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治豪
(貴州省正安縣第一中學)
目前,高中教學改革開展得如火如荼,逐漸發(fā)展和完善了化學教育,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其由以往單純地依靠死記硬背來學習化學元素、化學公式的學習方式,逐漸發(fā)展為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和學習習慣采取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師應充分理解課改精神,并將其運用到化學課堂中,師生共同探討、研究課改理論,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
目前,在高中化學課堂上,教師應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能夠將課堂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化學能力,提高他們的生活本領。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化學教師在教學中往往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以講授法和演示法來進行教學,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低下,更別說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能力了。新課改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對于改變這一現狀具有積極影響。為了適應新課改要求,教師需要轉變思想,優(yōu)化教學模式。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所有教學活動幾乎都是圍繞高考展開的,為了幫助學生在未來高考中取得優(yōu)異的化學成績,教師會主要講解教學中的考點和難點,而將與考試無關的內容進行壓縮。被壓縮的內容有些可以激發(fā)學生化學學習興趣,有些可以培養(yǎng)其探究精神,這樣的教學模式看似是提高了學生的化學成績,實則不利于其全面發(fā)展。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下,教師應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
例如,我在教授人教版高一教材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時,就讓學生走進實驗室,在告訴他們注意的安全事項后,讓他們對教材中的四個實驗分別操作一遍,這樣的教學設計比教師單純地講授效果要好得多,親自操作過的實驗步驟、結果,將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能力具有積極意義。
新課程改革之后,化學教育培養(yǎng)目標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化學知識和方法,還要提高他們的化學能力,以培養(yǎng)其生活能力。想要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高中化學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來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通過這樣的方式,使他們感受到化學學科的魅力,提高其學習積極性。高中化學教師在進行化學授課時,不僅要教授教材中的知識點和考點,還要引導學生去學習教材中的一些背景介紹、環(huán)境保護等部分內容,以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
例如,我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一課時,在第一節(jié)科學視野部分介紹了未來金屬——鈦,在教授這個板塊的內容時,許多教師都是讓學生課下閱讀。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參與積極性,我在預習環(huán)節(jié),就會讓學生對這部分內容進行閱讀,閱讀后,學生需要結合本節(jié)所學的金屬的化學性質來圍繞金屬提出一些問題。提出問題后,學生先要通過去圖書館或網上查閱來自主解決問題,當問題依然是“問題”時,便可拿到課堂上來進行討論,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意識,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化學學科涉及學科眾多,又與生活緊密相連。因此,教師在教授化學課時,不應囿于一種方法,而是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來靈活采用一種或幾種教學方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高中化學教師在備課方面做足功課,在進行授課時,不照搬其他學科或老師的教學模式,而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大綱的具體要求出發(fā)。目前,教師常用的講授法、演示法已經不適應現階段教學的需求,也無法讓學生充分掌握化學知識,更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這一現狀,就需要高中化學教師在采用這兩種方法的同時,配合實驗法、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和多媒體教學法等,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提高他們化學成績的同時,也能培養(yǎng)其化學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對于人教版教材選修部分的教學,未引起教師的重視,部分教師在教授這部分知識時,往往“一筆帶過”,對于一些實驗操作,也以講授為主。新課程改革要求化學教學應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化學課堂更有活力。在此背景下,我會安排學生走進實驗室,進行分組實驗,學生在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共同完成分組實驗。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化學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準確地把握日常教學方向,通過領會高中化學改革理念,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化學學習能力。
[1]田現波.新課標理念下高中化學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新西部,2010(6).
[2]李冬梅.新課改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初探[J].學苑教育,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