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裕瑩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小學語文課堂中的“說”已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新課標明確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具備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yǎng)。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保證學生有強烈的興趣,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讓學生有效地掌握 “說”的能力。
有些語文課堂教學僅僅是在教室將書本上的基本內容傳授給學生,而學生在此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簡單的聽眾。這樣單純的植入概念,教學內容相對來說枯燥無味,學生很有可能產生排斥的心理,從而導致學生對此課程的學習興趣降低,所以,教師很難保證學生在課堂中的聽課效率。在課堂上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不能主動地提出問題、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能開口說話、注意力不集中,這些很大程度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對學生在其他課程的學習以及今后的語言表達等能力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應抓住小學生表現欲強、性格活潑的特點,適當進行引導和激勵,讓學生勇于展現自己。尤其在“說”的方面,要鼓勵學生張嘴說,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教師一定要注意方法策略,讓學生勇于表達,并且可以有效地表達、清楚地表達,為學生的表達創(chuàng)造條件,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而忽略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由于小學生的年紀還小,他們的注意力不能長時間的集中。課堂上如果只是圍繞著一個主題或一個話題進行展開,學生很容易感到乏味無趣,自然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中要掌握正確有效的教學方法,優(yōu)化課堂中學生 “說”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去說,認真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例如,通過描述課文中的插畫所講述的故事來提高學生 “說”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對學生進行鼓勵和引導,讓學生能說下去,激發(fā)他們“說”的欲望和 “說”的能力。另外,針對不同的文章,教師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并且結合學生當時的聽課狀態(tài)和接受能力去授課。又如,在講授 《詹天佑》這一課時,在講完課文之后,讓學生來復述詹天佑的生平事跡,通過復述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能發(fā)現學生表達有誤的地方,提醒學生,并予以糾正。通過優(yōu)化語文課堂中的教學設計,讓學生更好地提高表達能力。
1.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敢說。語文的學習,進行前期的準備是至關重要的,課前的預習指導尤為重要。那么,應該如何進行課前預習指導呢?不同的語文文本預習的方法是不同的,對于一些相對淺顯簡單的課文,應該讓學生大聲朗讀,將重點放在朗讀的練習方面。簡單的讓學生開口說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是讓學生主動開口去說,真正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主動去表達自己。
對于小學低年段的學生,可以通過重復老師的話來練習。例如,教師可以說 “今天的天氣特別好,如果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出去玩的話,一定會很開心?!比缓?,讓學生以相似的形式進行說的練習。而對于小學高年段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來鍛煉他們的語言能力。例如,在講授課文 《神筆馬良》時,可以讓學生進行一場話劇表演,讓他們在課本的基礎上獨立創(chuàng)新,進行話劇展演。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進行思維的創(chuàng)新重組,表達出課文中的思想和情景。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 “說”的課堂中來,還能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2.提供機會,讓學生有條件說。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并不是沒話可說,而是沒有機會去說。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給學生提供條件,讓他們多參與到“說”的氛圍中。例如,教師可以采用開表演課或者辯論會的方式,在對學生進行日常的思想道德引導時,開展 “網絡的利弊”相關的辯論會,讓學生自動加入到有利、有弊兩個對立的陣營中,通過辯說的方式,達到讓學生 “說”的目的。辯論的形式還可以讓學生互動,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而且針對社會上的熱點內容,可以對學生進行基本的教育,起到了一舉三得的作用。
讓學生深入實際生活中,真正去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學生在課堂中所學到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而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最終都要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因此,可以讓學生通過在實際生活中與人交流的方式,鍛煉自己的說話以及表達能力。例如,學??梢越M織學生去社區(qū)周邊的養(yǎng)老院探望一些孤寡老人,讓學生和這些老人聊天,鍛煉他們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讓學生觀看一些國家的大型活動,如閱兵儀式或奧運會等,看完這些可以振奮人心的視頻后,讓學生在課堂上談談自己的感想。通過這些方法,真正鍛煉學生的口語和交際能力。
3.厚積薄發(fā),讓學生有話可說?!罢f”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然而許多學生卻不樂意開口講話,學生不夠外向,不樂意與人交流,更重要的是有些學生 “無話可說”,這主要是因為學生所掌握的知識不夠扎實、知識面太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和素材,讓他們在與人交流或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回答、去交流。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經過專家學者們精挑細選的,這些文章大多數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并且配著生動的文字,教師通過一些有趣的教學手段,很容易讓學生理解。教師通過將這些文章講透徹,學生就可以把這些知識完全消化,并轉化為自己的真才實學,等到再次 “說”時就可以做到有話可說。學生若單純地學習教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拓展知識面,增加他們的知識儲備量。另外,可以通過開展讀書交流會,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探討,將學到的知識跟同學分享,這也是一種有效的讓學生 “說”的方式。
總而言之,“說”是語文課堂中應該著重培養(yǎng)的一種能力,教師在課堂中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表達愿望,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們在以后的生活與學習中能與他人進行有效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