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金
(射洪縣青堤學校,四川 遂寧)
(一)隔代教育的定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一些年輕家長因為某些原因(或工作繁忙,或因為離婚等)而把孩子的生活、教育等責任全部推給了他們的上一輩,即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這種由祖輩對孫輩的撫養(yǎng)和教育稱為隔代教育。我國的老齡化越來越嚴重,隔代教育現(xiàn)象將成為常態(tài)。據(jù)相關統(tǒng)計,我國的隔代教育比例已占50%以上。年輕的父母在社會中,如何承擔家庭教育的責任,這已成為一個大的社會問題。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王極盛認為,做家長的,特別是隔代家長的素質遠遠落后于時代發(fā)展和孩子成長的需求。王極盛在數(shù)萬人中間做過一項調查,九成五以上的家長沒有學習過如何教育孩子這門學問,而隔代家長的這個比例則接近100%。
(二)隔代教育的幾種類型
類型一:過分關注型。孩子能自己做的,祖輩家長無微不至,事事親力親為。這樣就剝奪了孩子鍛煉自己能力的過程。
類型二:過分監(jiān)督型。任何事情都要督促孩子,常常檢查孩子的行為。因此,造成孩子的依賴性和惰性,而且造成孩子缺乏信任感和成功感。
類型三:嚴厲懲罰型。此教育方法遵循了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對孩子以批評、責罰為主,使孩子產生了嚴重的自閉、自卑甚至叛逆心理。
類型四:民主、溫暖和理解型。在祖輩家長中也有采用這種科學方法的,只是數(shù)量偏少。
(三)隔代教育一些有利因素
1.充裕的時間和精力
不少祖輩家長沒有承擔家庭的主要重擔,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也愿意和孩子一起生活。他們不僅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提供學習的條件,進行力所能及的指導,而且還能夠傾聽孩子的心聲。
2.老人有著平和的心態(tài)
祖輩們已經遠離那種激烈競爭的社會時代,他們的心態(tài)相對平和,這十分有利于對孩子的教育。
3.擁有十分豐富的生活經驗
祖輩們已經成功地帶大了自己的孩子,那個年代的人,絕大部分都不止一個孩子,有的是好幾個,可謂經驗十分豐富,這為小孩的健康成長提供了保障。
4.為年輕父母解決了后顧之憂、
由于血脈的原因,祖輩們對孫輩的愛是任何育兒機構或者個人能替代的,他們?yōu)楹⒆犹峁┳詈玫男睦碇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他們的付出使得父母免除后顧之憂,全心全意地工作。
5.傳承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
老一輩保有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美德,有他們的參與,孩子們不僅可以接受先進的文化熏陶,也有機會更好地傳承這些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和美德。
(四)隔代教育的不良情形
中國從沒有家長將教育孩子作為一門學問,全憑自己摸索出來經驗或借鑒他人經驗來育人,社會在進步,而過去的育人經驗部分甚至很多已不適應現(xiàn)在的育人,從而產生很多弊端,據(jù)統(tǒng)計,60%的失足少年是由老人帶孩子不當造成的。
下面是我梳理出來的隔代教育產生的8種不良情形:
1.親情淡漠,像陌生人。
2.早戀、網戀嚴重并影響了學業(yè)。
3.固執(zhí)任性,時常與家人吵架或對抗。
4.愛發(fā)脾氣,情緒控制能力差。
5.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面對困難和挫折。
6.不善表達,缺乏自信心,自卑封閉。
7.沾染不良的行為習慣。
8.做事拖拉、粗心、學習不主動,不按時完成作業(yè)等。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當出現(xiàn)問題時不能放任不管。以下是我搜集的幾種解決方法。
方法一:孩子的父母和祖輩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思想認識應統(tǒng)一。兩代人往往對教育孩子存在認識上的差異,如祖輩家長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而年輕父母則注重孩子的智力培養(yǎng)和個性發(fā)展,這就需要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分歧,兩代人要相互溝通,統(tǒng)一認識,擇善施教。
方法二:祖輩家長不要墨守成規(guī),要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學習新知識,撫養(yǎng)教育孩子盡量用現(xiàn)代科學知識。
方法三:兩代人商量建立切實可行的家規(guī),也要給孩子一定的獨立性和自由度。
方法四:祖輩家長要分清愛和溺愛的界限,控制感情,愛得適度。
方法五:年輕的父母要多抽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盡量多陪陪老人和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氛圍。
方法六:孩子的父母,是祖輩家長和子女的橋梁,要經常與祖輩、孩子溝通,協(xié)調好兩方的關系。
當然,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以子女教育為重,父母雙方或一方一直或長時間陪伴子女讀書,古有孟母三遷傳為美談,我們今天更應該效仿。
孩子的成長聚集了所有作為父母的焦點,孩子的健康又是焦點中的重點。有的家長過于關注健康,但不能正確理解健康的真正含義而走入了“過度保護”誤區(qū)。下面就此問題談談看法。
“物以稀為貴”,當今的獨生子女,自然成為家庭成員的焦點。當今社會也提倡“生命第一”“以人為本”等,從而促使絕大部分家長深信“安全第一”。這是社會的進步,但也有的家長過了尺度,進入了“過度保護”的誤區(qū),由此產生了許多弊端。
(一)孩子自身成長受到影響
1.過度保護是對孩子的一種忽略和侵犯
在家庭中,過度保護的現(xiàn)象處處都有:追著孩子喂飯、洗臉、穿衣,收拾床鋪、玩具等。家長完全滲透進了孩子的生活,包攬了孩子的一切事物及細節(jié),沒有給孩子留一點空間或留的空間很少,孩子的想法經常成了泡影,根本沒有隱私權。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自認為好,卻不知這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這種傷害還是以愛的名義進行的。
2.增強孩子的自卑意識
人與人交往,難免產生磕磕碰碰,更何況孩子們。在磕磕碰碰中會產生一些小傷害,當出現(xiàn)這種情況時,有的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呵護自己的孩子,夸大傷情。動不動去醫(yī)院做檢查,拍CT,照腦電圖,造成大家都怕與他耍了,一個人在一邊,十分孤單,易產生自卑心理。
3.不利孩子健康體魄和勇敢品質的形成
外部環(huán)境的過度保護,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以至他自己非常的在乎,遇到一點點的小困難會大驚小怪,見一點點的血也會直嚷嚷……以此來引起別人對他的關注,得到特別的照顧。這不利于孩子獨自面對困難,形成了依賴心理,在挫折面前手足無措,不利于孩子形成勇敢的品質。更有之,過度保護使孩子失去鍛煉的機會,身體素質下降。
4.封閉孩子的交際圈,減少孩子交往經驗的積累
從小多與人交往,是孩子掌握人際交往的技能,獲得進入人類社會的金鑰匙。但不少家長過于注重孩子的“安全”,為盡可能地避免碰撞,常常主動教育孩子少與人接觸、交往,這會影響孩子的生活,久而久之會影響孩子的交際技能,使孩子孤獨不合群,進而可能導致孩子語言障礙,甚至行為異常。
(二)對教師形成壓力
《2017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內容第(三)條提到關愛學生?!八^關愛學生,簡而言之,就是關心愛護學生,這是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身為人師的基本素質之一。”關愛學生,要讓學生感受到溫暖,增強學生的自信,同時也潛移默化地讓學生也關愛他人,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仁愛之心。關愛的大忌是體罰心罰。“體罰”是指通過對人身體的責罰,特別是造成疼痛,來進行懲罰或教育的行為。“心罰”通常指教師用不適當?shù)恼Z言或行為對學生施行的心靈懲罰,如諷刺、挖苦和歧視學生等。這兩種行為是《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明文禁止的,是一道紅線,教師絕不能跨越。
幾乎每次周末例會學校都會向教師傳達“安全第一”。教師就在領導和家長的精神關懷下“舍教求?!?,少讓孩子活動,體育課也偷工減料,為的就是減少孩子的磕碰,向家長好有個交代,讓家長滿意。這樣的結果是,老師在高度緊張的情況下照看孩子,患得患失,而孩子呢,得不到應有的身體素質、運動技能、交往技能的鍛煉。
1.要想走出過度保護孩子的誤區(qū),父母不要用“愛”的名義控制孩子的一切,以“愛”為借口,包攬孩子的一切,孩子的一切想法做法都必須過父母這一關,口口聲聲都是“我是愛你的”,“我是為了你好”。這樣的父母表面上看“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實際上是扼殺了孩子的進步與生存的能力。這樣的父母應該早點改變,有的是該為孩子做的,而有的是該孩子自己做的,父母一定要分清。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更應該是生存能力的學習,學習的目的是提高生存能力,是為了讓長大后的孩子更好地保護這個地球,孩子的父母不要走入過度保護的誤區(qū)。
2.父母要想走出過度保護的誤區(qū),要相信孩子自己的能力,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自我意識的增強,許多孩子是渴望獨立的。可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總是會說“無論你長多大,在父母的眼里你還是個孩子”,作為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就應該把這句話換了,換成“在父母的眼里,你已經是一個能力很強的小大人,我相信你能把這件事做好的”,給孩子做事的機會,只有動手,孩子才能長大,也只有父母首先相信孩子的能力,才能培養(yǎng)出有能力的孩子。
3.父母要想走出過度保護孩子的誤區(qū),要經常和孩子溝通,孩子由于各種原因,在做事的時候會經常出錯,更多的時候達不到預期的目標。這個時候,父母要和孩子溝通,把注意事項細致地講給孩子,做事前應該給孩子把一些細節(jié)講明白,讓孩子明白做事的規(guī)則和方法,并且要相信孩子獨立完成的能力。嬰兒學吃飯一定會把碗摔得一塌糊涂,但學哪件事不是這樣呢,允許孩子失敗,而不是父母包辦起來。當然父母更不要訓斥,這樣會傷害孩子做事的膽量和降低做事的能力。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否則孩子永遠走不出父母保護的圈子。
4.父母要想走出過度保護孩子的誤區(qū),就要給孩子“動手”的機會,從嬰兒期開始,父母做事的時候,孩子都喜歡插手,而父母總是阻攔,一是怕傷著孩子,再是“幫倒忙”。其實這是孩子學會獨立的最好機會,只是大多被父母的“保護”給扼殺了。
5.父母要想走出過度保護孩子的誤區(qū),應該采取扶著走的態(tài)度,讓父母認識到過度保護的后果不好,也不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甚至放任自流,一切都由著孩子,最后一定會出現(xiàn)孩子受傷害的結果,以至于又給孩子保護起來。因此,要采取扶著走的態(tài)度,遵循由簡到難,分步進行的原則,給孩子一個適應的過程,一只手扶著,一只手放開,充分發(fā)揮孩子的能動性,讓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學會自理,學會生存的本領,學會脫離父母而獨立。
總之,農村教育是教育板塊當中最薄弱的地方,總會面臨著諸多困難,近幾年來,中國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農村中小學的走向和面臨的問題。作為學校應做好整個教育體系的領導工作,作為教師應做好教育的引導工作,作為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做好家庭教育的協(xié)調工作,而作為學生應選擇正確的思想理念,擁有良好的品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