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玉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把數(shù)學問題與生活經驗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shù)學。
一、基于課本教材,使數(shù)學內容生活化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認為,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的時候,由于許多小學生已經和爸爸媽媽去過超市買東西,對人民幣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筆者創(chuàng)設了一個去商場購物的情境,問學生去超市買東西需要什么。他們會回答“錢”,這時候筆者就引出人民幣的教學。之后,筆者在課堂上準備了一些小物品,開了一個小小超市,學生用事先準備好的道具人民幣進行購物,就像生活中真實地使用人民幣那樣。在此過程中,可能還會出現(xiàn)換錢、找零等情況,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人民幣的面值及面值之間的轉換。這樣,學生在購買的過程中體會到了購物的樂趣,也感受到了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
我們都知道,學習數(shù)學的最終目的是將學過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這也是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如在二年級學習米和厘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的時候,學生可以測量同桌的身高、教室的長度和寬度、胳膊的長度;認識了人民幣以后,學生就可以去超市用零花錢購買文具學習用品;學習了統(tǒng)計知識,學生就可以統(tǒng)計文具店鉛筆的銷量;學會計算圖形面積后,學生就可以嘗試計算自己家里的居住面積等。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
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學習數(shù)學、與教師一起參與課堂學習,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激發(fā)學習興趣。
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學期“人民幣兌換”時,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將大面值的人民幣兌換成小面值的人民幣。于是,筆者為學生準備了一些自制的小面值人民幣學具,也準備好了一些大面值人民幣,與學生進行換錢活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在換錢活動中,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思考,選取合適的人民幣張數(shù)與教師兌換,整堂課的教學氛圍特別好。課后教師還要及時總結,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讓學生體會到活動的真正意義。
如圓是幾乎所有學生都知道的一個圖形,但是除了認識圓長什么樣子外,還要認識圓的半徑、圓的面法、圓規(guī)的使用方法等。所以,在教學“認識圓”時,筆者為學生準備了用牙簽制作的特殊圓規(guī),讓他們自己動手畫圓,由于線的長短不同,畫出來的圓的大小也不同。此時,筆者引導他們思考是什么原因,導致圓的大小不同。通過觀察,學生發(fā)現(xiàn)是圓的半徑在變化,導致圓的大小發(fā)生了變化。通過這些操作,讓學生知道是圓的半徑控制圓的大小,這比教師直接講解更加讓學生印象深刻。教師只有引導學生采用新型的數(shù)學學習方式,在“玩”中學,在“操作”中知事理,讓學生主動“做數(shù)學”,才能用豐富的內容,創(chuàng)造多彩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設計生活情境,返回生活現(xiàn)實
相比其他學科,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性比較高,它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要想學好數(shù)學,離不開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陶行知極其重視實踐,他曾經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號。因此,在課堂上學習完數(shù)學后,學生要主動將數(shù)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在現(xiàn)實中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也要秉持著用數(shù)學的思想去解決它們,這樣才能學好數(shù)學,學得出彩。
如在教學加減法的時候,除了引入加減法的含義外,教師還出示了各種各樣有關實際生活的加減法問題。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加減法的題目比較有趣,教師都是用童話故事的敘述方式講述題目或直接出示圖片,讓學生看圖列算式;對中高年級學生來說,加減法的題目更接近實際,教師往往以敘事的語氣講述,將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搬到書本上。如有一道這樣的加減法題目:媽媽要買3包糖,帶了20元,每包糖的價格是6元,問媽媽的錢夠買糖嗎?在做這種類型的題目時,學生會有很強的代入感,因為這是他們生活中熟悉的場景,他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會更加順利,這正是教育生活化的體現(xiàn)。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