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秀芳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qū)晉陽街小學)
低年級的學生上學不久,首先需要逐步完成從學齡前兒童向?qū)W生角色的轉(zhuǎn)換,需要從心理上、行為上同時適應這個轉(zhuǎn)換的要求,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語言時,應當將學生的這一轉(zhuǎn)換過程納入其中,成為一項重要的因素,一項必須考慮到的條件。這樣,一方面保證課堂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另一方面也能夠幫助學生實現(xiàn)這一轉(zhuǎn)換。
從操作實踐上講,除了準確性、邏輯性、啟發(fā)性、思想性、趣味性等總的要求之外,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教師還應當在組織教學語言時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入學前,孩子們的接觸范圍更多的是家庭和幼兒園。環(huán)繞著他們的,是濃烈的親情氛圍,是溫馨、是關愛。所以,教師的教態(tài)及課堂用語首先要有充分的親切感,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心靈深處對老師形成和藹可親的印象。
為了維持課堂秩序,老師通常愛說:“同學們,請安靜?!被蛘摺拔铱茨膫€同學還在說話?”這種命令式、質(zhì)問式的語言,不免有些生硬。即使學生照老師的要求做了,心里也難免抵觸,從感情上與老師疏遠,而且長此以往,學生還會因抵觸而產(chǎn)生拒絕心理,對老師的話置若罔聞。如果老師說:“同學們,你們知道老師為什么喜歡你們嗎,因為你們是守紀律的好孩子。”這樣學生就會為了贏得“好孩子”的榮耀,主動自覺地遵守課堂紀律。同樣的要求,不同的談話方式與談話內(nèi)容,會導致不同的結(jié)果,產(chǎn)生不同的教育效用。
低年級學生處在培養(yǎng)訓練聽說能力的起始階段,不具備成年人先記下聽到的內(nèi)容,然后再去回味、理解的能力。他們所能做到的是,也只是直接瞬間反應,如果未能及時理解,然后就忘卻了,遑論進一步深化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把所授內(nèi)容化整為零,仔細分層敘述,以便對學生進行點點滴滴的灌輸,并通過練習等手段最終實現(xiàn)整合。
比如“面積”的概念:“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如果教師企圖一開始就把這一較長的抽象概念完整地塞給學生,那么,由于接受能力有限,學生就可能會因來不及將眾多的信息全部接收,而片面地僅將“物體的表面”理解為面積。如果教師能將這個信息量較大、句子較長的概念,分解成“物體的表面”“圍成的平面圖形”及其“大小”這三個細部逐層加以解釋,意思就清晰多了,再通過看一看、比一比、動手摸一摸,對“面積”這一概念學生也就更容易接受了,最后老師再幫助學生歸納出完整的概念。
這個年齡段的兒童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教師應根據(jù)所講的內(nèi)容,選擇合適的詞匯和語氣。如果教師的腔調(diào)和語言一成不變,兒童就會感到乏味,失去興趣,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組織語言時,不妨聯(lián)系學生所經(jīng)歷過的某些生活場景,有時還可以營造出某種符合學生想象范圍之內(nèi)的情境。
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這一課,教師可以先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同學們,你們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最后誰獲勝了?比賽之后,兔子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不應該驕傲自滿,應該向堅持不懈的烏龜學習。后來它們成了好朋友。但是有一天,它們卻吵了起來。原來,它們都很喜歡散步,烏龜每天圍著這個水池走一圈,兔子每天圍著草坪走一周。烏龜說:我每天走的路多。兔子說:不對,是我每天走得多。同學們,你們猜一猜,到底誰每天走的路多些?光靠猜想說服不了它們,我們必須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驗證,才能使它們心服口服。我們先來觀察一下它們每天走的路線(課件演示)。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長方形有何特征?正方形呢?要看誰每天走的路多,就是要比較什么?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低年級的兒童在感知過程中,偏于直覺,教師的語氣,尤其是語速會對他們的感知發(fā)揮十分重大的影響。教師的語言表達如果太快,兒童就會反應不過來,容易疲勞;太慢,學生則會走神,難以集中精力。所以,教師的語速要快慢適度,有快有慢,在一般過渡性敘述時,不妨節(jié)奏稍緊一些;在敘述重點時,則應適當放慢速度,拉開節(jié)奏,甚至安排稍許的停頓,以示強調(diào),并提高學生的期待感。必要時,還需要輔以合適的重復,來加強記憶。
比如:“數(shù)學”第三冊關于“線段”的概念:“線段是直線上兩點間的一段。線段‖:有兩個端點:‖”。(注:加著重點的詞匯要放慢,表示些許停頓,‖::‖表示重復的一部分)。
準確地掌握語言表述的速度與節(jié)奏,往往會對教學效果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還有助于增強學生對語言邏輯關系的認識與理解。
總之,組織教學語言是教師終身研究的課題。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學科,又各有著不同的要求。本文只是我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梳理出來,以求諸位專家與同行指正。
[1]崔紅霞.低年級學生如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N].太行日報,2010.
[2]劉蘭英.小學數(shù)學課堂師生對話的特征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