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丹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2018年1月,教育部頒發(fā)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這一理念貫穿課標內容的各個方面,對今后的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反思當下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大都圍繞高考考點來進行,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基本是詩句的背誦、默寫;模式化的“內容+情
感+手法”的浮淺理解;僵化的“考題類型+答題步驟”賞析思維。據此,本文欲以北宋詞人周邦彥的《蘇幕遮》(燎沉香)為例,以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出發(fā)點,探究高中語文古詩詞賞析的新思路。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如芙蓉浦。
——周邦彥《蘇幕遮》
1、抓住關鍵字詞,推敲品味。古詩詞是濃縮的精華,在閱讀古典詩詞的時候,學生常常會因詩中的某一字、詞而動容,通常稱之為“詩眼”、“詞眼”,這一字詞的扮演的角色值得師生共同仔細推敲。若論《蘇幕遮》(燎沉香)一詞描寫荷花的詞眼,筆者認為,“荷”字最為恰當。整首詞僅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一句來描寫荷花,然而確是一句詠荷的千古名句,“舉”字傳神地寫出了風中荷葉的神韻:挺拔而不嚴肅、清新而不浮艷、飽滿而不深沉。倘若將“舉”字替換為“立”、“直”、“挺”等字,恐怕難以讓讀者眼前浮現一株株清新可人、精氣神十足的芙蓉。這也側面表現出清真居士對煉字錘句的不懈追求。婀娜而不乏剛健的荷花使詞人陶醉于迷人的景色,追憶起故鄉(xiāng)的十里荷塘,自然引發(fā)“故鄉(xiāng)遙,何日去”的深情呼喊。
2、掌握表達技巧,嘗試運用。高度簡潔凝練是詩歌的特點,因而它的語言也是高度個性化的。在個性化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詩人往往借助擬人、比喻、通感、頂真等修辭手法,使詩句帶有含蓄、朦朧、豪放、婉約之美感,借此抒發(fā)內心的真實情感: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諷今。在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基礎上,學生不難理解詞的字面內容和感情,應引導學生細細體會。暑氣悶熱和鳥雀鳴叫引出清新脫俗的雨荷景,朵朵直立在風中的芙蓉使詞人回憶起家鄉(xiāng)十里荷花的美景,從而引發(fā)出詞人對遠方故鄉(xiāng)綿綿不絕的思念。荷花在詞人眼中,像極了一縷縷清風,吹起心中的絲絲凄涼;又好似一雙纖纖玉手,撥動心底飽含深情的音弦,譜寫成一首首思念家鄉(xiāng)、感嘆飄零身世的時代悲歌。
1、詩性的意象。意象是指客觀物象經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在綿延不斷的詩歌長河里,有很多廣為流傳的經典意象,比如月亮,常常寄托著人們無限的哀愁和遐想;比如鴻雁,常常蘊含著人們對深情的思念和懷戀;比如芙蓉,常常象征著人們高雅的志趣和節(jié)操……在《蘇幕遮》這首詞中,詩人由“荷”這樣意象將讀者引入夢境,回到詞人家鄉(xiāng)亭亭田田的芙蓉浦。詩人筆下的“荷”同樣有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但此時的“荷”,在詞人眼中是一位洗凈脂粉俗氣、佩玉綬帶、凌波微步的將自己帶回家鄉(xiāng)的仙子。這就體現了意象表達內容的轉變,這一轉變,是由詞人詩性的觀察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淵博的學識共同完成的。
2、詩性的想象。一首完整的詩詞像是一件精雕細刻的藝術品,包含有特定的意象、主題、畫面、情感等,借助詩性的想象組合在一起。筆者認為,最能體現詞人詩性想象的是詩人借助夢境來表達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皦簟背3J峭ㄍ硪粋€世界的道路,是對人生欲望的一種補償,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救助。長期的漂泊羈旅生活使清真心底對故鄉(xiāng)的思念積壓的越來越厚,自幼被崇尚道教思想的家風所感染,亦使周邦彥對縹緲虛幻的夢境有著難以自拔的偏愛。“夢入芙蓉浦”中的“夢”,就是詞人現實生活中的一種欲望。幾次官場浮沉使清真居士久居異鄉(xiāng),因此,對家鄉(xiāng)日益強烈的渴望便使詞人產生了“夢”回家鄉(xiāng)的幻覺。這里的“夢”,就是詞人感嘆漂泊生活的一種比喻,就是詞人在精神上獲得的一種滿足。
1、感知詩詞的風格美。周邦彥在不斷地進行詩詞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巧妙地吸收了溫庭筠的香軟濃艷,韋莊的深婉清麗,馮延巳的纏綿柔情,南唐后主李煜的綺麗凄涼,晏殊的含蓄蘊藉,歐陽修的清秀飄逸,特別是柳永的綿密和冶艷,最終形成了“富艷精工,人工思力”的一家詞風。其詞向來以“富艷精工”為人稱道,但這首由田田荷葉引發(fā)濃濃鄉(xiāng)情的《蘇幕遮》,洗盡脂粉俗氣,傳神地刻畫出一位凌波微步的仙子。實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詞風清新自然,處處洋溢著明秀清麗的動人氣息,是周邦彥詞中少有的例外。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感知詞人的整體風格,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力,也對他們日后的寫作實踐有所裨益。
2、體會詩詞的情感美?!班l(xiāng)愁”是我國詩歌描寫的永恒的主題,也貫穿了語文教材詩歌選篇的始終。從學前階段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到第一學段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未改鬢毛衰”;從第二學段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到第三學段的“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以及第四學段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游子思鄉(xiāng)的情感蹤跡處處可尋?!短K幕遮》這首詞上闕描寫夏日里雨后初晴的鳥雀呼喊、荷葉飄搖,詞人陶醉在這鳥語荷香中不能自拔,直抒胸臆,恍如夢回故鄉(xiāng)。與大多數詩歌借助明月來排遣思鄉(xiāng)之苦不同,該詞借助“荷”來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確是一大亮點。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鄉(xiāng)愁”主題的詩句,品味其中的思想感情。
1、欣賞詩人的其他作品。周邦彥被尊為婉約詞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詞派的創(chuàng)始人,其作品題材廣泛,作詞格律謹嚴,語言清雅典麗,長調善于鋪敘,亦精通音律。漂泊無依的人生經歷造就了清真詞疲倦孤獨和失意憔悴的感情基調。例如飽含漂泊悲涼之情的《紅林檎近》,詞人依托眼前曼妙的雪景展開聯想,發(fā)出“冷落詞賦客,蕭索水云鄉(xiāng)”的慨嘆,這一深沉的感慨正是詞人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以及蕭索心境的深情自白。又如表現羈旅行役之感的詞作《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詞人由自然恬淡的初夏景致抒發(fā)心中遭受貶謫的憤憤不平之情,更以“社雁”自比,將凄苦失意的心境生動地展現出來。此外,清真詞也多描寫閨情,比如《少年游·并刀如水》、《一落索·眉共春山爭秀》等。
2、欣賞其他詠荷詩詞。在我國古典詩詞中,荷,多為高潔、堅貞、淡泊、隱逸、閑適等美好情操之象征,詠荷詞便是一個貫穿古今詩詞的重要題材?!对娊洝L·澤陂》云:“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楚辭·離騷》云:“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漢樂府歌曰:“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詩仙贊嘆荷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六一居士筆下的荷花是一位“誰與水面張青蓋,罩卻紅妝唱采蓮”的少女;張養(yǎng)浩眼中“卷香風十里珠簾”的水仙子,還有那婀娜綻放的月色荷塘……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自主搜集資料、查閱工具書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詠荷詞進行梳理,這樣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有利于學生從詩歌精粹中認識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理解力。
古詩詞賞析是語文教學設計和課堂實施的重要內容,在網絡資源日益豐富的現代語文學習中,我們應當正確引導學生合理利用學習資源,融合傳統(tǒng)的吟誦方式,從語言運用、思維邏輯、審美鑒賞、文化傳承四個方面加深對古詩詞的認識和理解,在實際的古詩詞學習中提升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S].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2]羅忼烈.清真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58
[3]陳郁.《藏一話腴》古籍影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6-47
[4]路成文.宋代詠物詞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16-124
[5]蔡鎮(zhèn)楚.龍宿莽.唐詩宋詞文化解讀[M].北京:北京圖書社,2004.394-406
[6]王雙紅.聚焦核心素養(yǎng)的古詩教學創(chuàng)新[J].現代語文,2017,(12):98-99
[7]陳曦.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理念下的高中古詩詞教學新思考[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08):37-38
[8]楊永彬.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古詩詞教學策略[J].小學語文教學,2017,(10):10-12
[9]顧春雨.例談核心素養(yǎng)觀照下的古詩審美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2017,(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