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仙霞
(山西省陽城縣潤城鎮(zhèn)中心學校王村完小 山西 陽城 048100)
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對寫作沒興趣,幾乎每次作文都有抄襲應付的現(xiàn)象。我發(fā)現(xiàn)他們不愿寫作的根本原因是不會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不了生活中的美。在倡導學生為主體的課改精神指引下,構筑對話平臺,是實現(xiàn)學生與環(huán)境、教材、學生、教師多向互動的橋梁,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靈感,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語文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作文教學就自然而然地應與他們生活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所以,教師應從生活環(huán)境入手,引導、鼓勵學生大膽地與環(huán)境對話,讓學生在對話中感受到作文的樂趣。當然,根據所教年級段的不同,教師為學生選擇對話的對象也應有不同層次的要求:低年級學生因為認知能力差,可選擇一些粗淺、直觀、帶有漫畫性質的事物;中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逐漸增強,對一些事物能較直觀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這時教師可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為他們確定一部分對話對象,再由他們自主選擇一部分對話對象;高年級學生認知能力得到了發(fā)展,他們自主、獨立的愿望不斷增強,教師可讓他們自主選擇對話的對象。當然,放手讓學生進行大膽對話應貫穿到每個年級段的作文教學中,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的發(fā)展,將對話的語言再逐步引向規(guī)范、準確。
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已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得到論證,勿用置疑。如何讓閱讀中所獲得的情感體驗得以在作文中加以延續(xù),我認為實施教材中的人物對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學生在學習了文章后對文中的人物獲得了一定的情感體驗,如果我們在作文教學時能及時地組織學生與教材中的人物進行對話,不僅可以讓學生鞏固所閱讀的材料,更可以讓他們的情感得以升華、延續(xù)。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卻割裂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往往閱讀歸閱讀,作文歸作文,這樣就達不到情感延續(xù)的效果,所以我每講一篇課文都要讓他們進行一次對話,然后適時地進行小練筆。
學生們大多是純真、善良的,他們之間的交流是真誠的,他們對話的語言也是兒化的語言。他們在一定的情境中,愿意交流自己的思想,表達自己的看法。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我常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些生生互動的情境,組織他們開展一些有效的交流、對話。如在作文教學中常常碰到讓學生寫“自己熟悉的人”等寫人的文章,我引導他們相互對話,在交流中了解對方的愛好特點,心中的煩惱與快樂等,為學生提供現(xiàn)成的素材。當然,僅僅作文教學中注意讓學生之間對話,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充分利用語文教學與每天的生活聯(lián)系,組織他們相互對話,在對話中加深友誼,提高作文能力。
教師既要為學生對自己的生活、文本的解讀提供一個想象與創(chuàng)造的空間,又要起引導、點撥作用,珍視學生的獨特見解,形成互動氛圍。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在學生與教師的交流過程中,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的地位。學生不敢也不愿與教師進行交流,因為師生間的心理距離比較遠。為此我努力做到:首先,教師營造一種師生交流的氛圍,讓學生在平等、民主的氣氛中進行平等對話,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師生對話的情境,開展一些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讓學生在情境對話,師生活動中增強與教師對話的信心,發(fā)揮自己的在對話中的主動性;其次,教師積極地轉變觀念,主動地向學生介紹自己,融入到學生中間去,成為學生的朋友。在平時的小練筆中,可以增加一些師生交流的話題,如:“老師,我想對你說……”,“悄悄話信箱”,“我向老師提建議”,以此來促進學生與教師主動交流;最后,教師應把作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去自問、自想、自讀、自悟、自寫,使作文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事,樂意的事。
南宋大詩人陸游說過:“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就是說讓學生擴展生活范圍,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親近大自然,去感受自然的靈氣,增添一些閱歷。一個學生寫作水平的高低取決于其思想水平,知識結構,生活閱歷及文學技巧等多種因素。每逢重大節(jié)日,或者季節(jié)性的天氣變化,我總是在保證他們安全的前提下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帶領他們走上社會,走進大自然,在與人的交往中,在與大自然的親近中去感悟生,點燃他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如今,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自然界的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明月星辰或者風吹草動都能牽動著他們那稚嫩而又敏銳的心靈,并升華成一段段優(yōu)美的文字,訴說著他們的心聲,表達著他們的內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