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玨瑯
(廣西玉林市陸川縣平樂鎮(zhèn)第二初級中學 廣西 玉林 537711)
特殊家庭學生是指那些單親家庭、離異家庭、重組家庭、寄宿寄養(yǎng)家庭、外出人口留守家庭、暴力家庭、溺愛嬌慣家庭、特困家庭學生等特殊學生群體。這些孩子由于家庭、社會、學校等方面的原因,在學習、行為、社會適應等方面產生了許多新的令人深思的問題,做好特殊家庭學生的教育問題,是學校教育的一大難題?!吨行W德育大綱》基本原則的第二條指出:“以對祖國未來和對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滿腔熱情地愛護并全面關心每一個學生,對缺點較多和有特殊情況的學生,更要親近和幫助他們,切忌偏見。了解他們的思想品德狀況和日常行為表現(xiàn);了解社會和家庭環(huán)境變化給他們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那么我們該如何抓好特殊家庭的子女教育呢?
1、通過家長會,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
親子關系是未成年人最早建立的人際關系。家庭對一個人成長所起的作用和影響是其它任何條件都無法替代的。所以,學校定期召開特殊家庭學生家長會,以分析特殊家庭學生的行為心理、家庭教育誤區(qū),了解先進的教育方式及方法等。從網上尋找資料或從教育理論專著里,結合學生家長是實際情況選擇適當?shù)膬热葸M行學習。詳細、具體地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拉近親子間感情,使家長能夠為孩子創(chuàng)設和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成長氛圍,最大限度避免代溝,受到家長的普遍歡迎。
2、通過家長會,實現(xiàn)“家校合作”
各年級情況不一,各年級長在課題組統(tǒng)一指揮下,每學期召開一次特殊家庭學生家長會。老師將特殊家庭學生學業(yè)情況、行為心理等及時向家長匯報,使家長緊密關注孩子的身心發(fā)展,加強對孩子的了解和有針對性的輔導。在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班主任與家長不定期溝通
除了學校統(tǒng)一安排的家長會外,各班主任盡職盡責,依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利用工作間隙,協(xié)調時間,或電話聯(lián)系,或親自家訪,或約家長到學校,保證做到每學期至少一次與每個家長面對面交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向家長提出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具體要求或建議。這種不定期的溝通,有效保證了家長對孩子情況的準確把握,同時,也為老師更好地了解孩子提供條件。
4、鼓勵家長參與各種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講座及活動
鑒于社會上有關成功家教方面的講座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家長已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學校積極鼓勵和支持家長參與社會上的這些活動,并為家長們提供講座內容和信息。
各班主任深入了解每一個特殊家庭學生的有關情況后,建立特殊家庭學生教育檔案。做好分類指導和個案分析。針對個案的不同情況及時采取相應的幫扶措施,及時疏通輔導,做好輔導記錄,以備跟蹤。
家庭的特殊性造成了學生心理的特殊性。家庭的不幸給子女的心靈罩上了一層難以揮去的陰影。班主任對這類學生教育時首先要掌握他們的心理特點。通常的方法有以下幾種:第一,觀察。心理上存在問題的學生往往在行為上表現(xiàn)為沉默、自閉、孤僻等異?,F(xiàn)象,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留心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這類行為特殊的學生。第二,談話。班主任要對家庭特殊的學生多關心,多幫助,取得他們的信任,然后在適當?shù)臅r候多找他們談心,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第三,調查。對個別不愿向老師敞開心扉的學生,班主任可以通過調查這些學生身邊的同學、朋友來逐步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第四,家訪。通過家訪,一方面可以了解這類特殊學生家庭的真實情況;另一方面通過與家長的接觸、溝通,可以了解這些學生在家里的表現(xiàn)情況及家庭教育的開展情況。
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將特殊家庭的學生心理特點總結為以下幾種:
1、自卑型。由于家庭的破碎或親人的離去,或家境貧困等原因,學生自我感覺低人一等,自卑心理油然而生。這類學生平時表現(xiàn)為情緒低沉,對集體活動漠不關心,在學習上自暴自棄,缺乏信心。
2、失落型。家庭的不幸給這類學生心靈造成了深刻的創(chuàng)傷,他們難以接受這一冷酷的現(xiàn)實,于是自我感覺失愛,孤獨無助,性格產生變異,平時表現(xiàn)為沉默寡言,離群索居,不善交往。
3、敏感型。這類學生的內心極度脆弱和敏感,自尊心極強,他們不愿與別人談及父母、家庭,別人在他們面前談及父母、家庭,他們認為是觸及個人不光彩的隱私,會突發(fā)性的狂怒或痛哭。
4、逆反型。這種特征多體現(xiàn)在再婚家庭的學生身上,他們不愿接納繼父(母),時時產生敵意,故意與父母作對,在學校愛與同學爭吵打架,攻擊性心理明顯,不愿服從老師的管教,普遍存在厭學情緒。
5、歸屬型。這類學生在家里得不到溫暖,他們熱愛集體,親近同學,對老師和同學產生心理歸屬感,表現(xiàn)為不愛回家,愿意和同學在一起,愿意對老師敞開心扉。
總之,特殊家庭學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特殊群體,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特殊關注,教師從學校角度去促進特殊家庭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比較容易把握,但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必須促使家庭和社會同心協(xié)力,才能使教育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