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付斌
(惠民縣石廟鎮(zhèn)第一中學,山東 濱州)
微粒觀作為基本化學觀念的一種,是初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內容包括“物質是由原子、分子、離子等基本微粒構成的”“微粒很小”“微粒是運動的”“微粒間有空隙”“微粒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四個主要形式。以這四個觀念所形成的教學內容可使學生理解和解釋客觀的化學事實及現象,理解化學反應中的實質性問題,對了解化學符號和意義等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學習微粒觀對其開啟化學大門有重要意義,對此研究課題,現將教學方案總結如下。
大多數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化學知識都為啟蒙性、基礎性的,同時學生對于微粒觀的認知也是啟蒙學習。學生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從宏觀世界的領域進入微觀世界的領域,以及第一次接觸到分子、原子、離子等微觀概念,在此需注重學生在思想意識中是否建立起微粒觀,而制約學生建立微粒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微粒觀的概念抽象繁多,且相互關聯。(2)對于微觀粒子無法通過可視的角度看得見、摸得著,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想象。(3)學生的理解水平與微觀世界的想象能力存在較大差異。(4)對于微粒觀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于簡單記憶的層面,無法將所學到的微粒觀概念實際地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1]。(5)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真正體會到微粒觀的存在價值。(6)當學生接觸分子概念“分子所構成的物質”及“分子是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中,學生對于最小的理解困難。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可通過實驗法、類比法、模型法以及模擬法結合教學。(1)實驗法:可應用探究微粒運動的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通過肉眼觀察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其中許多現象都包含著物質所構成的微粒觀[2],教學中需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進行分析與探究。(2)類比法:在探究分子之間間隔時使用類比法,如將100ml酒精與100ml水混合可發(fā)現總體積小于200ml,教師可將生活中的具體事例進行類比,使學生充分了解到分子的量與質。(3)模型法:當學生充分了解到分子與原子的關系后,可引導學生制作分子結構模型,如O2、H2、H2O等,幫助學生理解原子與分子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理解分子的含義。(4)模擬法:近年來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廣泛應用,教師可通過多媒體的便捷方式給學生觀看動畫模擬,加深學生對分子、原子之間關系的理解,使其進一步理解分子的含義。
離子微粒觀的建立是教學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教材中所簡單介紹的集中酸堿鹽的化學性質散亂不系統(tǒng),若在教學中結合離子概念的應用,使學生從離子角度認識到各類物質的性質,可加深學生對微粒觀的理解,同時也可揭露事物的本質[3]。對于離子概念,教材所指出的“原子通過得失電子形成離子”“離子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學生在此學習過程中對溶液及酸堿鹽的知識未加以鞏固及強化。微粒觀的知識中我們知道分子、離子、原子都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對于酸堿鹽溶液都是由離子所構成,而離子本身的性質也就決定了物質的性質,而從離子角度學習酸堿鹽溶液是教學中的一個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有意識地從離子角度分析問題,如酸的通性可理解為氫離子的性質,堿的通性可理解為氫氧根離子的性質,以及銅離子的性質可歸納為水溶液為藍色、與氫氧根離子反應可生成藍色沉淀、可以把鐵離子氧化為亞鐵離子等等[4]。教師只有不斷通過問題的實質性,才可使學生全面正確地認識離子觀。
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中所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及方式,教師可利用化學實驗將抽象性的知識形象化地表達出來,特別對于一些主題教學內容可盡量采用有顏色的物質或有顏色一類的變化實驗,這樣可使學生在可視的情況下去認識以及理解物質的微觀世界[5]。對于一些生活中的現象,其中大多都包含著物質所構成的微粒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不斷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進行分析和探究。
在培養(yǎng)學生對微粒觀的研究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循序漸進,把對微粒觀的建立及知識的學習有效地緊密聯系在一起,才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赏ㄟ^以水為載體的教學內容,有效引導學生認識分子的基本特性、物理變化以及化學變化的微觀本質。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將物質的微觀角度構以及相關現象展現給學生觀看,使得學習內容在學生意識中形成深刻印象。精心設計與課題相關的實驗探究,幫助學生有效理解微觀粒子的相關性質,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從宏觀、微觀以及符號三者相結合的角度認識物質,幫助學生構成物質微粒觀的概念,抓住化學發(fā)展史的主線分階段地進行微粒觀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