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明嫻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重慶 401120)
相關研究資料表明,我國每年有超過100名大學生自殺,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10年7月29日,國家教育部正式公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了要重視生命教育,這是首次將生命教育提到了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的高度。但我國高校真的準備好了開展有效的生命教育了嗎?事實是這一領域存在很多問題。
何謂“生命教育”,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出版了《生命教育》一書,探討必須關注人的生長發(fā)育與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諦,拉開了現(xiàn)代生命教育的序幕。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2012年5月推出的職業(yè)培訓課程《生命教育導師》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但我國高校長期的工具理性思維,從有用的角度出發(fā),發(fā)現(xiàn)自殺和殺人只是一個小概率事件,那么就不值得引起高度重視和持續(xù)的關注,只是在發(fā)生之后,才被動的采取措施處置被稱為“意外”的事件;另外,既然生命教育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筆者竊以為我們面對這樣直戳人心的“要命”問題,是恐懼和害怕的,便常拿先賢孔子的話“未知生,焉知死”來避而不談,消極應對。以這樣被動消極的理念,落實到實踐上自然表現(xiàn)為我國高校在生命教育領域的發(fā)展相對滯后。
(1)高校生命教育完整的課程體系沒有形成
一套系統(tǒng)化完整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需要專業(yè)的課程和與之相配套的專業(yè)的教師。我國高校在這兩方面都只是起步階段。有研究者已發(fā)現(xiàn)實踐中各高校把大學生命教育課程主要歸于一下四個范疇:一是把大學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二是把該課插進心理健康教育課中;三是將其滲透進專業(yè)課中;四是將生命教育停留在講座或是研討會中。該研究者在考察中進一步發(fā)現(xiàn),國內(nèi)只有極少數(shù)幾所高校開設了大學生命教育選修課。2007年12月6日,全國首屆大學生生命教育高峰論壇在中南民大工商學院舉行,與會專家呼吁:高校應盡快開設大學生命教育課程,但迄今都沒實質(zhì)性進展。沒有專業(yè)的課程,也自然沒有專業(yè)的老師,大學生命教育的實施者都是兼任的。有研究者認為高校輔導員應是開展這一教育的當然人選,但現(xiàn)實是高校輔導員行政事務纏身,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高校輔導員在這一領域要發(fā)揮主力作用在理論和實踐能力上都需要加強,否則,我作為其中的一員,坦言之,我們只能做做安全教育。
(2)高校生命教育教授內(nèi)容和方法單一單調(diào)
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和知識的堆積”,這一論述在生命教育領域顯得更為重要,生命教育從本質(zhì)上就是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靈魂的教育,它是一定要注重體驗的教育,甚至可以說就是一種體驗教育。但現(xiàn)實是我們的課堂實踐只注重單方面知識的傳授,我們的課外相關實踐也幾乎是缺失的。
(3)高校生命教育沒有形成與社會家庭的聯(lián)動機制
生命是教育的起點,生命教育的起點來自于社會和家庭。若一個社會都不尊重生命,若一個家庭都漠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我們的大學生命教育是獨木難支的。這一點也正是高校生命教育的難點,但也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才顯得大學生命教育更為重要。大學本就是要幫助一個社會和家庭重塑心靈的,因為從大學里走出去的孩子是社會的公民,是家庭的新的組建者。面對一個生命的過去,我們盡力彌補,教育更多的希望是在將來。
積極主動的進行大學生命教育,不僅是大學要積極行動,更是我國從家庭到社會,從出生到死亡的全程關注,全人教育。大學,作為獨立生命走向社會的最后一站,是應該擔負起領導之責的。
正如前所述,大學生命教育應該也只能是體驗式的教育,它必須鮮活生動!接下來,筆者就從以下三方面嘗試論述大學生命教育的實踐創(chuàng)新。
我們進行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尊重生命,熱愛生命,而生命盡頭的死亡會是很好的突破口,相關成功的實踐在美國、日本都有范例。近幾年來,國內(nèi)也有學者積極嘗試,比如北京師范大學的陸曉婭老師引起很好反響“生死課” 。心理學家歐文亞隆說過,“沒有充分活過的人最怕死”。陸曉婭老師說從這個意義上講,死亡和生命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認識死亡,才能更好地認識生命。
讓人的生命感知變得豐富起來,藝術教育作用巨大。有名人說過,我們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大多都是無用的。而現(xiàn)實中漠視生命的現(xiàn)象究其思想根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生命本身成了工具,若生命無用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學習不好,比如不被人愛,然而生命本身就值得無條件的肯定!生命的感知若在藝術教育的作用下變得有趣而生動,對抗死亡威脅的力量也會隨之強大。此類在相關領域的成功實踐比比皆是,比如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長期占據(jù)大學生最喜歡書籍榜首,比如廣受歡迎的《影像中的生死課》。
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很難不是一個熱愛生命的人。相關心理學研究也充分證明了人們幸福感的最大來源是良好的人際關系,而良好的人際關系就是良好的生活狀態(tài)的體現(xiàn)。我國教育的弊端長期是過分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對學生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一點也在大學有比較突出的體現(xiàn)。大學要在這一領域補課,關于這一議題的具體闡述,筆者會用專門文章論述,在此就不贅述。需要強調(diào)的一點是美好的生活會教會大家存在本身就有意義。
大學生命教育任重而道遠,需要起步,更需要轉(zhuǎn)變傳統(tǒng)觀念,大膽改革和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