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仁娜
(阿魯科爾沁旗天山二中 內蒙古 赤峰 025550)
21世紀對于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一勞永逸的學習時代已經(jīng)過去,終身學習已成為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特征[1]。
很久以來,地理課堂基本是眾多學生面對教師,教師依次完成對地理原因、過程、結果的分析講解,其間添加師生談話或一問一答,最后做一個課堂小結。教師在本質上處于君臨一切的狀態(tài),而學生充當老師的配角,總體上依舊是老師進行“滿堂灌”教學,學生進行單一接受性學習。這種傳統(tǒng)教學模式雖然有利于學生整體知識框架的形成,但是卻忽視了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容易使學生形成“接受——記憶——再現(xiàn)”的思維定勢。久而久之,學生模仿有余,創(chuàng)新不足,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受到限制,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不出來,以致培養(yǎng)的學生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更有甚者,這種一灌到底的教學方式導致部分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钌膶W生甚至成了被窒息的人。這就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根本缺陷[2]。關注學生的自主建構,依據(jù)《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開發(fā)和建設高中學生地理學習的資源庫,增強地理教學活力,教學服務于學生的學習,依托校本教研和課堂實踐,探索有效學與教的新途徑和新策略。研究思路清晰,前期準備充分,借鑒了相關研究領域課題的實踐成果,編印了厚實的課題參考文獻,有助于把握好課題研究的方向和課堂實驗的有效性。
個體完全獨立自主的學習過程,不依靠別人的幫助和指導,是個體的自主學習在外部條件的幫助下不斷發(fā)展最終達到的理想狀態(tài)。自主學習則是個體作為學生在教師和教育機制的干預下進行的自主學習,即自主學習。
學習的主動性:自主學習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強調學生的主體性體現(xiàn)。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其個體主體性,學習主動性一般表現(xiàn)在個體有目的、有選擇和自我調節(jié)的行為上。學生的主動性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動力,而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主動性主要是通過學生的興趣來體現(xiàn)的,其主動性與學習興趣呈正相關,并且學生還能根據(jù)學習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對自身學習行為進行自我監(jiān)控并適時地進行自我調節(jié)。《實施方案》中對“高中地理課程學習資源庫”的界定和內涵體系結構分析科學,并初步預設架構了基于“學生經(jīng)驗”的高中地理課程學習資源庫,開發(fā)“八大系列專題”,課題具有相當?shù)那罢靶院王r明的學科素養(yǎng)特色。
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自主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一個獲取知識的過程,還是一個在自身知識積累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過程。自主學習強調,學習過程可以一邊建構新的知識網(wǎng)絡,一邊再對自己原有知識積累進行改造和重組,從而使所學的知識變成有利用價值的資源。
學習的獨立性:自主學習所表現(xiàn)的獨立性是與被動接受性學習的依賴性相對立的。自主學習把學習建立在人的獨立性之上,要求學生能夠根據(jù)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獨立地、有策略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并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盡可能依靠自己做出選擇和控制,最大限度上弱化學生對教師或其他人的依賴從而獨立地開展學習活動。前期準備充分,借鑒了相關研究領域課題的實踐成果,編印了厚實的課題參考文獻,有助于把握好課題研究的方向和課堂實驗的有效性。
學習的相對性:自主學習的相對性是與絕對性相對立的。根據(jù)齊默曼教授的定義和龐維國教授從橫向角度所作的定義可知,現(xiàn)實中絕對自主或絕對不自主的學習都較少,自主學習不是絕對的,其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方面或學習階段,他的自主學習程度是不一樣的。
1、確定目標。經(jīng)過研究有效反饋表明,如果學生不能確立明確的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因為目標模糊而不能增強學習。有效的目標設置涉及到學生對學習期望值明確、合理的定位。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經(jīng)過預習的學生可以自己確立學習目標,教師也可以幫學生確立學習目標(包括知識性的目標、能力目標及情感方面的目標),而學生則是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并在學習過程中努力地實現(xiàn)這些目標。
2、激發(fā)動機。學生的學習動機得到激發(fā),會在心理層面發(fā)揮學生積極的主觀能動性,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對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在本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的提問、談話、講解,列舉生活中的事例,講述生動有趣的地理來設置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3、個人自學。個人自學是本教學模式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在前兩個環(huán)節(jié)已經(jīng)實施的基礎上,學生就可以根據(jù)先前制定的學習計劃進行個人自學,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量地加以指導,促使學生掌握基礎內容。對那些學習積極的學生要進行表揚、鼓勵,對那些學習懶散的學生要進行批評、督促。一般說來,教師要多指導和督促學習自主性差的學生和低年級學生[4]。由于學生自身能力有限,對教材內容的整體理解還不到位,這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讓學生的學習有明確的方向。
4、小組討論。小組討論是本教學模式中的重要一環(huán)。學生在個人自學后,難免會碰到一些經(jīng)過自己獨立思考后還是無法理解的內容,這時候教師還不要講解,可以在學生個人自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生可以自由組合成一個小組,而教師則是在維護課堂秩序的前提下,關注小組討論的開展情況,充分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對于討論比較沉悶的小組,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其中和同學進行交流,鼓勵不擅長發(fā)言的學生發(fā)言。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高中地理學習的評價不僅有利于地理新課改目標的實現(xiàn),而且有利于提高社會對地理課程的認可。高中地理學習的評價需要素質較強的教師、需要學校領導課程資源意識的轉變、需要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需要轉變不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