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朝池
(浙江省瑞安市飛云中學,浙江 瑞安)
作為一種語文學習的能力而言,成功的朗讀起著內化文本知識、積累文辭文法、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作用,它應該作為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項重點技能來被學生掌握和靈活運用。作為一種個人素養(yǎng)而言,朗讀能力能使個人交流的語言表達得體,言辭達意,分寸有度,給交流者以精神愉悅的美感享受,這一素養(yǎng)更應該在學習時代得到良好的訓練和提升。但是這一素養(yǎng)和能力在我們現(xiàn)今的語文課堂中卻未被教者和學者重視,致使我們初中的語文課堂幾乎成為無聲的課堂,應該說這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誤區(qū)。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現(xiàn)在多數(shù)語文教師著重于完成閱讀教學任務,一上課就進入導學內容的情境中或是草草地讓學生默讀一遍文本內容,便匆匆地進入分析文本辭法的分析中,課后以大量的習題來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掌握和鞏固,完全置內容朗讀于不顧。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只是靠聽老師傳授或通過自己買來的工具書加以理解,長此以往,這種被動方式便使學生產生惰性思維,不用朗讀,不用思考,這樣學下去,嚴重影響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教學過程中文本內容能喚起學生的閱讀欲望,這就需要教師從文本內容出發(fā),進行具體的指導,但從當今初中語文的教學現(xiàn)狀來看,我們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只是泛泛地對學生的所讀內容進行點評,缺乏真正結合文本內容的具體指導。個中原委是教師自身由于長期疏于對朗讀教學的研究,對于相關方面的指導還很欠缺,其二是從教者對文本朗讀內容并未吃透,只是借助教案來教,缺少了自己對教學內容的深挖深究。
如今的語文課堂,教師為了完成教的任務,或許在課堂上點名朗讀,帶動學生來掌握文本內容,朗讀者經常是班上朗讀水平較高的一個或幾個同學,這既讓學生熟悉了文本內容,又讓學生感受到了朗讀的魅力。本來就是朗讀水平較高的孩子,又經常得到課上的訓練,于是便只有這幾個學生的朗讀水平得到提高,其他的大多數(shù)孩子便只能在欣賞別人的朗讀中學習,長此以往,就造成了大多數(shù)學生朗讀興趣的缺失。
怎樣在有效的時間內既使學生的朗讀水平有所提高,又能完成教師的教學任務呢?我從自己的從教經驗中獲取到了一些方法,那就是組織學生在課外時間借助學習軟件進行朗讀練習。比如,內容充實的樂教樂學軟件,該軟件的功能之一便是可上傳音頻資料,教師可以作業(yè)的形式布置課內或課外的任務朗讀,學生朗讀后上傳,教師通過聽來了解每個學生的朗讀水平,課上可根據(jù)聽讀情況來進行指導,這樣既占用不了課上太多的時間,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增強理解文本的能力。
朗讀能力并非與生俱來,它依賴于后天的鍛煉與培養(yǎng)。這種能力,在小學一定識字量的基礎上,進入初中開始語文教師就應該加大力度來進行訓練。打鐵先需自身硬,這就需要廣大語文教師提高自身的朗讀技巧,以及潛心研究關于朗讀教學的相關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如在七年級上冊的《金色花》的教學中,就要把握朗讀技巧的指導。一個頑皮的愛母親的孩子,一位關愛孩子的母親,在孩子與母親嬉戲時,我們應抓住“暗暗地”“匿笑”“我不告訴你,媽媽”等內容,讀出孩子的天真頑皮。抓住“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來體會母親一天見不到孩子的焦急與見到孩子的驚喜,指導學生讀出“嬌嗔”的情感,進而來體會母愛的偉大。另外,教師也可結合文本內容來范讀課文,范讀中特別是聲調的抑揚頓挫、寬厚細膩、輕重緩急,情感或委婉哀怨或輕快歡樂都要盡可能地結合文本傳達出來,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朗讀效果的感染,來啟發(fā)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悟和對朗讀技能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只有讓學生愛朗讀,才能激發(fā)朗讀的巨大教學功效。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不同的朗誦情境,舉行不同形式的朗讀比賽,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如詩歌朗誦比賽或針對某一主題的演講比賽,都能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在活動中,或為競技的目的,或為讓別人有美的聽覺享受,或是讓別人對自己朗讀文本的情感有所認同,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去掌握朗讀技巧,提高朗讀能力,這樣,朗讀的強大功效便在興趣的激發(fā)下充分表現(xiàn)了出來。
總之,朗讀教學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廣大一線語文教師必須從自身教學實際出發(fā),以學生為主體,將朗讀教學在閱讀教學中真實具體有效地開展起來,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個人素養(yǎng)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