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文
(江蘇省溧陽市南渡初級中學)
體育鍛煉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體魄,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挫折應對能力,提高學生耐力,肢體的技巧性與靈活性,在學生整個學習生涯及其以后的發(fā)展中都占有一席之地。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體育要從單純的課時任務中解放出來,向全面性、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全方位發(fā)展,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開展興趣教學,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體育鍛煉品質。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大家都對體育課程的重視程度不足,受應試觀念影響體育課程形同虛設,因此,學生對于課程的參與程度非常低,這直接影響了體育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參與體育課程的積極主動性的意義是多方面的:
新課改背景下的體育教學已經從單純的動作訓練逐步發(fā)展為全方位促進學生的身體發(fā)展和能力提升,并且體育教學主張學生從長遠性發(fā)展的角度開展終身運動式體育教學,所有這些長短期的目標的實現(xiàn)都需要學生自身必須意識到體育運動的價值和意義,主動參與才可以完成。
體育活動是培養(yǎng)興趣的重要途徑,教師要正確合理地組織體育教學,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易到難地安排教材,讓學生經過努力看到自己的成績,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各種體育項目的廣泛興趣,把被動學習變成自身的需求,就能對各種項目的體育教學由認識產生興趣,由有興趣而變成努力學習的動力。
學生正處于長身體、健心智、增才干的時期,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是學生成長發(fā)展中不可或缺的。課內教學對學生進行的是技術和技巧的訓練,課外則為學生提供了最廣闊的演練空間,在不斷地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心智得到最佳鍛煉,運動興趣、鍛煉習慣、體育意識逐步形成,并對學生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和健康的行為習慣及生活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體育課程的有效開展,既要兼顧體育知識,又要關注學生學習,就必須針對學生特點有機整合體育教學。體育鍛煉的受益者是學生群體,但是付出者確是教師個體,尤其是這種大規(guī)模的教學,學生之間的水平差異較大,能力基礎不同,對于不擅長的運動,學生參與鍛煉的積極性就會非常低。
文化課教學中我們常常引導學生要帶著目的引發(fā)有意注意,在明確學習目的的基礎上開展高效學習,體育課程亦是如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意識到體育的重要性,利用學習智力因素來改變他們對體育排斥的心理因素,增強參與鍛煉的意志。比如,在進行健美操教學時,首先向學生講清練習健美操的目的,闡釋它給人們身體帶來的優(yōu)勢,如瘦身減肥,美體塑形,改變人體外顯結構和內在氣質。學生明確了練習目的,又有各種追求美的需求,就能夠刻苦練習,并能克服重重困難,這種自覺練習的精神就是我們說的積極性。學生具備了努力學習克服困難的意志,就能在學習中加快運動技能的訓練,運動得越好學生的成就感越強,推動他們繼續(xù)深層學習。
除了教給學生必要的動作要領,教師還要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通過競技類游戲的開展,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在一些復雜的游戲過程中還要滿足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課后還可以把典型游戲介紹給自己的朋友,大家在課余時間自由活動,將游戲與鍛煉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比如接力跑的教學中,我們設計了花樣接力跑游戲。把學生分成五路縱隊,每路隊一條跑道,我們把4×100的跑道設計為八段,每50米放一標志物,學生正著跑和倒著跑交替進行,跑錯就需要重新開始,兩人交接處采用擊掌方式進行,這就淡化了游戲的競爭性,增強了游戲的合作性。很多學生本身運動速度不是很快,在這樣的過程中反應速度快可以有效彌補運動速度方面的缺陷,令整個氛圍很熱鬧。
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課程難易影響,也受到師生互動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要放低身段,走進學生心底,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通過師生共同努力來完善教學過程。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教師方面要先起好帶頭作用,體育教師要打破個人獨斗意識,大家齊心協(xié)力組建教學團隊;其次在教學中以小組為單位觀摩和討論。體育教師創(chuàng)設積極的交流情境,讓學生群體間學習和交流,小組成員指出彼此的錯誤、研究技巧和討論動作,通過成員的共同努力,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實現(xiàn)共同進步。體育課程雖然不是考試科目,但是對于身體發(fā)育有重要影響,體育教學必須做全并且要做好。
總之,體育教學的實施,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中包括很多細節(jié),學校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探索和研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糾正自己的錯誤,科學、合理地開展各種體育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
[1]吳德泉.合作訓練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科普童話(新課堂),2017(5).
[2]蔣映,王安石,張瑞杰.淺談利用趣味體育課堂,促進學生心智發(fā)展[J].速讀旬刊,2017(10).
[3]章波娜.大學生心智游移視角下的通識課教改探索[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