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桂榮
[摘? ?要]教育的特點,在于始終著眼于人的教育,中學歷史課程承載著歷史學的教育功能。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史料是師生產生思想火花的原料,教師可依托史料資源,通過對課堂“深度”“厚度”“溫度”及“高度”的追尋,提升歷史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并助力歷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史料資源;歷史課堂;學科素養(yǎng);深度;厚度;溫度;高度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8)34-0069-02
中學歷史課程的教育理念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打造一堂好的歷史課,不僅需要歷史教師對學科本質和教材體系的全面深刻的理解,還需要歷史教師有正確的育人觀、人才觀和價值觀。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人的發(fā)展”為目標,使學生通過歷史學習,進一步拓寬視野,發(fā)展歷史思維,提高歷史學科能力,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為未來的學習、工作、生活打下基礎。因而,教師對歷史課堂教學品質的追尋,切合了當前歷史課程改革的理念和發(fā)展趨勢。
一、思維建構,課堂要有深度
中學課堂教學必須要注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歷史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學會思考,擁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形成思維的深度。因此,歷史課堂的“深度”,是指師生對教學內容有正確的延伸拓展,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為解決這些問題尋找對策,最終解決問題。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思考”,一方面教師要廣泛使用教科書之外的其他各種歷史資料,另一方面教師要解放歷史課堂,給學生留足思考時間,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幫助學生形成歷史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獨創(chuàng)性。與此同時,教師要努力“呵護”不同思維激烈碰撞、新的思維不斷生成的課堂生態(tài)。甚至教師還可以通過“問題”設計,使課堂具有不確定性,充滿不可控因素,使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發(fā)現更多問題,產生更多疑問。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有表達的激情,有傾訴想法的動力。例如,教師呈現史料時要做到客觀公正,節(jié)選加工史料時要保證其原意的完整性,并注明出處。如有必要,還可以適當地使用完整的、未經節(jié)選或改編的原始史料。在引導學生分析史料時,教師最好不要先下結論,更不能妄下結論,要注意史料中所使用的是模糊性詞語,如“也許”“可能”等,還是肯定性詞語,如“一定”“必然”等,以窺探史料中隱藏的內涵。這樣,可形成課堂上思維的深度建構,從而培養(yǎng)學生會思考、善思考、敢思考。這樣的深度課堂是充滿魅力的,能讓學生學有所得,有所成長。
二、整合拓展,課堂要有厚度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學歷史教學對歷史專業(yè)性與學術性的要求不斷提高。歷史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歷史教材對于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認識,通常只是反映了歷史的一個方面。以歷史教科書為中心展開的教學活動,不但無法實現歷史教育的目標,而且會束縛學生的思考,使學生產生以下錯誤認識:教科書上描述的就是真實的歷史,教科書中的結論就是對歷史的科學評價。如今,隨著課改的推進,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的觀念已深入人心。當然,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是準確理解教材,并盡可能地超越教材對歷史的認識。
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教學、引入學術研究成果,既有助于學生對教材結論的理解,更能幫助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形成基于多元證據的認識。從學術角度看,將史料引入課堂是必要的,它是使師生在課堂上產生思想火花的原料。教師要采用不同形式的史料,或文字,或圖像,引入不同的學術觀點,并展現各種問題思考的視角,或討論,或感悟,設置相應的問題,引領學生的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以拓展教學的寬度,增加課堂的厚度。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歷史教師還可以在課外給學生提供拓展性史學閱讀材料,延伸課堂,以增長學生的見識。然而,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學術性的增強以及課堂的拓展延伸還需要教師進行廣泛的史學閱讀。這也是新課程下歷史教師必備的重要素養(yǎng)之一。沒有閱讀,就沒有底氣,課堂就會捉襟見肘;有閱讀才會有思考,有閱讀后的篩選過濾才會有課堂的沉淀,才會讓歷史教學變得有寬度,讓歷史課堂變得有厚度。
三、目中有人,課堂要有溫度
教育的特點,就在于始終著眼于人的教育。有溫度的課堂就應是有“人”的課堂,教師目中要有“人”——學生。如果教師眼中只有課而沒有人,那么教學就沒有了價值,課堂也就失去了意義。歷史課堂要有“溫度”,簡單說來是指課堂上教師要營造輕松、活潑、愉快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思維活躍,但這并不是課堂表面的熱鬧,而是學生能力的成長,將有“深度”的學習內容內化到他們的生命中。
要打造有溫度的歷史課堂,教師首先要具備扎實深厚的知識素養(yǎng)、全面?zhèn)€性的能力素養(yǎng)、真摯高尚的人格素養(yǎng)。其次要充分研究學生,學生既有的素養(yǎng)基礎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教學組織形式的選用、歷史材料的擇取必須以學生能接受、樂接受且有意義為標準。如此,才能使學生在如沐春風般的適宜“溫度”中愉悅地形成時空觀念,實現歷史理解,涵養(yǎng)家國情懷。例如,史料的選擇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貼近學生的生活現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越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材料,便越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是思考的開始。再次要給學生提供價值闡釋的機會。例如,在對史料的解讀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積極辯論,給學生提供審視自己看法以及思考他人觀點的機會。作為教師,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說給每位學生聽。課堂上學生情感自然流露,就是最好的教學狀態(tài)。
有溫度的課堂,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學生不再覺得歷史學習是枯燥的、歷史課堂是沉悶的;有溫度的課堂,才是充滿活力、智慧、人文精神的課堂,才是學生生命成長的課堂。
四、關乎未來,課堂要有高度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苯逃淖內松?,有可能把人變好,也有可能扭曲人。教育要立人,學生在課堂上的樣子,很可能就是他們以后在社會中的樣子。所以,作為歷史教師,要從生命的高度去看歷史課堂,要有在歷史課堂上為學生的幸福人生打基礎的意識。教師給學生呈現怎樣的歷史觀,學生往往就會形成相應的歷史理解,而歷史本身是有價值負荷的,學生的價值觀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如于沛先生所言,“史學不僅僅是敘述,而是在敘述基礎上進行價值判斷的學科”,“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是體現了認識主體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精神的判斷,不僅有歷史感,而且還有時代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
歷史教育怎樣幫助學生提高價值判斷能力,進而影響他們的人生呢?探古知新,啟迪未來,歷史教育“不能只著眼歷史學科的原有體系,要強調現在的學生、作為現代公民的學生應該知道什么”,“為的就是幫助學生認識支撐我們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念在歷史上是如何形成的”。 因此,歷史課堂的立意,應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使其明白做人的道理,養(yǎng)成反思與創(chuàng)新的習慣,并不斷追求美好的事物。當學生畢業(yè)后,以往的歷史學習留給他們的能力、品質和價值觀,能夠使他們終身受用,并帶給他們成功的人生。例如,在對《圣雄甘地》這一內容的史料研習中,有的學生收獲的是主人公的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有的學生收獲的是人應該保持作為人的尊嚴的態(tài)度,有的學生收獲的是要珍惜和平的想法,更有學生慶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等等。在史料研習中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歷史觀和價值觀,既是中學歷史課程的核心目標,也鮮明地體現了歷史課程的性質。
總之,教無定法,教師只要基于當前歷史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在歷史教學中圍繞學生的學習現狀和學習需求,著眼于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從史實和史料出發(fā),努力打造思維有深度、教學有厚度、課堂有溫度、立意有高度的歷史課堂,就可以使學生通過歷史學習,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在此過程中,歷史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學研究能力和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能力得到了的增強,專業(yè)素養(yǎng)也得到了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徐藍,朱漢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 何成剛.史料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4]? 孫晨紅,張春宏,王睿.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與教師成長[M].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2016.
[5]? 于沛.價值判斷:研究歷史的重要任務[J].紅旗文稿.2014(5):26-28.
[6]? 黃牧航.論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yè)內涵與成長路徑[J].歷史教學.2017(2):16-21.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