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景濤
(陜西省咸陽市實驗中學,陜西 咸陽)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微時代”的到來,微信、微課、微博等新名詞紛紛涌現(xiàn),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微課在基礎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本文主要圍繞高中生物教學,對微課在本學科的應用進行了一定的研究,能為教師和學生正確、合理運用微課提供一定的依據(jù)。
微課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xiàn)形式,以學習或者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故此,微課資源能突破學習地點的限制,學生能夠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去觀看視頻進行在線學習。如在新課預習中,學生可以通過教師所制作的微視頻進行提前預習,以便掌握教師下節(jié)課所要講述的知識點。此外,由于每一個學生的生物基礎知識能力有所不同,所以每個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認知能力有選擇性地挑選微視頻進行學習。由此可知,微課資源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高中生物學習中,有許多知識點較為復雜抽象,僅僅憑借教師的講述是很難讓學生理解的。但是,如果教師采用微課教學,就能夠讓生物學習變得更加直觀,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微視頻來展示細胞的分裂過程,這樣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加深他們對細胞分裂相關知識的理解。
生物這門學科的知識點較多,所以困擾了不少學生的學習。為此,教師可以設計開發(fā)微課資源,然后按照教學目標來進行分類,從而為學生構建一個完善的微課資源庫。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以自己的生物學習情況為基礎,自主進行預習。
例如,在《細胞器——系統(tǒng)內的分工合作》一課教學中,課程標準對學生作出了如下要求:(1)說出細胞質基質的結構以及功能;(2)簡要概述細胞膜系統(tǒng)的結構以及功能等等。通過觀看生物教材,學生也許能夠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但卻不能夠形成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知識網(wǎng)。由于在本課教學中,細胞器的結構與功能是其中的重點,所以筆者制作了相應的視頻,一個關于細胞亞顯微結構的微視頻。學生只需要利用電腦鼠標觸及各種細胞器,或者是觸及各種細胞基礎,那么就會發(fā)出聲響,并且還顯示該結構的特點。如此,學生先對教材進行閱讀,然后去觀看微視頻,就能夠對知識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堂課的開始就如同整臺戲的序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學生所熟知的故事或者廣告等素材,然后巧妙地將其融入教學中,制作成微視頻,能夠快速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中。例如,在《細胞中的無機物》一課教學中,筆者播放了一段關于《紅樓夢》的視頻,視頻講述的是賈寶玉的一句名言——女人是水做的。此時,筆者再提出問題:“既然女人是水做的,那么男人呢?是否也是水做的?”這樣一來,學生的好奇心就得到了調動,他們對新知識的學習就會更有欲望。
在高中生物學習中,學生勢必會遇到課中的疑惑以及難點,這些疑惑如果不能夠幫他們解除,就會影響他們接下來的學習。而微課的應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忙解除學生的疑惑。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細胞呼吸過程、染色體變異等知識,不僅是學習的重點,同時也是學習的難點,如果僅僅憑借教師的口頭講述,不僅枯燥,也難以讓學生去理解這些知識點。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微課教學,就能夠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學生解疑答惑。例如,在《通過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一課教學中,其中興奮的傳導與傳遞是困擾學生學習的重難點,為了能夠加深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在制作微視頻時,筆者采用游戲的方式,如果是處于無效刺激時,那么就不會發(fā)生神經(jīng)沖動;而如果是處于有效刺激知識,那么就會發(fā)生神經(jīng)沖動,并且在神經(jīng)纖維的內外發(fā)生局部電流,與此同時還會將局部電流的流動方向給演示出來。當看完視頻之后,學生對這一課的內容就會更加深刻,從而加深對這一課知識點的理解。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板書式教學法,將課堂的重點知識或者難點知識板書到黑板上,然后讓學生將這些知識記錄在筆記本上,以供后期學習。但是,在后期的復習過程中,學生難以通過筆記來回想起教師當初的教學過程,所以取得的復習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但是,微課具有情景再現(xiàn)的這一功能,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來選擇自己所需要復習的課件資源,對照視頻進行反復觀看,直至將該知識點弄懂弄透。
綜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微課的應用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fā)他們對生物的學習興趣,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該教學方法進行有效的運用,通過微課來引導學生進行預習;通過微課巧妙導課,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中;通過微課來釋疑解難,解除學生心中的疑惑,使學生在不斷學習生物學科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斷培養(yǎng)學生適應時代變化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