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艷
(成都市新津縣花橋鎮(zhèn)中心小學 四川 成都 611430)
閱讀,尤其是習慣性閱讀,這絕不是新時代的一個口號,關(guān)于閱讀數(shù)量的調(diào)查顯示,2011年人均閱讀圖書、報紙和期刊分別為4.35本、100.70期(份)、6.67期(份),年人均閱讀書1.42本。而在關(guān)于個人閱讀數(shù)量的評價方面,只有1.2%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shù)量很多,7.6%的國民自認閱讀數(shù)量比較多;而有50.7%的國民認為閱讀數(shù)量很少或比較少,另有40.5%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量一般。在全世界的范圍內(nèi)比較,據(jù)調(diào)查,最喜愛閱讀的是猶太民族,而我國則是個極度缺乏全民閱讀意識的國家。正是因為極度匱乏,我們才必須想法培養(yǎng)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
閱讀是一盞燈,它能點亮孩子的未來,我們應該點燈人。
葉圣陶先生在《中學生課外讀物商討》一文中提到:對于一個中學生來說,有兩種習慣是必須養(yǎng)成的。一是自己學習的習慣,一是隨時閱讀的習慣。這兩種習慣對于當今的小學生是極其重要和有意義的。我們的學校和家庭需要營造一種氛圍,制定一些措施,將孩子放進書的世界里來。
在小學階段,學習壓力相對較低,自由支配的時間相對充足,這也給小學生課外閱讀提供了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的保障。但小學生也處在一個學習目標不明確的時期,對于課外閱讀習慣培養(yǎng)還是需要一些辦法。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一)教師和家長的榜樣示范作用。讀書需要一種氛圍,在濃濃的書香里浸潤著,不自覺地會被感染,然后喜歡上閱讀。小學生日常所處的環(huán)境就是家庭和學校之間,家庭和學校是否有讀書的氛圍,家長和老師是否有意識引導孩子讀書,這是至關(guān)重要的。在家里,家長要盡量為孩子讀故事,陪孩子讀書,孩子自會在這種書香和愛的包圍里感受到讀書的樂趣。據(jù)筆者觀察,愛看書的孩子,必然有個很愛看書的家長。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蘇霍姆林斯基在《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一文中指出:讀書時要教給學生的。我們力求使每一個少年,每一個青年都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書”,這本書應當在他的心靈里留下終生不可磨滅的痕跡。所以,幫孩子找到他們“自己的書”這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件事,甚至也是一種責任。
(二)教師給學生尋找課外閱讀的時機。兒童的閱讀是需要充足的時間保證的,這也是讓閱讀成為習慣的前提。比如,在我們班級每周四專門開設(shè)了讀書課,這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兩節(jié)課。在這兩節(jié)課上,孩子們靜靜地捧著書讀。每天還要進行睡前閱讀半小時,為了避免他們的隨意性,我制定了一張《睡前閱讀測評表》,如果每晚堅持閱讀半小時,并且認真專注就可以得到“優(yōu)秀”,累計五個“優(yōu)秀”就可以得到老師獎勵的一個笑臉,并用這個笑臉為小組評比升上一級。
(四)以讀促寫,以寫促悟,讀寫結(jié)合。從小學一年級下學期開始寫一句話的日記,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寫兩三百字的讀后感,寫日記的習慣也已經(jīng)堅持兩年半了。從他們的日記中,可以感受到孩子們習慣了讀書,并且喜歡上了讀書這件事,也從中受到了很大的益處。
有孩子在讀書筆記中寫道:“書是我的一個好伙伴!它每天陪伴著我,我難過時,它會來安慰我,讓我變的很快樂。有時,我在做作業(yè),見到不會的題,我會打開“朋友”的大肚子,找到答案又輕輕合上。伙伴也讓我品讀《青銅葵花》,讀完后讓我懂得一碗飯菜對于大麥地的孩子是多么的珍貴啊!所以從現(xiàn)在開始請大家一起珍惜糧食,珍稀水資源?!?/p>
還有孩子寫道:“我曾是一個很討厭讀書的人,但現(xiàn)在我就與眾不同,現(xiàn)在只要我讀書,我就會堅持把這本書讀完,而以前呢,連書都不碰一下?!?/p>
在長期堅持日記朗讀課進行“讀書筆記匯報”,通過班級報紙《金色童年》發(fā)表孩子們自己優(yōu)秀的習作,介紹偉大杰出的作家故事,比如巴金、冰心、泰戈爾、葉圣陶、曹文軒等,讓孩子們了解了許多名人的成長故事和思想感情,在給他們更多自我展示的平臺的同時,從而更加激發(fā)了孩子們讀和寫的愿望。看,當習慣已成自然,興趣當然就不再是問題了!
(五)家庭和學校要跟蹤評價——“我愛讀書課卡”記錄我讀書。每學期開始,孩子們因為班級讀書課,睡前閱讀等時間已經(jīng)讀了好多書,為了知道他們平時除了讀老師推薦的書目以外還在讀哪些書,還想了解他們閱讀的速度和量,同時也讓他們對自己讀書的量有個大概的了解。所以制作了“我愛讀書卡”分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填寫所讀書目,讀后的感受等,統(tǒng)一展示出來。如讀完了一本,就自行去添加,然后通過“數(shù)一數(shù),比一比”的方式激勵孩子們看更多的書,同時也知道哪些書值得我們?nèi)プx的。
(六)日有所誦,日積月累?!度沼兴b》是“親近母語”課題組研究了十年的勞動成果,通過“3+2”模式,收錄《唐絕句》,《飛鳥集》等世界經(jīng)典詩篇,有深度,有內(nèi)涵,又不乏童趣,深受孩子們的喜愛。編者寫道:“誦讀就是深層閱讀。日不間斷的記誦,就是煉心的過程。水滴石穿,繩鋸木斷,天長日久,積累的是語言,培養(yǎng)的是詩性,也是定力和靜氣。”通過這樣的日有所誦,可以讓孩子們從淺閱讀,逐漸過渡到深層閱讀,有思考,有領(lǐng)悟,有模仿,長此以往,堅持到小學畢業(yè),那么這成百上千的優(yōu)美詩文,必將是孩子們建造美好未來的一塊堅不可摧的奠基石。
小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將一直是教育之路上值得探索和付出的美好的事業(yè),我們必將一直戰(zhàn)斗在這條路上,直到全民閱讀不是口號而是習慣。
[1]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葉圣陶:《生活教育——葉圣陶隨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薛瑞萍、徐冬梅、邱鳳蓮主編:《親近母語.日有所誦》,長春出版社:2011。
[4]路艷霞:《全國國民閱讀調(diào)查:半數(shù)以上國民自認閱讀量少 》,《北京日報》,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