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上林縣澄泰鄉(xiāng)圩底小學(530506) 黃春柳
品德教育是教師教育教學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養(yǎng)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這說明語文作為具有人文性特點的學科,不但要教會學生基本的語文知識、掌握基本的語文能力,而且要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發(fā)展與提高。所以,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有效地滲透思想品德的教育。
俗話說:“親身下河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眴渭兊目陬^教育已無法使道理深入學生的內(nèi)心。課堂教學是進行品德教育的主要場所。因此,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依據(jù)教材的內(nèi)容,結(jié)合學生的特點,靈活機動地采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來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從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以達到教育應有的效果。那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呢?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說:“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是的,教學具有教育性。因此,教師應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進行因材施教,滲透品德教育。
在語文教材中,愛國主義題材的課文很多,并且蘊含豐富的情感,形象具體生動。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jié)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是一篇催人淚下,令人十分感動人的文章。教師在授課時首先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在抗美援朝時的松鼓峰戰(zhàn)斗中,一支志愿軍隊伍為了阻擋敵軍逃跑,和敵軍展開慘烈的戰(zhàn)斗。他們被飛機上投擲下來的燃燒彈燒著了,子彈打光了,最后他們沖出陣地撲向敵人,與敵人同歸于盡。在這里讓學生思考:志愿軍為什么這樣做呢?——因為他們心中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種精神是多么的可貴??!教師在教授這類課文時不能單純地停留在字面上,應引導學生深挖其時代背景,了解主人公做事的出發(fā)點,從而領(lǐng)悟到文章意旨。必要時可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品味文中重點詞句,帶領(lǐng)學生深入細致地研讀課文對人物動作、心理的描寫,揣摩人物內(nèi)心,體味人物的愛國之情。品味重點句子“他們的品質(zhì)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zhì)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相信學生會熱血沸騰。同樣的,《一面五星紅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作者“我”是一名中國留學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動中發(fā)生了意外。在“我”極度饑餓的情況下,外國的面包老板企圖讓“我”用國旗換面包。雖然“我”很渴望得到食物,但是“我”還是以自己的愛國精神維護了國旗的尊嚴、祖國的尊嚴,也贏得了外國朋友的理解和尊敬。文章讓學生懂得“只有熱愛自己祖國的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的思想內(nèi)涵,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現(xiàn)在的青少年大都是在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顧下成長的。父母和師長的培養(yǎng)教育使他們聰慧能干。但是,他們同時也有著個性強、任性和自我等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怎樣教育學生,使他們理解個人服從集體、團結(jié)合作和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觀念呢?在學習《檢閱》這篇文章時,我這樣引導學生學習。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臨近七月,波蘭首都華沙和往年一樣準備歡度國慶節(jié)。一所俱樂部里的兒童隊員正在討論國慶檢閱的事??墒?,大家都感到很為難,因為有個特殊的隊員博萊克左腿截肢了,現(xiàn)在靠拐杖走路?!皠袼蝗??要不把他放在隊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隊伍中間?可是怎么跟他說呢?誰去跟他說呢?”最后隊長打破了沉默,決定把他放在第一排——“他雖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兒童隊員,還不是一般的隊員!”在檢閱的那一天,大家表現(xiàn)得很好,尤其是博萊克:“他肯定忘記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隊保持一致,目視右方,睜大眼睛望著檢閱臺?!弊詈?,兒童隊員們的表現(xiàn)贏得了大家的掌聲。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集體主義精神。在此基礎上,我啟發(fā)學生:“在我們的生活里,需不需要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呢?”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認識。這樣,使他們明白我們的生活的確少不了這種團結(jié)合作、互相幫助的集體主義精神。
課外閱讀是實施德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注意結(jié)合實際,根據(jù)教材向?qū)W生推薦有關(guān)讀物,指導他們在閱讀時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看到它的社會意義,從中受到思想教育。在講到愛國主義精神時,我會指導學生看一些有關(guān)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jié)的書籍。如,《蘇武牧羊》和《七子之歌》等。蘇武的故事婦孺皆知。漢朝蘇武奉命持節(jié)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并誘降,但蘇武誓死不從。匈奴單于為了逼迫蘇武投降,先是將他幽禁在大窖中,后來又把他流放到北海。在北海邊,蘇武牧羊了十九年,才被放回。回來的時候,他已是滿頭白發(fā),但這表現(xiàn)了他強烈的愛國之心和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中的“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占的七塊土地。祖國母親被掠去的“七子”分別是香港、澳門、臺灣、九龍、威海衛(wèi)、旅順、大連。被列強擄去的“中華七子”,是民族罹難、國家浩劫的象征。聞一多有感于神州故土“失養(yǎng)于祖國,受虐于異類”的悲痛之情,因此詩里激蕩著熱愛祖國、渴盼統(tǒng)一的強烈情感。推薦學生看此類圖書、文章,讓他們自己從字里行間感受到震撼——在讀中生情,在情中感悟和升華,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在進行集體主義教育時,我給學生推薦了《螞蟻過河》這篇文章。文章的大概意思是大雨就要來了,一群螞蟻趕緊搬家。當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來到一條小河邊時,被洶涌的河水擋住了去路。怎么辦呢?這群螞蟻發(fā)揮了它們的聰明才智,找來了樹葉當船飄過去。但是,河水太兇猛,把“船”打翻了,沖走了。螞蟻的“先遣部隊”葬身河底。怎么辦呢?后面的螞蟻做出了令我們想象不到的舉動:它們互相抱成一團,像一個個圓球,然后紛紛滾下河流,借用水的浮力飄向?qū)Π丁5呛铀€是無情地把外部的螞蟻沖掉了。就這樣,河水沖掉外部一圈又一圈的螞蟻,最后到達對岸的只有內(nèi)圈的螞蟻。是一部分螞蟻犧牲了自己成全了這個種群,使得這個種群得以繁衍生息。這就是集體主義精神。想一想,螞蟻尚且如此,何況是我們?nèi)祟惸??學生們看到這里感動不已,紛紛表示要學習螞蟻這種團結(jié)協(xié)作、自我犧牲的精神,為集體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學語文,就是學做人?!笔堑?,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一定要滲透品德教育,這樣才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我們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