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旭
(安徽省定遠縣爐橋中學)
詩詞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并在唐宋時期達到了頂峰,幾千年來,中華古詩詞一直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集了多首優(yōu)秀的古詩詞,以供學生進行學習。然而,詩詞的表達方式相對委婉,且古詩詞中某些詞語的用法與今天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如若沒有教師的指導與幫助,學生難以領會到詩詞的精妙之處。初中語文教師進行古詩詞教學,不僅是為了教化學生,豐富學生的學識,還是為了傳播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從而保證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能得到傳承與發(fā)揚。因此,教師必須要明白自己身上的責任,并盡可能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以培養(yǎng)學生對詩詞的熱愛之情。
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將生活與教學的內(nèi)容進行聯(lián)系,從而深化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與認知。詩詞是作者表達自身情感的一種方式,古往今來,大多數(shù)詩人主要通過借景、借物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由此可見,詩詞主要是以生活為基礎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生活化的策略進行教學,可拉近學生與詩詞之間的距離,以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并與作者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一般而言,詩詞背誦在語文考試中占據(jù)著一定的比重,從而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學生記憶能力,甚至認為只要學生能默寫出詩詞,就已經(jīng)算是教學成功了,毫不在意學生是否已經(jīng)理解詩詞的內(nèi)容與內(nèi)涵。然而,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傳統(tǒng)的記憶式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難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教師必須要對詩詞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從學生角度出發(fā)、從生活出發(fā)進行教學,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詩詞的魅力、感受詩詞中蘊涵的道理,從而慢慢地懂得生活、改造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錯中,應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實地走訪,認真觀察生活。教材中某些詩詞所提及的事物與生活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由于年代久遠學生未必能完全領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因此,教師可要求學生通過聯(lián)系實際來看看作者是如何通過詩詞表達感情的,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與鑒賞能力,并加深其對詩詞的理解。
如學習到《沁園春·雪》這篇課文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課外閱讀一些有關長征的文章或者書籍,加深其對那段歷史的了解與認識。同時,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去探望當?shù)氐睦霞t軍,聽紅軍講講那段過去的歷史,從而深入了解紅軍當時所面臨的困境,并體會作者在這么艱苦的條件下仍然躊躇滿志的情懷。如學習到范仲淹的《漁家傲》這首詞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走出課堂,到公園、田野、湖邊感受秋天的寒意,深秋已是花落葉枯、大雁南飛、草木枯黃、一片蒼涼,將士們望著深秋的景色,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學生通過走出校園,感受秋天的蒼涼,更能深切領會到將士們有家不能回的悲傷。
第二,情境教學,加深學生感悟。情境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師常用的一種方式,其能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其身臨其境,從而加深學生的體會,提高教學的效果。而角色扮演是情境教學中常見的一種方式,有些古詩詞年代久遠,學生無法想象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能深入了解人物當時的心情,并與作者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同時還能促使學生盡快背誦并默寫出整首詩,提高其記憶能力。
如在學習杜甫《石壕吏》這首詩時,教師可采取角色扮演法進行教學。首先,請學生分別扮演差役、婦人、詩人以及老翁,進行短期的排練,為使表演更為生動,教師可要求學生先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編寫劇本,并在表演的過程中保持認真的態(tài)度,不可笑場,從而讓所有學生能深刻感受安史之亂造成的民不聊生的社會環(huán)境,并體會到詩人對普通老百姓的同情之情,以及對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鞭撻。課程教學結束以后。教師還可找出杜甫的《潼關吏》《新安吏》進行教學,從而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并深切感受到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總之,語文詩詞教學方式有許多種,生活化教學只是其中的一種,通過簡單的生活化教學,能夠讓學生及時了解作者寫詩時的心境與心情,并與詩人產(chǎn)生深切的共鳴,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觀察生活與角色扮演也僅是生活化教學的兩種較為常見的方式,通過聯(lián)系生活,學生能深刻領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從而不斷提高個人的綜合能力與詩詞素養(yǎng),這對于其未來的成長與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洪愛軍.滲透古詩詞鑒賞教學 把握初中語文的韻律與情感[J].考試周刊,2017(A2).
[2]王萍珠.探究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高考,2017(27).
[3]歐陽小瓏,李維娜.初中古詩詞教學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