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溧水區(qū)洪藍中心小學(210000)
最近,有位青年教師在備《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一課時,了解到這是一首兒童詩,展現了孩子們在夏天的美麗遐想,洋溢著濃濃的童真童趣。語言淺近明快,親切生動,富有兒童情趣。
她認為除了朗讀感悟文本內涵、識字寫字及背誦課文外,幾乎沒有什么可教的,更談不上“語用”的言語實踐活動的開展。
于是她找到了我,誠懇地請教我——一名長期執(zhí)教中高年段的語文教師。實話說,雖然我經常深入低年段語文課堂聽課、調研或被選為教學競賽評委,但我并未直接從事低年段的語文教學。
在深入鉆研過教材之后,我就到她班上了一堂課。沒想到,這節(jié)課,給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當“小老師”——一堂別開生面的課
教學伊始,我板書好題目后,引導學生質疑:“讀了課題,你們有疑問嗎?”很快,學生就有了“誰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為什么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這兩個主要問題。
接著,我笑著問:“下面,你們的語文老師一般教什么?”孩子們搶著說:“老師教我們生字詞?!薄敖涛覀儗懽?。”“讓我們讀書?!?/p>
我肯定孩子們平時觀察仔細、記憶力好。孩子們那天真爛漫、清澈如水般的眼睛,注視著我??粗⒆觽兣d奮激動的神情,突然,我話鋒一轉,對孩子們說:“你們想當語文老師嗎?”
“想——”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道。
“當語文老師需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會教給同學們不一樣的有用的‘語文’。你們敢接受挑戰(zhàn)嗎?”我進一步激勵。
“敢!”話音未落,孩子們小手如林。
“現在你們就是小老師,給你們一點時間好好讀讀課文,想一想:我在課文中有什么新發(fā)現?并且是我們語文學習有用的內容。比一比,哪位小老師眼睛最亮、教得最好!”
孩子們邊讀邊畫,時而托腮作沉思狀,時而用筆寫著什么。
時間不長,小手陸續(xù)舉起,于是有了以下的交流:
生1:老師我發(fā)現,“問、變、睡在、游入、穿梭、歌唱、眨眼、舉著、嬉戲......”這些詞都是表示動作的詞語。
我大聲鼓勵他:“你第一個發(fā)言,真勇敢!你的發(fā)現有價值,的確有用!”
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爭先恐后,紛紛發(fā)言。
生2:我發(fā)現有一些數量詞,如,一片綠葉,一條小魚,一只蝴蝶,一只蟈蟈,一柄大傘。這些數量詞應該記牢。
我微笑著點了點頭。
生3:我發(fā)現了和“透明的雨滴”類似的詞語,如:清凌凌的小河、眨眼的星星、彎彎的新月、小小的荷塘,大大的荷葉。
我向他豎起大拇指。
生4:課文把夏天當作小姐姐,還把雨滴、小魚、蝴蝶、蟈蟈、星星、荷葉當作人來寫。他們和我說話,感到親切自然。
“你真了不起!你真的有一雙慧眼!”我不禁贊嘆道。
生5:我想變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綠葉上;我想變一條小魚,游入清凌凌的小河。我想變一只蝴蝶,在花叢中穿梭;我想變一只蟈蟈,歌唱我們的生活。我發(fā)現,都是“我想變_____,_____。”
生6趕緊補充:我想變眨眼的星星,我想變彎彎的新月。和前面不一樣,是“我想變_____”。
“你觀察得真仔細,真會發(fā)現。夏天來了,你想變成什么呢?你會用‘我想變_____,_____?!f幾句話嗎?”我因勢利導,及時引導孩子展開想象,在運用“我想變_____,_____?!闭f話的言語實踐中,引導孩子在用中積累典型語言表達句式。
孩子們交流(略)。
“孩子們,你們真了不起!都有一雙火眼金睛!還有新發(fā)現嗎?”我環(huán)顧左右。
孩子們互相對視,一言不發(fā)。
“不著急,再讀讀課文,相信你們會有新的發(fā)現!”我繼續(xù)鼓勵孩子們。
只一小會兒,就有人舉起了手。
“我發(fā)現,課文是一首兒童詩。我想變成雨滴、小魚、蝴蝶、蟈蟈等,說明我喜愛夏天,熱愛大自然?!?/p>
“課文最后兩段告訴我們,我想變成大大的荷葉的原因,我變成大大的荷葉像一柄大傘舉著,小魚在荷葉下嬉戲,雨點在荷葉上唱歌......荷葉不僅自己美麗可愛,還能給小魚、雨點帶來歡樂?!?/p>
話音未落,我情不自禁鼓掌,在我的帶動下,一陣熱烈的掌聲響起。
剛才幾個發(fā)言的孩子,小臉因激動而泛出紅暈。
“我還發(fā)現,大大的荷葉不僅給小魚、雨點帶來歡樂,還給他人帶來快樂,因為最后是......”孩子的話讓那位青年教師顯露出目瞪口呆,顯露出不敢相信的神情。
我就坡下驢,及時拓展,決定圍繞課文最后“......”引導孩子展開想象說話,要求盡量運用課文中的詞語和典型句式。
“荷葉像一柄大傘,靜靜地在荷塘舉著。”我深情地誦讀著。
孩子們接龍游戲般,邊想象,邊敘說著:
“小蝦來了,在荷葉下捉迷藏,”
“青蛙來了,蹲在荷葉上唱歌,”
“蜻蜓來了,在荷葉上舞蹈,”
不同類型的房室阻滯,其臨床表現、預后和治療都有所不同。依據心電圖的特征性表現,絕大部分房室阻滯都能得到診斷。然而,如果同時伴有其他心律失常,房室阻滯的典型表現會受到影響,給正確診斷帶來很大困難,尤其是當房室阻滯伴有干擾性房室脫節(jié)時,易引起混淆和誤診。
......
“我想變成挺拔的大樹,為人類遮陽避雨,帶給人們清新的空氣,美化環(huán)境,讓人類生活美好、幸福!”
和青年教師同感,我不禁驚嘆于孩子們的表現。我知道,此時此刻,任何語言也無法形容內心的感觸。我激動地對孩子們說:“孩子們,你們真的很棒!你們個個都是小老師!請為自己大聲點贊!‘我真棒’!”
“我真棒!”“我真棒!”“我真棒!”此起彼伏,孩子們歡呼雀躍,興奮異常。
我知道,今天這一課,將銘刻在孩子內心深處;我也明白,今天這一課,不僅震撼著那位青年教師的心靈,帶給我深深地感動,還給予了我們深層次地思考。
孩子是為師者的小老師——孩子的學習潛力,永遠超出你的想象
1.生本課堂——以生為本
“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是對生本教育最核心實質的理解。
生本教育是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的教育。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特點是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去學。
生本課堂是探究與交流的課堂。要求學習具有開放性,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自主實踐,教師不要輕易將問題和任務的結果授給學生,而是讓學生經過討論、實踐、探索等方式與伙伴一起歸納、推理和總結得出。
生本教學是教師為學生而設計和服務的教學。我們要真正地為學生設計教學,做到心中有生,目中有人。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包括他們對活動對象的興趣和初始認識水平等等。做到四突出:.突出學生,突出學習,突出合作,突出探究。
縱觀整節(jié)課,不難看出,筆者始終將學生推向學習前臺,變教師費力“教”為學生主動“學”(自學、互學即集體交流),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有趣,當然學得“高效”——超乎教師想象。
2.讓思于生——發(fā)展學生思維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皩W中思,思中學”揭示了教育最本質的規(guī)律。課堂中,教師應努力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在合作中交流思維方法和思維成果。
生本課堂,以生為本,關鍵要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要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鼓勵學生對書本質疑和超越教師,鼓勵不同觀點之間的爭鳴與碰撞,強調對問題的多角度的理解,善于對同一問題發(fā)表各自不同的觀點。課堂中,要鼓勵學生主動地學習,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fā)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要體現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現實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應該成為學習的主要形式;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要注重實效性,教學方式要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方式。
以上教學中,我先后兩次啟發(fā)激勵孩子們積極主動地思考。首先,板書課題后,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質疑:讀了課題,你們有疑問嗎?很快,學生就有了“誰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為什么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這兩個主要問題。
接著,我利用孩子想當小老師的強烈欲望,進一步激勵學生:“當語文老師需要有一雙發(fā)現的眼睛,會教給同學們不一樣的有用的‘語文’。你們敢接受挑戰(zhàn)嗎?”
“現在你們就是小老師,給你們一點時間好好讀讀課文,想一想:我在課文中有什么新發(fā)現?并且是我們語文學習有用的內容。比一比,哪位小老師眼睛最亮、教得最好!”
當小老師的內驅力促使孩子深入研讀文本,并積極思考,認真仔細地“發(fā)現”文本中“有用”的語文(即語用價值)。在文本“語用”價值不斷被發(fā)掘的進程中,孩子的思維意識和能力,尤其是“發(fā)散性”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的意識和能力得到培養(yǎng),有力地促進了孩子思維的發(fā)展。
3.聚焦語用——重視言語實踐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薄罢Z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p>
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1946年首先發(fā)現并提出《學習金字塔》理論。主要有“聽講”“閱讀”“聲音、圖片”“示范”“小組討論”“做中學”“教別人”等學習方式。其中最后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
語文學習,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即語用),是學中用,是用中學。簡言之,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學會游泳,同理,只有在言語(語文)實踐中才能學會言語(語文)。
以上教學中,教師因勢利導,巧妙創(chuàng)設“爭當小老師”課堂言語實踐活動,圍繞“發(fā)現文本中‘有用’的語文”這一話題,在自主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有效組織孩子們對話交流,在思維火花的激烈迸射中,孩子們一面展示著自己的自主學習成果,同時,認真傾聽同伴們的思維成果,更為重要的是在比較分析自己和他人的學習成果中,有選擇性的重構、內化語言(包括具體文本語言,特殊的表達句式及語言表達規(guī)律),同時還共享學習同伴們的思維方式與成果,實現“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p>
4.教師角色華麗轉身——不是演員,而是幕后導演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庇擅绹睦韺W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的人類五種需求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是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課堂上,教師的角色應當是“出色的導演”,需要教師在課前、課堂和課后,不但將精力放在鉆研教材、設計教案、制作課件上,而且努力放在研究學生、傾聽學生、發(fā)現學生上。積極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合理開發(fā)利用學習資源,有效組織言語實踐活動,并“適時”給予必要的支持與幫助。
教師的角色不再是演員,不再是“我教你學”,更不會有“同學們要積極配合老師”的要求,而應是活動的促進者、平等的合作者、謙虛的傾聽者、真誠的賞識者......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善于激勵喚醒和鼓舞?!?/p>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給他一個舞臺,還你一個驚喜。”
沒想到,一個看似無意的“當小老師”“教別人”的言語實踐安排,竟生成如此的精彩!
“以學為中心”,“讓學習在課堂真實發(fā)生……”
孩子的學習潛力,永遠超出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