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欣
(廣東省廣州市執(zhí)信中學)
SOLO評價方式源于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皮亞杰指出,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認知發(fā)展具有階段性的特點,每一階段的認知水平有著質(zhì)的區(qū)別。澳大利亞學者約翰·比格斯教授以此創(chuàng)建了一種描述智力發(fā)展的一般性的框架,這個框架是根據(jù)個體回答某個問題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維結(jié)構進行分類,稱之為“可觀察的學習結(jié)果的結(jié)構”(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英文縮寫SOLO),從而形成了SOLO分類評價理論和評價方式。目前為止,SOLO評價方式在我國已經(jīng)用于考試中的開放性試題的實踐。比如從2004年起,廣東省就開始在試點研究的基礎上推廣應用SOLO評價法,并在高中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中進行研究和探索。
2017年廣州市中考思想品德學科首次以SOLO評價方式,對25題第(2)問進行賦分(后附25題題目和答案)。這是2017年中考思想品德學科最大的驚喜與亮點,為將來廣州市中考政治學科全閉卷考試投石問路,奠定了基礎。SOLO評價系統(tǒng),以等級評價方式對學生的作答賦分,改變了傳統(tǒng)的單純地以逐個知識點賦分的方式,要求學生從三則材料整體把握信息,得出自己的觀點,有邏輯、有條理地分析與闡述,立足于生活,扎根于知識,整理為觀點,推理為答案。要求教師在改卷時整體上把握學生的答題思路和內(nèi)容,改變分分必究的評分標準,轉(zhuǎn)變采點而忘意的評價方式,立足于整體的答題框架,基于學生的答題思路和邏輯關系,先準確定位于學生的評價等級,再根據(jù)細則賦予具體分數(shù)。
總體而言,該題等級評價如下:
5~6分:能圍繞校園暴力和欺凌堅決依法懲處、未成年人要預防違法犯罪、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這幾個論點,選擇其中一個論點,綜合把握材料,理性分析和闡釋,語言表述簡潔、邏輯性強;
3~4分:能簡單地結(jié)合試題情境、所學知識、生活經(jīng)驗的一方面或者多方面進行判斷和闡釋,能夠結(jié)合材料但不能從整體上進行綜合,結(jié)論正確但欠全面,語言表述層次比較清晰。部分學生有論據(jù)但缺乏論點,也有些學生有論點但論據(jù)不充分。
0~2分:不能正確地綜合試題情境、所學知識、生活經(jīng)驗等多要素進行理性思考和判斷。部分學生觀點錯誤,或僅表明觀點、不予闡述;或闡述觀點與所采用的依據(jù)不一致。
該設問可以多角度得出結(jié)論,如違法犯罪的危害、國家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處理方法給我們的啟示、國家在保護未成年人與處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間如何平衡、珍愛和尊重他人的生命、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青少年如何避免違法犯罪等,讓學生懂“理”;此時更進一步讓學生說“理”,讓學生把自己認為最合理的觀點進行闡述。該問是重點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辯證邏輯思維能力,能力要求為“運用”。學生不再是簡單地羅列知識,或者某一框題中抄寫答案,而是根據(jù)三年所學知識,與材料緊密結(jié)合,理清思路重組答案。強調(diào)學生要有綜合分析材料的能力,有辯證思維能力,有嚴謹?shù)倪壿嫹治瞿芰?,所以此問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和能力要求頗高,完美地拉開了各個層次學生的差距,這也是SOLO評價方式的魅力所在。讓低層次的學生有話說,讓中層次的學生能說話,讓高層次的學生說好話。
許多老師在此之前也對這種評價方式略有所聞,但是真正地落實到試題評價之中,卻又感到新鮮和不安。從改卷老師的角度來看,不必糾結(jié)于每分必爭,而應轉(zhuǎn)變逐句評分的固定思維,注重點意結(jié)合、采意為主的思路,發(fā)揮專業(yè)判斷的作用。教師在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同時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學科知識歸納與分析的能力,說清道理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時,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更要懂得知識間的關聯(lián),把知識融入生活情境中,讓知識“活”起來。接下來,我們該如何教學以適應SOLO評價方式,不少老師都相繼提出了困惑。畢竟這種評價方式對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這也讓思想品德的課堂教學有了更強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方向更明確,理念更清晰。
啟示一:真正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幾乎所有九年級學生都知曉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教師在教學與備考中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復強調(diào)。但是往往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而缺乏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正理解。思想品德課程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教學目標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維度。在教學中不能只做知識的單一傳授,還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注重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的達成,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形,成為學生做人辦事的準則。
2017年中考25題第(2)問,讓學生在三則材料理解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念并加以解釋,可見SOLO評價方式在思想品德考試中,主要是考查學生是否具備正確的價值觀,以及立足于這個價值觀合理準確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因此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是適應SOLO評價方式的首要要求。
啟示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等三個方面,綜合表現(xiàn)為六大素養(yǎng),具體細化為十八個基本要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授予學生“活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落實課本觀點,準確分析基本概念,幫助學生準確把握知識的內(nèi)涵與外延。知識要活起來,教學上必須以教材為根本,以恰當?shù)牡湫偷臅r政材料或生活實例為載體,積極發(fā)掘時政熱點或生活實例中的知識內(nèi)涵和充分發(fā)揮其中的價值引領作用,把觀點講清楚、解透徹,讓學生明事理、樂實踐,在認同教材觀點的基礎上,提升運用知識的能力,這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所在。
啟示三:充分利用思維導圖培養(yǎng)學生推理能力
SOLO評價關注的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分析推理能力。在2017年中考25題第(2)問中,學生必須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合理闡述,這就要求教學中應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幫助學生整理各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學會從點到面,從面到整體的推理,對所學內(nèi)容進行有機整合,把三年的知識整理成一個有邏輯有關聯(lián)的知識體系。
在日常教學中,不少教師也會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合,但大多停留在知識歸納上,更多的是關注某個知識包含的內(nèi)容,而不是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這種思維導圖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重組和構建邏輯體系。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思維導圖,更多地關注知識間的關聯(lián),幫助學生理清各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讓學生學會分析推理,從而整體上把握知識脈絡。
啟示四:加強學生審題能力和解題思路的指導。
SOLO評價,需要考生從大量的文字或圖表中提取、整合信息,結(jié)合個人的價值認同、生活經(jīng)驗、所學知識等進行分析,說明個人觀點。這時候考生可直接從書本中摘取的信息較少,在考場上把時間更多地留給閱讀和思考,而不是翻書找答案。因此,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提升學生對素材、時政熱點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水平和解題技能,注重引導他們學會篩選、提取信息并靈活運用信息,增強學生答題的規(guī)范性和有效性(規(guī)范學生的答題方式、書寫格式和書寫質(zhì)量;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避免口語化、聊天式的答案)。教師講評答案時,應該理清答案的邏輯關系,講清楚為什么要這樣寫,還可以怎么寫,為什么不能這樣寫,而不是簡單地羅列知識點。多關注題目本身的需要,教會學生審題,盡可能避免教成“套路”和給予“規(guī)范性”答案。
SOLO評價方式的試行為新的思想品德中考改革提供了一種探索模式,為一線教師提早適應新的考試方式提供了明晰的方向指引。
附:2017年廣州市思想品德中考第25題
25.(10分)校園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園暴力頻發(fā),不僅傷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沖擊社會的道德與法律底線。材料一、二來自權威部門從2013年到2015年全國各級法院審結(jié)生效的校園暴力刑事案件中抽取100多件典型案件的統(tǒng)計。
材料一:案件涉及類型
材料二:案件處理結(jié)果
處理案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致人重傷 1 8.7% 6 8.7% 1 2.5% / / /致人死亡 / 2 5.7% / 1 1.4% 3 4.2% 2 8.5%達成諒解,免于刑事起訴宣告緩刑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三至五年有期徒刑五至十年有期徒刑
注:依據(jù)我國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于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符合緩刑條件的未成年罪犯,如果同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對其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應當宣告緩刑:(1)初次犯罪;(2)積極退臟或賠償被害人經(jīng)濟損失;(3)具備監(jiān)護、幫教條件。
材料三:中央有關部門印發(fā)的《關于防治中小學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指出,對實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學生必須依法依規(guī)采取適當矯治措施予以教育懲戒,特別是對犯罪性質(zhì)和情節(jié)惡劣、手段殘忍、后果嚴重的,必須堅決依法懲處。
(1)結(jié)合材料一,概括犯罪的本質(zhì)特征。(4分)
(2)綜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特點?請運用所學知識、生活經(jīng)驗和理性思維,選擇一個你最認可的觀點予以闡述。(6分)
參考文獻:
[1]茅峰.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活動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4.
[2]胡田庚.中學德育課程與教學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