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工業(yè)技師學院 廣西南寧 530031)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現代職業(yè)教育的決定》提出了:“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推進職業(yè)教育資源跨區(qū)域、跨行業(yè)共建共享,逐步實現所有專業(yè)的優(yōu)質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睘橥苿勇殬I(yè)教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提高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學水平,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自2010年開始已舉辦過四屆職業(yè)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旨在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的新格局,提升職業(yè)教育教學質量。大賽曾經設置過的賽項包括:信息化教學設計、信息化課堂教學、信息化實訓教學、多媒體教學軟件應用、微課教學等。
信息化教學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革命。不難發(fā)現,職業(yè)院校參賽教師通過信息化教學比賽,對自己的教學領域均有了更多的思考?,F以2016年廣西職業(yè)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獲獎作品《帶你認識臺鉆速度的調節(jié)》為例,對廣西職業(yè)院校信息化教學設計大賽的微課教學賽項進行探究。
“微課”是“微型教學視頻課程”的簡稱,它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huán)境”。
“微課”時間在10分鐘以內,最好時間是5到8分鐘。如果該知識點包含了另一個知識點,需另設一節(jié)微課講解。微課主要包括微視頻、微教案、微課件、微習題、微點評、微反思等。
賽項要求參賽者需提供教學設計,要求基于現代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運用多種信息化手段,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要素,在教師角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互動方式、考核與評價等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教學應用效果突出。微課賽項的教學設計是融合了課程理論、教學技能、信息技術、美術設計等領域的知識和方法,用于幫助使用者清晰了解微課選題的知識背景與要解決的教學問題。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的各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huán)節(jié)。
《帶你認識臺鉆速度的調節(jié)》依據職業(yè)課程標準、學習者特征分析、現代教育技術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相關國家標準等進行設計。
(1)教材選擇
課程選用通用教材《機修鉗工工藝學(第三版)》,并在此基礎上,參考了行業(yè)標準、機修鉗工職業(yè)技能鑒定及技能大賽的要求,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稁阏J識臺鉆速度的調節(jié)》選自第八章“傳動機構的裝配與修理”的第二節(jié)。
(2)教學內容分析
本微課的教學內容是以帶傳動機構的裝配與修理為線索,分析了機械傳動機構中要解決的裝配與修理問題。緊緊圍繞工作任務完成的需要來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突出工作任務與知識的聯系,讓學生在職業(y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增強課程內容與職業(yè)崗位能力要求的相關性,提高學生的就業(yè)能力。同時緊扣當前機械設備維修專業(yè)開展的高水平專業(yè)教學標準試點實施,以及“現代學徒制”試點等教學改革實踐。
(3)學習者分析
課程的教學對象是中職機械設備維修專業(yè)二年級學生,班級學習氛圍比較好,對專業(yè)知識感興趣,喜歡動手操作,具有一定的拆裝操作技能基礎。此前他們已學過裝配與維修基礎知識,對基本的機構拆裝有了一定的理性認識。但他們還沒有系統的學習過傳動機構的相關知識,還無法靈活地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有機融合起來。但是,學生學習自覺性比較高,主觀能動性和協作能力較強,渴望展現自我。通過任務驅動、老師示范,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操作、觀察、發(fā)現和總結,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學習和研究,建構新的知識。
(4)教學目標
基于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制定了本節(jié)課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三方面教學目標。
(5)教學重點和難點
校企合作是指部分社會企業(yè)與高校間進行合作,對學生進行理論聯系實踐的系統化培養(yǎng)和統一的技能訓練。同時,企業(yè)也要對高校教師進行系統化的技能培訓。首先,企業(yè)可讓專業(yè)技術人員作為高校的技術顧問,在專業(yè)技術的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合理的指導,全面提升高校專業(yè)教師和學生的綜合能力。其次,根據社會的實際需求對學生開展專業(yè)技能培訓,使學生學有所用。最后,在提升企業(yè)經濟效益的同時,完善高校的整體教學質量,使學生在進入學校后,經過系統化的培訓、實習、評價后能充分滿足不同崗位的需求。
臺鉆的速度是靠V帶進行傳遞的,如何對臺鉆的速度進行調整,并能正確掌握調整V帶張緊力的方法也是教學的重難點。為下一步了解認識V帶傳動的運動傳遞特點,以及V帶(或鏈)傳動的安裝、張緊和維護等方面的知識打下基礎。
(6)教學方法和策略
本次教學中充分調動師生雙方的積極性,運用微課等多元現代信息化技術,依據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和諧、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教學活動,完成教學目標。一方面,教師以生產性實踐基地為依托,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任務驅動等環(huán)節(jié)啟發(fā)、引導學生,讓學生成為認知和實踐活動的主體,達到教的目的。另一方面,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借助豐富的教學資源,充分利用“互聯網+”思維,積極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學的目的。
(1)課前自學。通過圖片帶領學生走進廣西建機集團的機加工車間,介紹實習生小王的背景資料,然后一起來學習和實踐發(fā)生在我院實習生小王身上的故事。學生發(fā)現問題:臺鉆對毛坯件進行鉆孔時,發(fā)現鉆頭轉得比較慢,時轉時停,不能有效鉆孔,提出解決設想。教師與學生線上互動并查看其提出的想法,有針對性地調整課堂教學策略。
(2)課堂教學。課堂上,教師介紹臺鉆有五級轉速,調速方法是使V帶與不同直徑的帶輪進行連接。同時準備了有關拆卸工具。按照教學計劃,引出本節(jié)課教學的兩個工作任務。
任務一:臺鉆速度的調節(jié)。
任務二:V帶的張緊。
教師現場示范拆裝臺鉆,著重講解V帶的安裝和拆卸,臺鉆調整中心距的方法,由此導入任務二。首先,學生發(fā)現了臺鉆存在鉆頭時轉時停的現象,經檢查發(fā)現V 帶的張緊程度沒有達到要求,有學生就提出臺鉆的中心距已經調至最大,還是不能滿足張緊的要求;又有學生提出是否這根V 帶有問題,或者型號不對。其次,各小組之間討論其他現象的解決方法,并完成自我總結,上傳討論結果至學習平臺。教師任意選取一組小組示范操作,邊講解邊操作。再次,教師通過抓拍回放,指出學生在V帶張緊過程中的不規(guī)范操作,讓學生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不足,幫助學生更全面的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最后,教師播放企業(yè)專家的微視頻,分享調節(jié)臺鉆速度與張緊V帶的經驗體會,讓企業(yè)工匠通過信息技術參與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加深理解。
以上兩個任務結束后,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各類機床上傳動機構的裝配與修理,教師請同學們課后去數控實訓中心了解CA6140普通車床中的V帶傳動部分是如何張緊、安裝和維護的,并把答案通過藍墨云班課傳到課程討論區(qū)。
課后,大家通過掃描二維碼登錄百度傳課回看本次課的微視頻,查看教師推薦的拓展學習資料,并登錄學習平臺完成下一模塊的預習作業(yè)。
1.信息手段多元。傳統與創(chuàng)新融合,理論和實踐統一,將“互聯網+”思維融入教學設計中,借助課程論壇、藍墨云課班、百度傳課、QQ、微信平臺、二維碼等信息化教學資源及技術,實現實時互動、資源共享等功能。
2.師生互動進步。本次教學中充分調動了師生雙方的積極性,利用多元信息化手段,完成教學目標。學生們普遍反映,本微課幫助他們透徹掌握并牢牢記住了臺鉆速度的調節(jié)方法。
3.課程立足行業(yè)。從我院實習生身上發(fā)生的故事入手,設計課堂學習任務,實現了與機械設備維修行業(yè)的無縫對接,超越校內課堂的物理空間局限,打破課內外隔閡。筆者還在設計微課時融入企業(yè)7S管理標準,強調實踐操作過程中應樹立安全規(guī)范意識,為今后更好地適應企業(yè)文化環(huán)境奠定思想基礎。
4.企業(yè)實戰(zhàn)嵌入。借助信息化手段,將實訓指導教師與企業(yè)專家實時引入課堂,改革了傳統封閉式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與教師、企業(yè)專家的交流互動中提升技能,符合現代職業(yè)教育的特點。
5.評價方式合理。主要從過程和結果兩方面對學生進行了評價,將多元性及過程性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有效完成教學任務。
6.促進師生發(fā)展。在學院專業(yè)組教研活動上,老師們對本微課進行了研討。他們均表示,微課能切實幫助學生攻克重點,化解難點,改變單一地由任課老師講授的模式,豐富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有利于同行交流借鑒、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
信息化教學大賽有效地推進了職業(yè)院校教育現代化的教學改革,基于比賽而開展的信息化教學實踐,應用多種現代信息化手段改造傳統教學,促進技能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已獲得了初步成效。
通過參加此次廣西職業(yè)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微課教學比賽,筆者所在的專業(yè)教學組對《帶你認識臺鉆速度的調節(jié)》這一教學內容以及信息化的教學方式有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對機械類課程的教學與改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針對信息化教學大賽我們也進行了反思。
1.信息化教學重視不夠。廣西的職業(yè)院校無論在信息化教學推廣上,還是在信息技術裝備水平上都明顯落后于其他省份,嚴重缺乏完備的信息化教學設備,大部分的老師上課還是傳統的粉筆+黑板或者是PPT+幕布的形式,不能滿足全員享受信息化教育教學的要求。
2.信息化教學資源不足。很多參加信息化教學大賽的教師,僅會充分利用信息化的資源和手段對所參賽的內容進行微課教學設計及其展示,而課程的其它教學內容卻沒有得到和此相匹配的教學設計。在“互聯網+”技術的時代,微課教學以怎樣的教學資源來更好地培養(yǎng)適應企業(yè)發(fā)展所需的學生呢?這是值得我們不斷去深思和探索的課題。
3.賽前準備較為倉促。從接到比賽通知到提交參賽作品,只有一個月的時間。信息化大賽是一件比較復雜的事情,憑借一個人的力量很難搞定。從參賽內容的選取到教學內容的設計,到協調學院、學生、實訓場地,再到視頻拍攝、后期處理,都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如果前期沒有任何準備與知識儲備,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一個高質量的參賽作品。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建議各職業(yè)院校積極推動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提升技術技能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水平;同時強調社會參與,引導行業(yè)企業(yè)和社會力量參與教學過程;提升教師信息化水平,加強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推進職業(yè)教育資源跨區(qū)域、跨行業(yè)共建共享。職業(yè)院校的教學團隊要通過教研活動、教學研討等多種方式扎實做好日常積累,利用切實可行的信息化教學方式,積極打造精品課程、優(yōu)質微課等多種資源,為參加大賽做好準備。同時也要注重對比賽進行及時總結,將大賽成果開放共享并轉化為教學成果,在學院內外進行推廣和實施,形成“人人參賽、逐級競賽”的激勵機制,提高職業(yè)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