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銀園
(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第一中學)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對學生的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歷史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所以,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正確的歷史教學方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從而不斷提升高中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歷史學習成績的提升。
人文精神指的就是人們之間的尊重、人們對價值的探索追尋、人們的自我關懷,所以人文精神主要表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方式,表現(xiàn)為人們本身的價值,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首先可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不斷改善學生的生活方式,給學生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和生活理想,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養(yǎng)成;其次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心,幫助學生充分了解自己、認可自己,建立和諧的人際交往關系,推動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構建和諧社會。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生在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古代歷史知識、近代歷史知識、現(xiàn)代歷史知識的學習,對歷史事件和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來不斷提升自身的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觀念。高中生在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掌握社會生存的技巧,學習正確的處世思想,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
教師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所以教師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首先就要不斷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例如,教師需要學習人文知識,從而在人文知識中接受人文文化的影響,探索人文精神的奧妙,歷史教師需要在歷史事件和人物中尋找人文知識的影子,從而為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提供知識支持,同時教師應該尊重其他教師,積極求取優(yōu)秀的教學經(jīng)驗,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教師在進行歷史知識的教授過程中,首先要明確教材內容,從而不斷在歷史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找出適合學生學習的人文素材,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了解與感悟,從而不斷強化學生的人文精神。例如,在學習《現(xiàn)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tǒng)一》的過程中,教師要抓住中國政治建設的重點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不斷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讓學生了解祖國統(tǒng)一過程中所遭遇的艱難險阻,從而培養(yǎng)學生堅持不懈的精神,樹立學生的責任感,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內涵的掌握和應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促進學生歷史學習成績的提升。
教師為了更好地將人文精神教育融入學生的歷史教學中,就需要不斷豐富歷史課堂的教學形式,豐富歷史知識,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感悟和體會。例如,在教學《現(xiàn)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對這一部分內容進行討論,小組成員要尊重彼此的看法,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同時教師也要尊重學生的看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通過豐富的歷史課堂教學形式,比如帶領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讀相關的人物傳記、追念英雄烈士等活動,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可以對歷史發(fā)展進行詳細的了解,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為人們帶來的重大利益進行深刻體會,從而讓學生了解人文精神,并潛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效地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教師要確立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地位,在對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教授過程中,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歷史知識的自主學習,教師可以適時給學生以指導,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但可以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程度,還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優(yōu)勢,促進學生對自身價值的認可,間接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促進學生歷史學習成績的進步,有效地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在我國當今的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不僅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還能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促進學生對歷史進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教師要不斷豐富自身的人文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歷史學習,豐富教學方式,從而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1]黃志軍.淺議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yǎng)的學生人文精神[J].新教育時代,2014(6).
[2]王健嶺.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途徑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