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河南省南陽市第十五小學 河南南陽 473000)
作為一個教師,教書育人是職責所在,作為一名學生,學習知識亦是職責所在。但,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是每一位青年教師都應思考的問題。教與學的和諧統(tǒng)一將會促進整個課堂的發(fā)展,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針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針對不同的課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美術課堂要有美術的特色,課堂中要將三維目標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師要不斷的去探索更加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1]
理論和實踐都充分證明:學生只有學到新知識時候,并且是舊知識的延續(xù),又高于舊知識的時候,他們的興趣度和求知欲是最高的。在小學美術課中,對于所學的每一節(jié)知識,學生并不是一無所知,他們或從生活中見到過、或從課外讀物中見到過、或從旅行中見到過。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下功夫提前了解學生是從什么途徑了解的這節(jié)課知識、了解了多少知識等方面內容,在這個基礎上來設計課程,這樣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達到想要的課程效果。[2]
在河北美術四年級上冊《大花雞》一課中,四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對生活中的雞都有所了解,并且對于外形以及身上的花紋裝飾都會有一定的認知;同時,在之前的學習中,還對藝術作品夸張變形的表現(xiàn)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師的問題設置應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
學生源源不斷的興趣是好好學習的動力,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課堂中落實三維目標。在課堂上要用多種形式設置問題,引導學生的大腦輪子不斷轉動,并且能夠保留興趣。有針對性的提問可以啟動學生的大腦輪子不斷轉動,展開有效課堂的互動和師生的情感交流,使得課堂教學高效化。低效甚至無效的提問實質上流于形式,浪費課堂寶貴的時間,華而不實,有損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在對比藝術家的《大花雞》與真實生活中的雞不同點后,學生在心中有一定的概念時,再讓學生仔細觀察畫家如何變形,適時地將問題深入,由易到難學生會更容易接受。
合作才能共贏,合作學習才能共同進步。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就是學生坐在位置上認真聆聽教師的教誨,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把知識點遺漏。課程改革打破了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在“分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下,給予每個學生更多的發(fā)言機會,小組內每位學生都能對問題發(fā)表自己個人的看法。由于學生面對的是小組內的同學,不會擔心說錯話,也不會因此帶來的心理壓力,同時也淡化了些害怕發(fā)言的同學的心理障礙,他們可以跟自己的合作伙伴大膽地發(fā)表看法。分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是建立在平等、互幫、互助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到了做學習主人的感覺。
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最關鍵的還是學生要有自己的想法,要學會帶著想法和問題去和同組同學進行討論。比如在思考畫家的《大花雞》是如何夸張變形后,帶著自己的認知去和組內同學交流自己會如何改變,在學生發(fā)表自己內心真正的看法后,教師要主動引導學生不斷探究思考,引出更多的創(chuàng)意點子。
有的時候教師急于完成一節(jié)課堂教學,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時,一位學生答不上來,就馬上請下一位回答,又不上來,再點一位,直接出現(xiàn)了令自己滿意的答案為止。當學生答不上來時,教師就應該考慮自己設置的問題是否合理,或者給學生適當?shù)臅r間思考,并稍加引導,鼓勵學生勇敢說出來。并對于每一位孩子的回答,教師都要給予正面的評價。[3]
教師要時常以學生的視角與看待課堂問題,但要想真正站在教師的高度去引導,就必須做到站在學生的角度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