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永平教授在《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一書中提出:幼兒園課程需要樹立“文化尋思”的觀點,要從文化的角度審視幼兒園課程,將人類的文化還原于生活、還原于經(jīng)驗。
江蘇省海門市余東福興幼兒園所處的余東鎮(zhèn),是一座有著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千年古鎮(zhèn),因其總體格局形似鳳凰,故又名鳳城,2009年被評為中國歷史名鎮(zhèn),它完好地保存著典型的明清特色建筑,也融入了現(xiàn)代休閑元素。為了讓幼兒深刻了解鳳城古鎮(zhèn)獨特的人文風情,使他們?yōu)槟苌钤谶@樣一處具有詩情畫意的地方而自豪,我們堅持“以孩子為根本、以文化為基石,以游戲為主體”的理念,圍繞古鎮(zhèn)美景、古鎮(zhèn)美食、古鎮(zhèn)名人、本土方言和本土種植開發(fā)園本化的“玩美”課程,努力追尋環(huán)境有美相隨、活動有美相伴、過程有美感悟,讓鳳城特有的古鎮(zhèn)文化入眼、入手、入心,實現(xiàn)師生共享“玩美”生活。
古鎮(zhèn)的一草一木一建筑無不飽含余東人的深情。教學時,教師可通過遠足帶領幼兒認識余東中心的標志性建筑物——鳳凰亭。主題課程《鳳凰亭》中師生一起說鳳亭、唱鳳亭、畫鳳亭、搭建鳳亭……講述鳳城的古老傳說。
圍繞特色景點“南城門”,教師可引導幼兒嘗試用腳步和自己喜歡的小工具測量城門,也可創(chuàng)玩民間游戲“城門城門幾丈高”。此外,還可讓他們用身體的各個部位相互協(xié)作搭出或高,或低,或寬,或窄的“城門”,其余學生則在“城門”間鉆來鉆去,體驗鉆不同的門所帶來的不同感受。
當然,也可帶幼兒散步于南宋古運鹽河畔,走一走乾隆刻石的“保安”“泰安”古橋;走進千年古剎,感受佛教的莊嚴,踏上九曲橋賞一池蓮花;漫步于石板老街,看一看沿用至今的姐妹井,認識大門堂、牛角屋脊,聆聽關于江村故居、郭家銀樓、郭家宅院、震豐恒布莊等明清故居的老故事,了解其構造與歷史……在遠足后,再根據(jù)幼兒的興趣點,將古鎮(zhèn)美景的元素融入他們的課程。
古鎮(zhèn)學人蔚起,書聲比戶,人才輩出。古有名人崔桐(書法家)、江村(話劇演員)、姜錦球(嘉靖進士);而通過“余東名人知多少”小記者調(diào)查活動,孩子們發(fā)現(xiàn)了更多當今的余東能人:書法大師張獨賢是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多次登上中央電視臺的熒屏,他的墨寶是收藏家們爭相競拍的藝術珍寶;崔立民老師是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南通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海門通東民歌專家;江海成是古街上唯一留存的百年老店缸爿餅手工藝人,上過央視的“大餅香飄萬里”節(jié)目;戴美英是江蘇省首批“最美人物”……他們身上美的元素很多,通過探訪調(diào)查、互動交流,帶領幼兒走近能人,感受他們是那么可親可敬,讓他們從小明白真善美的重要,立志長大也成為具有美德的人……
于是,筆者帶領小班幼兒來到古鎮(zhèn)老店品嘗美味的大餅,拜老藝人為師,學習制作缸爿餅的秘籍,在生活館開始動手嘗試制作屬于自己的美味……中班幼兒走進了姜爺爺?shù)恼障囵^,聽爺爺講《相機的故事》,在爺爺?shù)膸椭隆墩J識相機》,嘗試當個小小攝影師拍攝《鏡中古鎮(zhèn)》,班級區(qū)域中也有了《小小照相館》《快樂涂鴉洗照片》《裝飾相框》……大班幼兒則走進了張獨賢爺爺?shù)臅?,領略濃墨淡彩的書法藝術,在爺爺?shù)膸ьI下,認識文房四寶,嘗試著用毛筆帶著線條去舞蹈,慢慢地,幼兒園開設了《墨中古鎮(zhèn)》這一本土化課程。
一句鄉(xiāng)音,一份親情;一首童謠,一個生活故事;一首民歌,一種生命傳承,鄉(xiāng)音鄉(xiāng)韻,帶給幼兒的不僅僅是根的回憶。
一方面,我們和家長一起搜集篩選淺顯易懂、富有童趣、思想健康的通東童謠,如《躲夜貓》《磨麥子》等,帶領幼兒誦讀,引領他們感受通東老土話的獨特韻味;另一方面,我們將日常誦讀的安全與文明禮儀兒歌等內(nèi)容用通東土話翻說翻唱,要求幼兒回家后用普通話和通東話同時演繹,小手拉大手,安全文明一起守。此外,我們還邀請擅長“說令”的家長助教來園演繹一人說,眾人擁,二人對說,滿堂俱樂的“通東令”“說利市”,讓幼兒領略通東地區(qū)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魅力。南通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崔立民老師的通東號子遠近聞名,老師們在感受這獨具通東特色的勞動音樂的同時,還結合每月一次的青年教師教研活動,以教研組為單位,根據(jù)各年齡段幼兒的特點,進行通東民謠專題教研,大膽嘗試、創(chuàng)新,自編自唱,形成了具有時代氣息的音樂。幼兒在水桶傳遞接力賽中學會了《抬杠號子》;將長長的圍巾變成肩上的扁擔,表演《挑擔號子》;在鋸子拉起來的游戲中,《拉鋸號子》自然喊起來;又是一年麥收季,此起彼伏的《打麥號子》飄揚在金燦燦的麥田里;節(jié)奏自由的車水號子、整齊的拉船號子,一度讓幼兒和老師成了“網(wǎng)紅”……通東號子在幼兒園傳承研討已經(jīng)成為大家共同期盼的“玩美”時光。
通過頭腦風暴,我們精挑細選本土化的應季種植內(nèi)容,根據(jù)小中大年齡段預設了相關的種植課程探索。小班組有適合幼兒觀察根須生長的室內(nèi)玻璃瓶水培種植(洋蔥、吊蘭、蘿卜等),有戶外露臺的大缸里的蓮藕、菱角、慈姑和睡蓮等種植;中班組有地爬的地瓜、冬瓜、西瓜、南瓜、棒頭瓜,也有攀爬的扁豆、絲瓜、黃瓜、豇豆、山藥等藤蔓植物種植;大班有高株的玉米、秋葵、棉花、向日葵,矮株植物黃豆、花生、赤豆、辣椒等非藤蔓植物。每個班重點種植2種植物,從種子發(fā)芽、育苗開始,讓每一個幼兒全程參與種植、培育與收獲,在本土化的種植活動中體驗播種培育的艱辛與收獲的快樂。
逛老街時品嘗了上過央視的江家大餅,于是我們有了“大餅飄香”系列活動。種植園地里收獲的黃豆除了可以磨豆?jié){、點豆腐、做不同的豆制品以外,還可以做什么呢?老師們乘機帶幼兒參觀了余東醬廠,開始了以擁有百年歷史的余東特色醬油為主題的“悠悠醬香 情滿鳳城”系列活動:嘗試制作黃豆醬、曬制醬油、腌制醬黃瓜、烹制香香的醬油蛋、開展“醬油顯身手,美食齊分享”親子美食節(jié)。醬油不但可以吃,還可以玩出濃墨淡彩,醬滴在宣紙上,形成的奇異圖案,更是引發(fā)了師生的借形想象創(chuàng)意添畫活動,在輕松的氛圍中將本土美食文化與創(chuàng)意“玩美”活動完美融合。
又是一年春節(jié)到,迎新納福之際,教師和幼兒再次來到老街的紅印糕加工坊拜師學藝,了解制作紅印糕需要的食材、工具和制作要領。大家一起探索糕板上“百年好合”“早生貴子”“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狀元及第”等吉慶文字的秘密,嘗試制作糕板,一起認識浸泡糯米,帶上浸泡好的糯米去老街的磨坊磨米粉,在白白的糯米粉中加入少許可食用印紅制作紅印粉。一切準備就緒后,小糕點師們鋪籠布,抹粉、刮平、扣板,將紅白相間的糕放入蒸鍋,生活館里又一次美味飄香! “巧手節(jié)”里泥工DIY,把家鄉(xiāng)美食紅印糕與紅色超輕泥搭配在一起,猜猜創(chuàng)意糕點的寓意是什么,混齡游戲,加工間孩子們用廢舊海綿等材料制作紅印糕,服務區(qū)的孩子們大聲吆喝著叫賣紅印糕,品嘗區(qū)的孩子們津津有味地吃著紅印糕,玩沙游戲區(qū)里孩子們獨具匠心地用玩水工具玩著他們的創(chuàng)意紅印糕,海星、蘋果、花朵、連鞋底印都成了他們的創(chuàng)意靈感,小小的沙池里蒸糕游戲更讓孩子樂此不疲。紅印糕這個非物質(zhì)文化產(chǎn)物,讓傳統(tǒng)美食文化在幼兒心中根深蒂固。通過紅印糕主題活動,幼兒不僅從不同領域感受了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文化,他們還基于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將傳統(tǒng)文化輻射到了親子制作、區(qū)域游戲,玩沙游戲等其他活動中。
整個活動,教師不僅僅是一個傾聽者、觀察者,分析與回應幼兒的疑問;還是一個引導者、支持者,啟發(fā)幼兒進行有意義的探索活動;除此之外,教師更是一個合作者、學習者和欣賞者。每一次的活動都成為教師和幼兒共同探索新知和相互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自然與和諧,充滿了創(chuàng)造與快樂。將美食與祈福融合,是通東地區(qū)民間文化最高的創(chuàng)意,那么,將民間文化與課程游戲化融合,無疑是給孩子幸福童年最好的禮物!
筆者認為,給兒童怎樣的課程,就給了他們怎樣的童年?!巴婷馈苯逃龑嵺`,以游戲化的“玩”為媒介,以傳播正能量的“美”為目標指向,以愉悅情感體驗的“樂”為追求,專注于過程、享受于過程,將本土資源中的“玩美”滲透到幼兒園一日生活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真正實現(xiàn)了玩中有美,玩中生美、玩中享美?;诒就临Y源的“玩美”課程開發(fā),無論從美食開始、從名人開始、從興遠足開始,均涵蓋小中大不同的年齡段,每一種課程之間都有相互的有機滲透與融合,每一種課程中都有豐富的“玩美”的人與事的相互作用,有美好的物的產(chǎn)生,有美的熏陶,有樂的收獲,獲得師生共同快樂成長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