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和平
(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qū)棗山鎮(zhèn)小學校 四川 廣安 638002)
小學作文仿寫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小學階段的學生的認知能力還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他們不具備良好的寫作功底,因此,仿寫訓練是培養(yǎng)他們寫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另外,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已經被社會普遍認可,并科學的認識到仿寫訓練對于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將仿寫訓練和小學語文相結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寫作能力和文學表達的能力的發(fā)展。
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中,重點在與“文”自上面,要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要引導學生以“文”為美,以“文”感人,教學應當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并且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也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從原本的知識、覺悟和能力教學目標轉變成為知識、情感、態(tài)度、能力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在新課程改革當中最注重的就是情感、能力和價值觀的目標,這一目標的改變,也使得小學語文教學中仿寫訓練的功能性更加的突出[1]。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在小學語文教學也更加注重對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作文仿寫訓練可以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文字表達能力,同時這也是素質教學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門。對于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但是文字表達能力是學生其他素質發(fā)展的重要基礎。由此可見,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起點,同時也是實現(xiàn)全面素質教育的終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仿寫訓練首先就要確立課程目標,這是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指導思想。在確立課程目標時,需要教師摒棄傳統(tǒng)教學中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思想,注重對學生文字表達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小學作文仿寫訓練的總目標為:提高全體學生的文學表達能力,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基本目標為:培養(yǎng)學生“積極適應”和“主動發(fā)展”的能力。“積極適應”是指學生在今后的寫作過程中遇到困難和變化時,能夠及時的作出和這些變化相適應的文字表達行為?!爸鲃影l(fā)展”是指在“積極適應”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文字表達能力,讓學生逐漸的養(yǎng)成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以及自我適應的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仿寫訓練中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xiàn)在注重課堂作文仿寫訓練設計,也就是理論教學設計。在這設計中要遵循課程教學的基本模式,并根據學生的文字表達特點來進行理論分析和疏導,從而讓學生獲得新的的知識以及分析判斷的能力。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可以為學生設定相應的教學情境,并讓學生根據相關的進行進行探討。例如:教師可以設置一個游戲情境,在上課之前實現(xiàn)準備好一些寫好了特定詞語的小卡片,然后在每個小組中選取一位學生抽取一張卡片,并讓學生用卡片中的詞語或者句子進行仿寫造句[2]。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學的效率,并且也能夠讓學生更加積極的投入到學習的氛圍中,更好的完成仿寫練習。
小學語文教師要想對學生文字表達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指導,那么首先就需要了解學生在文字表達的特點。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進行仿寫訓練,就必須要以學生的文字表達的變化和動向為基礎。對學生文字表達輔導的前提是教師必須要具備豐富的文字表達的理論知識以及輔導實踐經驗,這樣才能夠及時的掌握學生文字表達的狀況。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不斷的加強自身文字表達能力的理論知識,掌握對青少年進行作文仿寫訓練的理論知識和方法[3]。另外,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借助外界的力量和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量,比如:參加小學和教育局舉辦的作文仿寫訓練的相關課程以及專家講座等,從而學習到相關的教育的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接觸更多的教育案例,增強自己的問題應對能力和感性體驗,更好的掌握學生的文字表達的特點,從而更好在仿寫訓練中為學生進行及時的引導和咨詢,幫助學生克服文字表達障礙,提高學生的自問表達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注重方法的運用,并且要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的指導下開展教學活動,充分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仿寫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滿足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寫作學習的需求,可以有效的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和文學表達能力,進而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良好的文學基礎,同時也能夠有效的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
[1]劉志勝.探討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仿寫訓練策略[J].速讀旬刊,2017(3):31-31.
[2]蘇醒.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仿寫訓練研究[D].渤海大學,2017(23)45-46.
[3]蘇醒.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仿寫訓練策略研究[J].課外語文,2016(19):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