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瑤
(銅仁第一中學,貴州 銅仁)
高中語文教材中節(jié)選的現代散文不僅文質兼美,而且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和深邃的思想內涵,更是包含了豐富的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以及典型的事例,能夠讓人充分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實現學生思想情感的陶冶和人生智慧的啟迪。在高中語文現代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強化引導作用的發(fā)揮,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認知和探究,在閱讀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情感。
高中生仍然停留在以感性認知為主的階段,學生能否實現知識和內容的有效掌握,往往取決于他們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程度,而這些往往會在課堂教學開始的一小段時間內定型,需要教師從語文課堂一開始就準確地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實施多樣化的課堂導入策略,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間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中,并強化對教學內容中某一個點的有效切入,使之打動學生、感染學生。在《再別康橋》一文的課堂教學中,筆者運用了這樣的方式實施導入:首先選擇了一首輕音樂《秋葉》,并通過多媒體進行播放,使之充分地發(fā)揮好催化劑的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體驗和感悟情境,將學生的情感充分地調動起來,并且向學生介紹徐志摩的個人成長經歷,播放了康河之水和劍橋大學的圖片作為背景進行襯托,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此情此景之中,然后再對這首詩歌的標準讀音進行播放,讓學生從字里行間進行有效感知,對作者表露的情感進行體味和把握。在這樣的課堂導入作用下,學生就能夠帶著良好的思想情感進入知識內容的學習之中,并且在整個學習、體驗與感悟中保持著良好的思維狀態(tài)。
有效的問題創(chuàng)設是引領學生不斷學習、思考和探究的重要方法與手段,在學生充分自學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問題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帶著思考投入閱讀過程中,之后教師再對其中的關鍵和核心內容進行點撥和引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在漫游荷塘的過程中,內心始終不能平靜下來。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對“月色之下的荷塘”“荷塘之上的月色”以及“荷塘旁的月色”三個部分相映成趣的景色描寫,對自身情感的轉變進行了折射。在文章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荷塘是什么樣的?月色是什么樣的?荷塘和月色之間是實現如何相得益彰的?學生對文章充分閱讀之后,教師應當充分發(fā)揮好組織和指引的作用,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在靜靜的夜色之中,流水般的月光照耀在荷塘之中,池塘中盛開著婀娜多姿的荷花,情景之美卻映襯出“自己卻什么都沒有”。而這一句是作者在對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悅之中,滲透的無力超脫現實的無奈、對黑暗勢力籠罩之下的絲絲哀愁,這樣的愁緒可以說為荷塘月色披上了一層既恬靜又朦朧的輕紗,這樣荷塘月色的風景與作者的情愫完整地融合在了一起。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就能夠沿著問題的主線進行思考,在思考和感悟中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
教師在每節(jié)課堂中預留出幾分鐘的時間,帶著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習的知識點進行回顧、串聯(lián)和總結,特別是將其中的核心點提煉出來,實施有效的點撥和引導。在《荷塘風起》一文中,在總結歸納環(huán)節(jié)應當引導學生挖掘其中的關鍵思想主線:把故地重游中看得見、摸得著的荷葉與看不見、但能夠充分感知的社會清風充分地交互融合到一起,實現了荷塘中“真實的風”與社會上的“清氣之風”的一語雙關。同時,讓學生從路過荷塘、走向荷塘、站在長堤、走過長堤、走向荷塘西側到最后轉了一圈的整個過程中對荷塘中所見、所感的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呈現的過程進行充分的理解和認知。再通過為學生講清楚當時社會環(huán)境狀況,讓學生有更認真的體味、更反復的推敲和更深入的思考。通過總結歸納,學生就能夠提升對知識內容的理解程度,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會得到自然而然的提升。在對學生進行具體知識內容的點撥指導過程中,教師還應當強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和學習動機的刺激,還應當在評價環(huán)節(jié)強化對學生的肯定性鼓勵和支持,讓學生在這種正確學習觀念和學習態(tài)度的驅動之下,由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犹骄?,并逐步養(yǎng)成主動學習、自發(fā)學習的良好行為習慣,實現學習時間和學習方法的科學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