探究、合作、思考、匯總,然后基于自身的實踐去了解前后站、接與抱以及平行站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最終掌握教學要求的技術內(nèi)容。
4.1 準備部分(8分鐘)
4.1.1 課堂常規(guī),拋出問題
4.1.2 游戲:夾球移動
實際做法:按照兩人一球的方式,讓學生進行組合鍛煉,先讓兩個學生之間進行背靠背的方式夾球嘗試移動,然后再用頭靠頭的方式夾球嘗試移動。移動的距離均控制為30 m。
具體要求:各個組之間的對比在于移動過程中球不能夠落地,而并不對比各組使用的時間。當學生完成之后,讓其總結(jié)最終順利完成的主要原因。
4.2 基本部分
4.2.1 兩人一球(8分鐘)
(1)第一部分
實際做法:兩個學生之間保持2~3米的距離,相互之間開展傳接球,對比哪一組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成功傳球的次數(shù)最多。
具體要求:傳球過程中,球不可以落地。
提出問題:為何會存在無法接到球的情況?
解決途徑:讓學生回顧自身在練習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法。與此同時,在下一次練習過程中對傳球的力量、方向進行控制。
最終結(jié)論:將球傳遞到同學的胸口是接球最為舒適的位置,同時傳球力量需要進行控制,過大、過小均會落地。
再次提出問題:在傳球的過程中,平行站、前后站哪種方式效果更好。
解決途徑:讓學生分別嘗試兩種站位方式,體驗兩種方式的優(yōu)劣。
最終結(jié)論:通過大量的實踐練習,學生能夠理解兩種方式的選擇應當綜合參考傳球距離。
(2)第二部分
實際做法:比較一分鐘內(nèi)成功傳球的次數(shù)。
提出問題:獲得勝利的原因?
解決途徑:分別安排傳球次數(shù)最少、最多的兩組再一次開展比賽,讓學生去思考原因,并嘗試去學習動作要領。
最終結(jié)論:接、抱兩個動作存在顯著的差異性,抱盡管能夠提高接球的幾率,但耗時更多。
技術要領指導:兩臂保持分開,呈半弧形,在面對傳球的時候,主動前迎。進行伸臂,同時保持身體的適當前傾,接球引胸前。
4.2.2 四人一球(6分鐘)
實際做法:安排四個學生為一組,圍成一個圈進行傳球練習。
具體要求:采用準確的接球手形;在傳球時對力量、軌跡控制;保持球在傳球的過程中不落地。
提出問題:同學所傳的球不好接該怎么去處理。
解決途徑: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制定解決方案,并通過實踐進行驗證。
最終結(jié)論:在接球的過程中,應當按照觀察、移動、接球的流程來進行。
4.2.3 四人二球(13分鐘)
(1)第一部分
實際做法:安排四個學生為一組,圍成一個圈進行兩個球的傳球練習。
具體要求:在傳球的過程中,了解同學是否已經(jīng)準備好接球,同時保持球在傳球的過程中不落地。
提出問題:在接球的過程中,需要面向哪個同學?
解決途徑:小組展開討論,進行練習。
最終結(jié)論:不僅需要面向傳球者,同時也需要面向接球者。
(2)第二部分
實際做法:安排四個學生為一組,用兩個球進行對角練習。
具體要求:兩個球之間不能夠相撞,同時保持球在傳球的過程中不落地。
提出問題:采用何種方案能夠讓兩個球不存在相撞的情況。
導出問題:改變錯誤傳球與傳球線路的具體方法。
(3)第三部分
實際做法:安排四個學生為一組,一個球二二相對前后站立,當前面的學生傳出球后,跑到后面學生的后面。
具體要求:盡可能提升移動速度、傳球準度,同時保持球在傳球的過程中不落地。
導出問題:學生之間保持平行站立狀態(tài),開展交叉?zhèn)鹘忧颍]有展開跑動。
這是各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之后得出的結(jié)論,但這并不符合教師的要求,此時教師要進行引導,讓學生保持跑動。
(4)第四部分
安排四個學生為一組,一個球二二相對前后進行站立,當前面的學生傳出球之后,跑到后面學生的后面。
具體要求:盡可能提升移動速度、傳球準度,同時保持球不落地。各個小組進行比賽,標準為球不落地。
4.2.4 小組或男女生傳接球(6分鐘)
實際做法:劃分為男生、女生各四個組,其中每四組兩個小組相對2~3 m之間進行站立,開展傳接球的競賽,同時也可以選擇男女生之間進行分組競賽。
具體要求:首先比較失誤率,然后在不失誤的前提下,對比哪組完成的次數(shù)更多。
4.3 課后小結(jié)(4分鐘)
提出問題:基于整體的傳接球練習,學生最大的收獲?
學生得出答案:互相之間的合作最為重要。
5 適性課堂“一二·三六”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5.1 科學設置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串”
綜合參考學生認知水平、教學目標,進行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能動性。與此同時,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將問題設計成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跟隨問題進行思考、探究,并通過實踐驗證掌握技術要領,這能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的發(fā)展。
5.2 合理組元目標一致的合作小組
實際教學進程中,科學合理的分組至關重要,保證每個小組分別包含各個層次的學生,使得各個層次均能夠在小組中發(fā)揮作用。小組長的擔任,采取輪流的方式,各個小組成員均能夠體驗分工合作的樂趣,以此來加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5.3 靈活運用教學環(huán)節(jié)
三個階段、六個環(huán)節(jié)僅僅是通過問題串帶領學生學習技能的大致方式,并不存在過于嚴格的具體界限,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要求進行靈活的調(diào)整。如展示點評可分散、可集中、可提前,鞏固提升環(huán)節(jié)也可以插入必要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在運用時要務實、要靈活、要創(chuàng)新。
5.4 充分肯定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由于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會產(chǎn)生學生思維與教師預期結(jié)果大相徑庭的情況。對教師來說,應當鼓勵這些創(chuàng)新性思維,而并非根據(jù)自身預期結(jié)果去進行一味的否定,有的時候順從學生的思維開展教學,往往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5.5 多途徑提升教師的業(yè)務水平
作為教師,應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積極參與各種培訓教育,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與綜合素質(zhì),在教學中不斷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
教學實踐中證明:在體育適性課堂中實施“一二·三六”教學模式,首先滿足了學生的情感和興趣,調(diào)動了學生的能動性;其次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的學習有了重點,學會了學習動作技能的方法手段,為學生的終身體育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再次更是滲透了小班化理念,給學生提供了更大的學習空間,解決了利用場地器材、發(fā)揮教師專長等問題。體育適性課堂“一二·三六”教學模式目前還處于一個前期實踐階段,如何更有效、規(guī)范地開展,有待于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深入探討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張繼剛.“三二一”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教書育人,2011(7).
[3] 徐敏.“三·二·一”教學模式的實踐[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5(8).
[4] 黃繼蒼.“三環(huán)六步”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 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1(4).
[5] 王曉宇.“三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 “六步”步步精心——例談“三環(huán)六步”生態(tài)課堂教學模式的運用[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