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寧
(中國鐵道出版社,北京 100054)
圖書是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要精神食糧,具有明顯的意識形態(tài)性,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圖書編輯加工不光要具備專業(yè)知識、人文知識、社會知識,還要具備編輯書稿的政治敏銳性。下面以自己負責出版的相關圖書為實例,探討在書稿編輯加工中遇到的政治思想性、民族、宗教、地圖等敏感問題,并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想法。
圖書中的政治思想性問題常見于字里行間和插圖、表格及其他資料中,不易被發(fā)現(xiàn),其往往會涉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若處理不當造成的后果十分嚴重,必須特別注意。其問題大體有以下幾類:
第一,領土主權和對外關系是國際上非常敏感的問題,必須特別注意。在提到我國的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qū)時,錯誤地與我國或其他國家相提并論。例如,“筆記本式計算機生產國有美國、日本和臺灣等”“日本、韓國、臺灣、菲律賓等國家采用NTSC制式廣播”;又如,在資料統(tǒng)計表中,把臺灣、香港和我國以及其他國家并列,稱之為世界各國某某統(tǒng)計表;把合資公司稱為“中臺合資”“中港合資”;人口統(tǒng)計只稱“大陸人口統(tǒng)計”也是錯誤的,應稱“我國人口統(tǒng)計(未統(tǒng)計臺灣、香港、澳門)”。
第二,個別圖書或視頻配音將我國臺灣民眾日常使用的漢語方言稱為“臺語”,這是不合適的,可稱為“閩南語”。
第三,插圖中,如氣象圖、地質圖、工農業(yè)分布圖、交通圖、地形圖等圖中,常常涉及領土疆界問題。
第四,我國臺灣地區(qū)參加一些國際組織時的正式名稱為“中國臺北”或“中國臺灣”,不能稱為“臺灣”或“臺北”,如奧運會體育比賽場合中,臺灣團隊的中文名稱為“中華臺北”,但我們應稱其為“中國臺北”,再如WTO中的臺灣地區(qū)名稱為“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單獨關稅區(qū)”,不能簡稱為“臺灣”,可簡稱為“中國臺北”。類似的國際組織還包括“亞太經合組織”。
第五,對國家和地區(qū)的譯名、稱呼問題。由于國際情況經常變化,其譯名、稱呼必須以國家規(guī)定的最新標準為準。例如,已經獨立了的國家不應再用過去作為殖民地時的名稱;有些鄰國與我國有領土爭議的地方,不能用我國不承認的名稱。例如,釣魚島不能叫“尖閣群島”,藏南地區(qū)不能叫“阿魯納恰爾邦”,南沙群島不得稱為“斯普拉特利群島”。
第六,涉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的問題,亞投行章程指出:不享有主權或無法對自身國際關系行為負責的申請方,應由對其國際關系行為負責的銀行成員同意或代其向銀行提出加入申請,與政府申請無關,絕對不適用于“臺灣”。
第七,涉及我國臺灣地區(qū)與大陸具有相同名稱的大學和文化事業(yè)機構時必須作出適當處理,如臺灣“清華大學”、臺北“故宮博物院”。另外,如“國立臺灣大學”應稱為“臺灣大學”,臺北“國父紀念館”可稱為“臺北中山紀念館”。
第八,涉及南海的表述要和國防部對外表述一致。南沙群島是中國領土。中國在南沙群島有關島礁駐軍和部署必要國土防御設施,是主權國家的當然權利,有助于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有助于維護南海航行通道的自由暢通和安全,有助于維護地區(qū)的和平穩(wěn)定,不針對任何國家。中國堅定走和平發(fā)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和積極防御的軍事戰(zhàn)略,這是堅定不移的。
在某些科學技術發(fā)展史和科學技術應用的綜合評述中,常常涉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問題。有時,由于作者的錯誤理解,曲解了我國的有關政策。具體列舉如下幾個例子:
第一,把現(xiàn)在我黨提出的“科教興國”與過去曾有人主張的“科學興國”混為一談。
第二,在宗教、民族政策的評論上有誤,說:“打擊形形色色的宗教迷信活動”“黨員干部應如何對待宗教迷信活動”,把“宗教”和“迷信”混為一談。
第三,經典著作和黨政領導人的言論要對照國家認定的權威出版機構公開出版的最新版本,逐句逐字地核對(包括標點符號的核對),如對黨的十九大報告內容的引用。某些重要領導人非公開發(fā)表的講話,一般不直接引用。
第四,“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表述有誤,應改正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
第五,“參政議政”是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和地方委員會的主要職能之一,書稿中涉及政協(xié)委員時,可使用“參政議政”。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書稿中涉及人大代表時,不能使用“參政議政”,可使用“履行職責”或“行使權力”。
我國《出版管理條例》明確規(guī)定: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泄露國家秘密、危害國家安全的內容。
第一,關于國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項。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保密法》及其《實施辦法》規(guī)定執(zhí)行。
第二,關于國家科學技術保密范圍。按照《科學技術保密規(guī)定》規(guī)定執(zhí)行。
第三,關于新聞出版安全保密工作范圍。按照《新聞出版保密規(guī)定》規(guī)定執(zhí)行。
政治思想性問題一定要謹慎,凡是需要查閱書刊、文件的,一定要查閱;凡是需請有關部門鑒定的,一定要按規(guī)定操作;對于拿不準的政治思想性問題,一定要提出來,請相關專家?guī)兔鉀Q。
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國家都由多民族構成。在我國,漢族人口在總人口中占絕大多數(shù),習慣上將除漢族以外的其他55個民族統(tǒng)稱少數(shù)民族。我國堅持民族平等原則,制定了促進民族平等和民族發(fā)展的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及政策措施,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實現(xiàn)了各少數(shù)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民族問題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編輯人員必須充分認識到圖書中涉及少數(shù)民族表述的重要性,須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各民族平等,沒有主要、次要之分。不得出現(xiàn)“我國的主要少數(shù)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等說法。
第二,有的圖書中將我國臺灣少數(shù)民族稱為“原住民”,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如果只是泛泛而談,可統(tǒng)稱為臺灣少數(shù)民族。其正式名稱為“高山族”。
第三,少數(shù)民族的名稱是固定的,部分名稱的漢字不常用,使用時需要查證。例如,彝族、瑤族、傣族、傈僳族、佤族、畬族、達斡爾族、仫佬族、仡佬族、錫伯族、德昂族、赫哲族。
第四,過去,中國涉及少數(shù)民族稱謂,以帶反犬旁為主要特征,比如瑤,原來寫成“猺”;壯,原來寫成“獞”;侗,原來寫成“獠”;彝(俚)寫作“玀玀”或“猩貍”。另外,還有侮辱性的稱謂,如“狗頭猺”等。
第五,北狄、南蠻、東夷、西戎是過去對其他族人的總稱,均含蔑視之意。
第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蒙古族、藏族、回族、苗族居住地的學校概稱蒙民、藏民、回民、苗民小學或師范,為統(tǒng)一種族觀念,所有學校一律以地名稱呼。邊疆地區(qū)各族小學學校不得冠以任何族別字樣。這是為了弱化小民族意識,強調大民族觀念。
當前,國內對宗教、對宗教學的興趣日益增長,這與人們對宗教這一社會歷史文化現(xiàn)象的深刻理解分不開。越來越多的高等學校開設包括伊斯蘭教在內的宗教學各門學科的課程。另外,某些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幾乎是全民信仰宗教。因此,在編輯出版工作中要嚴格防范違背黨和國家宗教制度、損害公民宗教信仰的權利,要充分理解、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切忌出現(xiàn)主觀臆斷乃至丑化、侮辱、胡編亂造的內容。當然,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避開甚至放棄圖書中涉及的宗教內容,而要大膽作為,弘揚優(yōu)秀文化。對此,編輯加工時要注意下面幾個問題:
第一,穆斯林宰牛及家禽,只說“宰”,不能寫成“殺”。
第二,凡是涉及伊斯蘭教的信仰、禮儀、教義學、倫理等均要以《古蘭經》為理論基礎。
第三,穆斯林社會生活中應予遵循的政治原則、經濟主張、倫理規(guī)范,以及有關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和文化教育等問題必須有經典根據(jù)。
第四,涉及宗教相關問題的配圖要仔細核查,確保準確。例如,某書在介紹哥特式建筑時配圖卻是一座清真寺。
地圖作為一種特殊的知識載體,涉及國家主權和外交立場,具有較強的政治性、科學性和法定性。我國政府對地圖的編制出版非常重視,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性文件規(guī)范地圖出版。地圖出版必須履行必要的報批審查手續(xù)。部分社科類圖書中常會用地圖表述相關區(qū)域性問題,編輯加工時須格外關注以下幾點:
第一,出版物中使用的地圖(含示意性地圖),應采用中國地圖出版社最新編制出版的系列比例尺標準地理底圖填繪專題內容,不要改變國界線畫法和重要島嶼的標示。
第二,南海諸島、釣魚島、赤尾嶼等重要島嶼必須標注在中國全圖和東南沿海地區(qū)圖中,并準確繪制南海諸島歸屬范圍線。
第三,廣東省地圖必須包括東沙群島。
第四,海南省全圖或含有海南省的地區(qū)圖中,必須包括南海諸島。南海諸島既可包括在全圖內,也可作附圖處理,但不能省略。
第五,臺灣省在中國全圖和東南沿海地區(qū)圖中,應按省級行政區(qū)劃單位有所表示,臺北市作為省級行政中心標注(圖例中注省級行政中心),在分省設色的地圖上臺灣省要單獨設色。
圖書中的敏感問題有些很明顯,容易處理,有些比較隱蔽,需要編輯平時多積累。例如,在我國表示“成功”的V形手勢,在歐洲一些國家有不同的理解,手背向外的V形手勢是侮辱人的意思。又如,書稿中的“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總趨勢是不可逆轉的”這句話,有些外版圖書將“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弄顛倒了,這一差錯將造成嚴重后果。再如,某些社會科學類書稿中常將“馬克思”誤寫為“馬克斯”,將“朱镕基”誤寫為“朱容基”等。圖書的內容寬泛,涉及的領域較多,難免出現(xiàn)敏感問題,編輯在審讀時要慎之又慎。
以上所列的問題只是編輯加工圖書中遇到的一部分問題,還有許多問題要在實際工作中逐步積累解決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