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更先
(江蘇省宿豫區(qū)大興第一初級中學,江蘇 宿遷)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生動、有趣的化學實驗不僅能夠為枯燥抽象的化學課堂增添更多活力和樂趣,還能激發(fā)學生內心對新事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通過化學探究實驗,能夠將化學定律來源的本質真實地展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對現象的觀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另外,通過探究性實驗的學習,學生還能養(yǎng)成良好的小組合作意識,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關系和友誼的發(fā)展,對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的發(fā)展都有一定的影響。筆者認為,在初中化學課堂,就應當結合現代化科技手段,給學生創(chuàng)設豐富的化學實驗情境,提升教學效率。
傳統(tǒng)化學實驗課堂中,教師是實驗的主體,學生大都以參觀者的身份進行學習,大多不會親自參與實驗,也沒有直接參與實驗的機會。這種教學實驗所取得的效果是十分低的,并且不利于對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因而,為了提升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在初中課堂,將傳統(tǒng)演示實驗轉變成探究性實驗,給學生提供實驗探究任務,讓其成為實驗操作的主體,通過口、手、腦的綜合運用,提升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具體實驗設計中,教師可以將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作為探究實驗的有效途徑,讓學生處在一個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中,激發(fā)學生內心的好奇心和興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比如在學習“鐵和硫酸銅反應的實驗”時,教師讓學生作為實驗的主要操作者,并在一旁進行指導和幫助。實驗過程中,溶液顏色發(fā)生了變化,由純凈的透明液體變成了淡藍色的液體。于是教師抓住這一現象,對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溶液的顏色會發(fā)生變化呢?反應后得到的化學物質有哪些?學生經過仔細核對和多次實驗現象的觀察,驗證了實驗的正確性,并結合查閱的相關資料和學過的知識,對“溶液顏色為什么會發(fā)生變化”這一問題作了探究和驗證,并最終得出結論。這樣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能夠對已知的化學現象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分析,這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提高。
在傳統(tǒng)化學實驗中,受時間、空間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和限制,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觀察不清晰、實驗效果不明顯等問題,導致化學實驗失去了原本的探究意義,不能使其發(fā)揮真正的價值和意義。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一些現代化設備已經逐漸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廣泛使用,如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技術以其生動形象的文字、圖像、視頻等表達形式,將課本中枯燥的文字知識和實驗過程表現得更加直觀形象,尤其是針對一些現實生活中難以設計的化學探究實驗而言,更能在避免危險和過多浪費時間的基礎上給學生直接展示實驗現象和結果,如此能夠直接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加強學生對化學實驗的感性認識。另外,多媒體教學所特有的視覺分享功能,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化學實驗的有效性。比如在學習“濃硫酸的性質”時,由于濃硫酸是對人體危害較大的化學物質,為了避免學生在實驗時產生不必要的危險,教師可以在讓學生進實驗室之前先對實驗過程進行觀看,對濃硫酸的性質、危害、稀釋過程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詳細了解,在學生有了正確的實驗意識后,再帶學生去實驗,一方面能夠減少對學生的危害,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化學探究實驗。
很多教師認為提升化學探究實驗的有效性應當集中在課堂教學中。但經驗告訴我們,課內實驗固然重要,課外延伸實驗也是必不可少的,適當地開展課外延伸實驗,也是對課內知識點的補充和拓展,對提升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和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及實踐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除了應有的課內實驗,還應當將實驗的場所轉移到課外,讓學生結合自身已學過的知識和自身生活經驗,尋找實驗資源,將化學實驗生活化,拉近學生與化學實驗之間的距離,使其通過對生活化的實驗感受到化學就在自己生活的周邊,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視野,提升學生化學運用的能力。
總而言之,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當一步一個腳印,轉變原有教學理念,對探究實驗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處一一做好改進,尋找并設計真正能夠適應學生學習發(fā)展的教學策略,促使化學探究實驗教學能夠更加順利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