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悅丹
(深圳市龍崗區(qū)吉華街道三聯(lián)儲運學校)
數(shù)學教學就是引導學生探索數(shù)學奧秘的過程,課堂提問是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創(chuàng)新的關鍵步驟。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對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而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在設計提問、提問實施等階段有時會走入誤區(qū),使教學效率不高,對學生產(chǎn)生一系列消極影響。為此,針對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課堂提問的誤區(qū)與對策進行分析與探究。
實踐證明,太簡單的問題往往會讓學生覺得索然無味,不需要進行思考就能給出答案;問題太過于困難和復雜時,學生的思維能力也無法得到鍛煉。問題太簡單或者太難,都屬于無效的提問。不可否認,所提問題的難易程度都是相對而言的,學生的水平不一教師應該考慮這些綜合因素,設計不同難易程度的問題。為此,教師需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水平,掌握教材中每一個知識點以及知識點之間的銜接關系。
有些教師不能緊扣學生心理,單純?yōu)榱颂釂柖釂?。為了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常常設計大量沒有意義的問題。比如問學生“是不是”或者“對不對”的二元選擇性問題,盡管回答的學生數(shù)量很多,看似幾乎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實際上大多學生只是純粹的隨意附和。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學生回答錯誤了,學生也不會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反正問的問題是“是不是”,如果答案是“是”,那即便第一次回答的是“不是”,再給一次機會的話,肯定能回答正確。這種形式單一的提問,很難產(chǎn)生有效的互動。
有些教師的思維非?;罘海n前并沒有設計一些問題,進入課堂環(huán)境后,想到哪里就問到哪里,例如講解勾股定理的時候,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長度的平方和等于斜邊長度的平方。這位老師忽然想到平行四邊形中的四條邊和兩條對角線之間好像也有類似的關系,就問學生平行四邊形里面的勾股定理為什么成立。這種臨時想到的提問,往往不能清晰地表述,學生聽了也是云里霧里,不知老師在說些什么,甚至會將學生引入誤區(qū)。因此,教師所提出來的問題必須有正確的、明確的導向性。
有些教師為了加快課程進度,往往選擇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提問,這就使得后進生不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長此以往就會產(chǎn)生自卑感,消極等待,情緒低落,最后放逐自我,認為課堂上老師教學與自己無關。對于回答結果,有的學生不能及時回答出正確答案或答錯,常常會被老師嚴厲地批評和指責,甚至諷刺挖苦,讓學生“難堪”。有些教師認為只有知恥才能后勇,才能幫助學生激發(fā)學習的動力。而實際上結果往往相反,教師的種種提問方式大大損害了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學生容易產(chǎn)生厭學的情緒,甚至和老師發(fā)生直接沖突。
提問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不僅僅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問題之間的銜接是非常關鍵的。通常,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關系,能夠讓學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問題和問題之間也是有承上啟下的關系的,這種邏輯關系要求教師精心設計這些提問,目標明確。問題一是為了引出問題二,而這兩個問題能夠很好地覆蓋相應的知識點。例如,在講解圓心角和圓周角的關系的時候,當圓心角為180°時,這個圓心角有什么共性?此時的圓周角又有什么特點?從而引出弦切角的定義。
每個學生都參與的課堂才是我們向往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這樣的課堂學生才會覺得自己和同學、老師的地位是平等的,才會愿意和別人去交流和學習。另外,每個學生的經(jīng)驗和知識水平不同,教師在提問的時候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不同水平的學生愿意回答的問題肯定也不一樣??梢越o思維水平低的學生多提一些理解、運用的問題,給思維水平高的學生多提一些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的問題。讓思維活躍的這樣有針對性的提問,無形中就營造了一種有挑戰(zhàn)性和鼓勵性的課堂氣氛。如講解韋達定理的時候可以設置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韋達定理的推理過程,第二個是一個開放性問題:韋達定理在一元三次方程中的推廣。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質疑有時候甚至比教師設計的提問更有價值。教師通過設計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而學生自主產(chǎn)生的“質疑”則是學生在經(jīng)過主動思考后產(chǎn)生的疑問。學生產(chǎn)生的疑問是建立在對教材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在提問之前,學生通常要仔細看教材,甚至查閱相關資料。如講解韋達定理時,教材上給出的是一元二次方程,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一元三次方程中也有類似的表達形式,甚至可以推廣到更高次的方程上,那么高次對于一元多次方程,韋達定理的一般表達形式是什么樣的呢?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教師要仔細聆聽,循循善誘。
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課堂提問是一門非常值得探究的藝術,教師通過對課堂提問的設計能夠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推動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要努力走出提問誤區(qū),通過精心設計,因勢利導,使每一個提問都非常有價值,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激發(fā)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