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民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qū)湯集中學,江蘇 淮安)
歷史,是包容性和綜合性都非常顯著的一門學科,所以初中歷史的“文本”一直被大家所關注。每一次改革都會將教材改革放在首位,很多教育者認為只要擁有了先進的歷史教材,就會達到育人的目標。然而事實證明,再完美的“文本”也無法實現(xiàn)這一點,原因在于教學過程的復雜性,左右其教學成果的因素非常多,當學生對改革之后的“文本”仍舊提不起興趣來時,不由令人深思:我們的“文本”是不是已經與“人本”軌道相偏離?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去探求歷史教學中“文本”與“人本”之和諧,實現(xiàn)提升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最終目標,值得歷史教育者深思。本文從教學實踐出發(fā),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
很多學生對歷史的印象僅僅是一些數(shù)字和事實,或者認為歷史只是“古人發(fā)生的故事”,沒有學會如何透過歷史事件去思考它存在的意義,所以學習、理解和記憶的過程中會變得非常艱難。這就是思維被局限于“文本”之中最顯著的表現(xiàn)。歷史與其他學科的不同在于,我們可以在某個話題中提煉出可以遷移的理論、原理或者是概念,這就是“大觀念”,它可以幫助學生將一些零散的歷史事實聯(lián)系到一起,有助于增強他們對歷史事實的理解和記憶。如在學習“法國大革命”時,就可以從革命的概念為切入點,讓學生圍繞“革命”的主題,了解它的原因、過程、意義等。教師先引導學生進行舊知的回顧:“你曾經學過哪些與革命相關的歷史事件?”學生很快會列舉出很多,如“秦末農民起義”“辛亥革命”等,老師這時也可以進行適時初充,如“十月革命”“獨立戰(zhàn)爭”等,幫助學生明確革命的概念,并在這一系列的歷史事實面前,將革命和“起義”“戰(zhàn)役”“戰(zhàn)爭”這些概念聯(lián)系并區(qū)別開,讓他們對革命的概念理解得更加深刻。
教師職能在新課改之后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授知識不再是老師的“正式職能”,在此之外,他們更多的是激勵學生學會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扮演好“顧問”“參加者”“引導者”的角色,而不是再將知識直接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人。懂得“怎樣學習”比讓學生僅僅知道“學習什么”更加的重要。在歷史課堂處于主體地位的,既不是老師也不是文本,而始終都應該是學生,這是“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與宗旨。但如何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不再被動學習,而是通過積極地自我構建知識的過程體驗歷史學習真正的樂趣,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具備一種或者多種學習能力,是從“文本”走向“人本”的關鍵。在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的有效方法就是“設疑”。如在學習到“商鞅變法”時,讓學生想一想在當時的“五十賞金”換算成今天人民幣會是多少?而學習“秦統(tǒng)一六國”時,問學生為什么那時候沒有宋國?“維新變法”中的譚嗣同為什么那么“傻”,明知道去送命還做無畏的犧牲?美國國旗為什么是五十顆星星和十三條條紋組成?“冠軍”這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什么時候……這些問題都是興趣的源泉,而當學生產生疑問和驚奇時,那就是他們主動探索的開始。
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前提下,通過“因材施教”讓學生均能獲得全面發(fā)展,是“文本”與“人本”二者統(tǒng)一的直接體現(xiàn)。學生個性差異的問題已經引起了很多教育者的廣泛關注,而如何尊重、正視這種差異,因“才”對其進行雕刻和塑造,則需要老師去認真地去觀察學生真正的內心世界,充分挖掘他們潛在的品質和能力,了解他們個性化發(fā)展需求,創(chuàng)新方法與形式,因勢導利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如同樣在講“商鞅變法”時,就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進行授課。學生們選擇自己想扮演的角色,如商鞅、秦孝公以及一些對變法持反對意見的大臣,還有充當“旁白”的學生,當場展開辯論?!吧眺薄迸c“大臣”各執(zhí)一詞,旁白的學生給其他“聽眾”進行解釋。只見“商鞅”手持竹簡(用書卷成的筒),引經據(jù)典,用高亢的嗓音說出了自己的變法口號,而保守派的那些“大臣”,有“甘龍”“杜贄”在提出反對意見之后,最終卻被“商鞅”說得無力反駁,最后還是“秦孝公”做出了決定:“商鞅變法具有可行性,應該盡快執(zhí)行”。這種新穎的形式,既符合青少年喜歡新事物的認知特點,又可以讓人人都參與其中,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在歷史改革進程中的艱難。
教學無法脫離“文本”而進行,但也不能一味地奉行“文本主義”,因為忽略了學生“人本”需求的教學,只會是失去生命活力的一潭死水。同樣,失去了“文本”支撐的“人本”教育只是一場空談。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借歷史教學之勢,對中學生進行人生指導,培養(yǎng)“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