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舉
(襄陽米芾中學 湖北 襄陽 441058)
海棠花是我國的傳統名花之一,花開似錦,花色緋紅,嬌艷嫵媚,素有“國艷”之譽,又有“花貴妃”“花海棠蛺蝶圖尊貴”之稱,唐代賈耽撰寫的《百花譜》則尊它為“花中神仙”“花中仙子”。在古代,海棠常被栽種在皇家園林中,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植,取其中“玉棠富貴”的諧音。古往今來,海棠花嬌艷的花色、柔美的花姿激發(fā)了文人雅士的濃厚詩興,歷代詩人多有題詠,最早可見的是《詩經》中的“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據考證,其中的“木瓜”就是海棠的一個品種,應當是今天所稱的木瓜海棠。宋代的著名詩人陸游寫有多首贊賞海棠的詩歌,“雖艷無俗姿,太皇真富貴”,極力形容海棠艷美高雅;“猩紅鸚綠極天巧,疊萼重跗眩朝日”,形容海棠花色澤艷麗,巧奪天工,與日爭輝的形象。宋代劉子翠詩云:“幽姿淑態(tài)弄春晴,梅借風流柳借輕……幾經夜雨香猶在,染盡胭脂畫不成……”形容海棠在春日的陽光照耀下似嫻靜的淑女,集梅的風流蘊藉、柳的輕盈嫵媚于一身。最為著名的則是唐代的風流皇帝唐明皇,他將睡態(tài)惺忪的楊貴妃比作海棠春睡,成為詠海棠的著名典故。一代才女李清照也在殘酒微醒的清晨惦記著窗外的海棠花:“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足見其中的牽掛。古代文人名士中,熱愛海棠并為之深情賦詩之人多不勝數,其中,蘇軾可以稱得上酷愛海棠,他貶謫黃州時,在寓居的定惠院東面山坡上發(fā)現了一株海棠,由于海棠本是蜀中名花,與蘇軾有著“他鄉(xiāng)故知”的情感,自此,蘇軾以自己的數首吟詠海棠的名篇與其結下了不解之緣。其中有一首《贈李琪詩》,留下一段文人與歌姬交往的佳話,至今讀來饒有趣味:
東坡七載黃州住,
何事無言及李琪?
恰似西川杜工部,
海棠雖好不留詩。
這首詩是蘇軾所作的一首贈詩,題贈黃州的營妓李琪。據記載,黃州有個叫李琪的歌妓,能歌善舞,善解人意,雖然在宋代的官場,文士與歌妓結交是極為常見的事情,蘇軾和李琪卻并沒有什么交往。李琪一直想向蘇軾索要墨寶,但平素總有些膽怯,直到蘇軾即將離開了,才抓緊最后的機會。在給黃州的官員給蘇軾餞行的酒宴上,她趁蘇軾酒興半酣時,解下領巾請求蘇軾題詠,蘇軾乘興命其磨墨,大筆一揮,在李琪的領巾上寫下兩句詩:“東坡七載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琪?”寫完這兩句之后,扔下筆置之不理,“即擲筆袖手,與客笑談?!崩^續(xù)同周邊的人談笑飲酒,絲毫不提繼續(xù)寫詩的事情,旁邊觀看的客人都覺得很奇怪,不僅沒有寫完,而且怎么讀也沒有發(fā)現這兩句詩歌的特別之處,于是提出疑問:“語似凡易,又不終篇,何也?”到底怎么回事呢?但蘇軾只顧飲酒,并不做解釋,眾人也只能作罷,李琪也不敢相催。直到酒宴就要散場了,蘇軾還是沒有續(xù)寫全詩的意思,李琪實在忍不住了,跪拜在地,求蘇軾寫完該詩,蘇軾這才大笑起來,隨即提筆又續(xù)寫兩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留詩。”后兩句一寫出來,大家立刻品味出其中的味道來了,于是“一座擊節(jié),盡醉而散”,紛紛為此詩叫好,李琪也大喜過望,滿意而去,詩中對李琪的恭維也足以使這名黃州歌妓揚名天下了。西川杜工部即唐代大詩人杜甫,他曾經客居蜀地多年,平時極愛作詩,平凡事情常有題詠,但是在他現存的1400多首詩中,偏偏沒有一首詠海棠花的詩。這本來是一件很尋常的事情,杜甫雖好作詩,但也不可能做到凡物皆入詩篇,皆有題詠。然而,到了極為推崇杜詩、同時又喜好賞玩海棠的宋代文人的眼中,就成了極為不可思議的問題,杜甫為什么不寫海棠詩,不少人對此提出種種猜想,如晚唐詩人鄭谷在《蜀中賞海棠》詩中云:“浣花溪上空惆悵,子美無情為發(fā)揚?!眳侵袕蛣t將其歸結為海棠花姿艷麗,連杜甫都很難下筆描繪,“子美詩才猶擱筆,至今寂寞錦城中?!痹娙隋X易則認為:“子美無情甚,都官著意頻?!蓖跏笳J為杜甫當時不認識海棠:“杜陵應恨未曾識,空向成都結草堂?!彼未娙酥焓缯孀鳌逗L摹吩娫疲骸疤炫c嬌嬈綴作花,更于枝上散余霞。少陵漫道多詩興,不得當時一句夸?!倍跤韨犐踔撂岢隽硕鸥楸苣钢M的說法:“杜子美避地蜀中,未嘗有一詩說著海棠,以其生母名海棠也?!闭J為杜甫之所以不做海棠詩,是因為他母親的閨名叫海棠。這些觀點都沒有確鑿證據,難免流于臆測,就筆者來看,還是蘇軾的觀念最為切合實情,他的贈李琪詩以蜀中海棠喻佳人,不僅對李琪的評價極高,而且還傳遞出了蘇軾的一種性格特征,即豁達,對事物不做臆測強解,在蘇軾看來,杜甫不做海棠詩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也不需要強作解說。
即使身處逆境,蘇軾對海棠花的熱愛依然未曾消減。他傾注了極大的感情,不僅反復寫詩著文,并手抄自己的作品寄贈友人,寄寓情懷。后來他的詩作經蘇軾親自抄寫,成為被譽為天下三大行書之一的《黃州寒食帖》,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傳世寶藏。而且,蘇軾一生鐘愛海棠,不僅在詩文中多有吟詠,他甚至還不遠千里,攜帶樹苗,親自在寓所栽植海棠樹。元豐七年,他探望學生邵民瞻時還親自將所攜海棠栽植于邵氏天遠堂前,之后,蘇軾在書信中一定會問:“海棠無恙乎?”海棠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學生回信時總會說:“海棠無恙?!睋f蘇軾手栽的這棵海棠樹至今尚存活于江蘇省宜興市閘口鄉(xiāng)永定村。
從海棠詩中也可以讀到蘇軾在黃州所尋求的一種高層次的對自我的精神救贖,“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焙L耐耆梢员灰暈槭翘K軾的自我寫照,它身出名門,高雅富貴,卻淪落天涯,與竹籬草木雜處,因此而抑郁苦悶。然而,蘇軾最終還是將其視為造物主的一種刻意安排,以期達到精神上的解脫和超然。
自“烏臺詩案”之后,貶謫黃州的蘇軾對偶遇的故鄉(xiāng)名花海棠產生了濃厚的知己之感,他不僅歲歲置酒賞花,賦詩贊花,還親自抄寫這些得意之作寄贈友人,以寄托“天涯流落俱可念”的情懷。蘇軾的不幸遭遇和他的流放黃州對海棠花來說則是一次揚名天下的重大機遇,可謂是“詩家不幸海棠幸”,在一代文豪的健筆之下,海棠的嬌艷花姿、高潔儀態(tài)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描繪,這些絕美的詩文連同美麗嬌艷的花朵,一并成為中華民族最為美好的珍貴財富,世代傳誦,流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