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市第二中等職業(yè)技術專業(yè)學校 遼寧撫順 113003)
教育要達到心悅誠服的“美美之教”境界,美育是關鍵要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已經(jīng)明確,立德樹人成為教育在新時代發(fā)展的根本任務,而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育人作用及重要性顯著提高。隨著市場對人才需求內涵的提升,中職語文學科必須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學的美育功能,積極利用課堂對學生進行正確的美育教育。教學中通過鑒賞理解語文教學中美的因素,循序漸進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審美理解力、審美評價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力, 以此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這是中職語文教學中美育教育的實施途徑。[1]
審美感知就是吸納采集各種信息,調動學生全部的能量來感受文學作品帶給自己的美的觸動。中職學生普遍觀察力感知力較弱,在對他們進行美育教育時,必須因勢利導,在形象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相輔相成的實踐性方面加大教育力度。在信息化教學手段極其豐富的新時代,利用現(xiàn)代信息化技術手段,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力,這是語文教學中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2]
中職語文教材中審美對象包含普通的花鳥魚蟲、小橋流水、人情風俗、名勝古跡,這些被學生平時熟視無睹的美飽含了作者的真切感悟。借助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教師將文質優(yōu)美的風景畫面、語言、音樂等進行直觀形象地展示,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反復刺激學生全方位、多渠道的去感知自然風情的美,培養(yǎng)學生對線條、聲音、節(jié)奏等外在美的敏感,對形式美的審美感受,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的熱愛。教材所選的文學作品大都是名家人生經(jīng)歷、體悟感受,沉淀出來的是人生真諦,積淀下來的是品德之美,具有豐富的想象性、情感性。而中職學生多數(shù)閱讀理解能力不強,對含義深刻的文章、遠離他們生活的人物,想象不豐富,感悟不透徹,美育效果不能完全實現(xiàn)。要挖掘課文內在所要表現(xiàn)的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教材中大量情節(jié)場景、矛盾沖突直觀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信息化教學、體驗式教學直接調動學生的內在情感,讓學生帶著情感去感知美的事物,為真情所動,以此來讓學生體會到人性的美,從而增強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學生具備了發(fā)現(xiàn)美、感知美的能力,一旦審美經(jīng)驗豐富,審美想象能力勢必提升,進而提高審美層次。
審美理解不是停留在表層去欣賞人物,而是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理解美鑒賞美,是對審美對象由外而內的認識,是由感性深化到理性,要通過不同的審美形式深刻領悟文學作品的內容實質,進入作者的內容世界并與之產生共鳴之美?,F(xiàn)階段的中職學生比較注重個人外在形象但缺乏明確的審美標準;價值觀易受到網(wǎng)絡影響較深,思考角度不深廣,審美理解力不強。語文教材文學作品都蘊涵著作者豐富的情感,都充滿著神奇的美的力量,折射著人文精神光芒,適合對學生進行人格培養(yǎng)。教師要利用教材中的這些人文因素,在教讀文學作品、分析人物形象時,將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與人物經(jīng)歷帶入賞析,把握人物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與新時代人們的相同與不同,對審美對象進行反復解讀、品味,積極引導學生鑒賞、評價,掌握審美鑒賞的規(guī)律,增強審美理解能力。審美理解可以幫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們明白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應該追求什么,是非標準是什么,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能夠讓學生在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挫折,各種挑戰(zhàn)的時候,既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又保持內心的平衡,這就是審美教育所能帶給我們的力量。
語文教學中通過不同形式的美讀,讀出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思想,幫助學生進行審美理解。中職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多篇傳統(tǒng)文化中的經(jīng)典篇目,風格不同,它們或大氣磅礴,或感人至深,或清新婉約,或饒有哲理。借助信息化手段創(chuàng)設氛圍,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自然而然理解文章的內容,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真正讀懂文章。在誦讀中激情讓學生感動,旋律讓學生難忘,力量讓學生奮進,精神讓學生昂揚。同時經(jīng)典文學融入學生品格的塑造中,讓越來越多的學生擁有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無形中提升了美的氣質。[3]
審美評價是讓學生將自己理解感悟到的各種美尤其是人性美深入意識,形成自己的性格主體,并能對各種社會現(xiàn)象進行鑒別評價。在審美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并結合學生自己的人格、氣質、生命體驗,讓學生從形形色色的人物身上總結出不同的人性模式:舊時代的悲劇形象,堅忍善良的母親群體,追求夢想的新時代女性,愛家愛國的民族英雄等,對他們有一個正確的審美評價。站在人性的角度體味出作者創(chuàng)作或審美時不曾感悟到的東西,從而使藝術形象更豐滿、更鮮明。學生也會從作品中汲取正能量,體會到喜劇悲劇正劇的美學價值。從林林總總的事情事件中去學會區(qū)分人性中的美丑善惡,感悟人生要義,體會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評判,形成評價美的能力,遷延到對生活中的真切感受進行審美評價。學生要尋找生活中的材料、社會熱點問題,利用課堂中培養(yǎng)起來的審美觀對身邊的人或事進行辨別,然后再反觀自身的言行舉止,從而達到自我美育的目的,對自身審美素質進行積累。在新時代多元文化并存的情況下,語文課堂要引導學生形成準確的篩選和辨析能力,肯定美攝取美,否定丑摒棄丑,凈化心靈,擴大審美評價的廣度與深度。[4]
美育最終的目的是使學生在感受品評中按照審美能力去創(chuàng)造美。學生在充分掌握語文知識,審美技巧基礎上可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能力。語文學科包含著各類學科各類領域的知識,節(jié)日之美、建筑之美、漢字之美、服飾之美、飲食之美、詩詞之美等,教師可以結合這些內容進行知識講座,用豐富多彩的知識之美啟迪學生的智慧?;顒右彩菍徝绖?chuàng)造力的外在直接體現(xiàn),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學習過程更具審美創(chuàng)造的意味。在活動中學生探求領悟的過程實質就是對活動主體的解讀和再創(chuàng)造。在整個審美接受過程中學生從最初的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從單一的審美標準到多元的審美判斷,學生將自己提升到更高的審美地位,以此推動學生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增強??偨Y年度流行語的酷詞書寫設計比賽、推普周黑板報比賽、漢字聽寫大賽、主題書法比賽,朗誦比賽、演講比賽等等活動讓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帶動學生整體發(fā)展,使學生擁有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感受美的靈魂和創(chuàng)造美的素養(yǎng),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樹立文化自信。
中職語文教學中通過審美感知、理解、評價、創(chuàng)造的實施途徑來實現(xiàn)審美價值,這一過程提高了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價值、思想價值、藝術價值的審美能力,在教學中,中職語文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形式、創(chuàng)新內容、創(chuàng)新實踐,努力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