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麗
關于《中庸》一書的作者,學界看法不同,但大都認為是子思及其門人所作。徐復觀認為:“實則今日之中庸,原系分為兩篇。上篇可以推定是出于子思,其中或也雜有他們的門人的話。下篇則是上篇思想的發(fā)展,它系出于子思之門人,即將現(xiàn)中庸編訂成書之人。如后所述,此人仍在孟子之前”[1]103?!吨杏埂匪鉀Q的主要問題是“性與天道”的問題,“從思想上來看,中庸上篇之所以出現(xiàn),主要是解決孔子的實踐性的倫常之教和性與天道的關系”[1]110。在《論語》中,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2]184(《論語·公冶長》)??梢姡瑢τ谧迂暫推渌组T弟子來說,夫子關于“性與天道”的關系問題,是很難被理解的。而這一問題對于儒家來說又非常重要,所以,《中庸》上承孔子,開篇就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3]17,并以此為總綱,綜合論述了人性與天命,人道與教化的關系。
《中庸》的核心理論是如何“盡性”?!爸杏褂陕市孕薜溃猿杉撼晌镏M性之教,乃盡己性即盡人性,盡物性,以合內(nèi)外為一率性修道之教。盡性自必待乎心知之明之合乎智,與感物之情之合乎仁。中庸未嘗言心,亦不重論情,唯皆攝之于一率性、修道、盡性之教之中”[4]68。唐君毅先生認為,《中庸》以“盡性”為中心,不重情。從《中庸》文本來看,確實如此。在全篇中,“性”字出現(xiàn)了11處。但是“情”字卻一處也沒有。討論《中庸》中“情”的問題,似乎比較困難。既然在《中庸》中“性”的地位如此重要,那么,對于“情”的討論只有在“盡性”的范圍內(nèi)來討論。因此,本文的“情”,主要是在與“性”的關系中來探討。
在《中庸》中,直接論述到情感的只有一句:“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3]18。朱熹注曰:“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fā),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發(fā)皆中節(jié),情之正也,無所乖戾,故謂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體也。達道者,循性之謂,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此言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離之意?!盵3]18朱熹把“喜怒哀樂”解釋為“情”,這具有合理性,喜怒哀樂是人的基本情感,這在先秦時代也是普遍被認可的。《中庸》認為“喜怒哀樂之未發(fā)”是“中”,而朱熹將其解釋為“性”,并認為未發(fā)之性無所偏倚,所以稱之為“中”。朱熹基本上把“性”等同于“中”。何以如此解釋?這涉及到《中庸》一書對于“性”的理解。
以上一段話可以視作《中庸》一書對情感的基本認識:情是性之所發(fā),也就是情源于性。這是從性情關系上說明了情的緣起。既然“性”如此重要,同時它又是“情”的根源,所以,要理解“情”,就先要探討“性”。
《中庸》首章開篇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3],歷來被認為是此篇的總綱。這句話的核心就是“性”。
“天命之謂性”,朱熹注曰:“ 命,猶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3]。“性”由“天”所“命”,“命”作為動詞,即命令、賦予。既然性是由天所命,那么,我們可以對“性”至少有兩種認識:第一,人性的超越性。人性來源于天,“天”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是最高的范疇,是創(chuàng)化之原,是一種超越性的存在?!吨杏埂芬婚_始就把人性的根源追溯到了天,從而找到了人性的超越性根據(jù)。 第二,人性的普遍性。天既然作為一種普遍化的存在,涵蓋萬物,那么,作為天之所命的性,也是每一個生命體所共有的,人人皆有相同的人性,因為人性的根源都來自天?!疤斓谋旧砑词瞧毡榈木唧w化,因此,由天所命之性,也是人我及人物所共有的,而成為具體的普遍。作為道德根源之性,既系內(nèi)在于每一個人的生命之中,而有其主宰性,有其必然性;同時又超越于個人生命之上,而有其共同性,有其普遍性。人性因為具備這兩重性格,才可以作道德的根源”[5]79。徐復觀認為《中庸》指出了儒家道德內(nèi)在而超越的品格。
“率性之謂道”。朱熹注曰:“率,循也。道,猶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則其日用事物之間,莫不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3]?!奥省保亲裱?、依照的意思。反之,違背了“性”就不能稱之為“率”。同時,“率”也不是任意妄為或者放任自流,若是這樣就是遵從了人的本能欲望,也不符合儒家思想。所“率”之“性”,必然是“天”之所命的“性”,也就是同時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的人性。“率性之謂道”,這句話是說遵循本性而行為,就是道,即道存在于人性當中?!暗馈币奥市浴倍?,而順應人之本性而行的道就是“中庸之道”?!吨杏埂钒训兰{入了人性的范圍內(nèi),道以人性為內(nèi)在根基。這是對孔子“道不遠人”的繼承和更進一步的發(fā)揮。由此可見,儒家的道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之上的,儒家的道并不是外在地強加人,而是人性本身需要。這樣的道,自然是符合人性的。后面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就是接著“率性之謂道”來說的,道不能離開人就像人性離不開人一樣,道內(nèi)在于人性當中、在人心里生了根。
由此看來,“率性之謂道”的“道”就是“中和之道”,可見,朱熹把喜怒哀樂之未發(fā)的“中”解釋為“性”也是有其必然性的?!奥市灾^道”的“道”落實在人身上,就是所謂的人道,而此人道也要符合中和之道,兩者是合一的。
由以上對“性”的分析來看,性是由天所命,既內(nèi)在又超越,這樣的性就是普遍的人性。這樣的人性,雖然《中庸》未明言其是善的,但它一定不是惡的。它來自于天,不摻雜一絲物欲,是喜怒哀樂未發(fā)之中,因而,它還沒有善惡之區(qū)分,是無善無惡,或者說是純善、至善。 唐君毅認為:“中庸之盡性之教,如必連心而說,即盡此能自誠之性以盡心之教。此性之盡,包涵人之去除不善、擇善固執(zhí)等于其內(nèi)。故其善,即無不善之可能之必然定然的絕對善?!谥杏鼓茏哉\之性之外,則更無不善之心、不善之性與之相對。因此性,即以去除一切不善者為其性也”[4]??梢姡吨杏埂氛J為人性至善。
既然性是純善的,那么,作為性之所發(fā)的情是不是也是純善的?根據(jù)《中庸》的解釋,性之未發(fā)是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的情才是善的,反之,發(fā)而不合中節(jié)的情就是惡的。由此可知,《中庸》認為:情有善有惡,情的善惡與否要看情是否合于中節(jié),也就是當喜則喜、當怒則怒,這樣的情才是正確的和恰當?shù)摹?/p>
問題是:既然性是純善的,為什么情卻有善有惡?情生于性之所發(fā),由性之所發(fā)而為喜怒哀樂之后,才有了情。情由于接物應物而產(chǎn)生,人情在接物的時候,難免產(chǎn)生私欲、物欲,這時,產(chǎn)生的情就會有偏私,這樣的情就是偏而暗的。反之,如果時時刻刻都能夠“率性”而行,這樣的“情”才符合“中道”。
《中庸》作者認為:性是純善的、情有善有惡,欲是惡的。情生于性,性中含情,所以情可以為善。欲是惡的,欲不來源于性。《中庸》講的“性”不是告子“生之謂性”的“性”,也不是荀子“不事而自然謂之性”的“性”,而是超越于一切生理、心理欲望之上的純善無惡的“天性”。孟子的“四心”就是沿著《中庸》一路而來,側重人本有的良知,并由此發(fā)展出了性善論的思想。
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情之所以有成為惡的可能是因為人有欲?!吨杏埂酚终J為欲不屬于性,那么,欲從何而來?欲為什么能夠導致情的惡?人既然在接物的時候就會產(chǎn)生情,而情的善惡又同時受到性和欲的影響,那么,在探討情之善惡的時候,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欲?同時,欲又是如何影響情的?《中庸》對這一問題沒有明確的回答。朱熹對此的解釋是“氣稟”。朱熹注“修道之謂教”曰:“性道雖同,而氣稟或異,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圣人因人之所當行者而品節(jié)之,以為法于天下,則謂之教,若禮、樂、刑、政之屬是也?!盵3]因為氣稟的不同,才會有過或者不及等不合中庸之道的情的產(chǎn)生。這是朱熹的解釋,但《中庸》中無一處言氣。所以,情為何會不當始終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首章第一句話作為《中庸》的總綱:性、道、教三者的共同之處是“本于天而備于我”,朱熹所謂“蓋人之所以為人,道之所以為道,圣人之所以為教,原其所自,無一不本于天而備于我”[3],這也應和了前面的論斷:《中庸》的主要問題是“性”與“天道”的問題。說到底,“盡性”是根本。
情既然有善有惡,那么,如何讓情合于中和之道?這就需要“誠”?!罢\”是《中庸》的一個核心概念。縱觀《中庸》全篇, “誠”的概念有以下幾個內(nèi)涵:第一,“誠”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罢\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3]31,朱熹注曰:“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誠之者,未能真實無妄,而欲其真實無妄之謂,人事之當然也”[3]31。這個所謂的真實無妄者,有兩個內(nèi)涵:一是宇宙之本性;二是宇宙賦予萬物之性。就天而言,是指創(chuàng)生萬物的太極之理。就人而言,是指未經(jīng)后天習染的本然之性。所以,“誠”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第二,“誠”是本體與工夫的合一?!罢\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3]31,誠者是圣人之道,只有圣人才有完滿的人格,能安然從容,自然合于天道。誠之者是常人之道,需要經(jīng)過一番“擇善固執(zhí)”的功夫才能達到“誠”的境界。什么是“擇善固執(zhí)”?朱熹曰:“擇善,學知以下之事。固執(zhí),厲行以下之事也”[3]31?!皳裆啤笔恰爸钡氖拢肮虉?zhí)”是“行”的事??梢姡皳裆乒虉?zhí)”是“明誠”的功夫。再進一步而言,如何“擇善固執(zhí)”?《中庸》接著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3]31,這五個是“擇善固執(zhí)”的具體方法。前四者主要是從“擇善”方面而言,后一者主要從“固執(zhí)”方面言。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3]32,這句話更清楚地表明了“誠”是本體與功夫的合一。朱熹曰:“自,由也。德無不實而明無不照者,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后能實其善者,賢人之學。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誠則無不明矣,明則可以至于誠矣”[3]32?!白哉\明”是“性”,即先天的賦予。“自明誠”是“教”,即后天的學習與教化。“性”是本體,“教”是功夫。所謂“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是說二者相須為用,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所以“誠”即功夫即本體,體用不二。
第三、“誠”與“盡性”。“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3]32。朱熹曰:“天下至誠,謂圣人之德之實,天下莫能加也。盡其性者德無不實,故無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細精粗,無毫發(fā)之不盡也。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賦形氣不同而有異耳。能盡之者,謂知之無不明而處之無不當也。贊,猶助也。與天地參,謂與天地并立為三也。此自誠而明者之事也”[3]32。這里的“至誠”是指圣人之全德,只有圣人才能“自誠而明”。至誠者也就是能盡性者?!罢\”為萬物之本,但“誠”始終存在于人性當中。所以,盡性先從自己出發(fā),再由近及遠,推而致之。由盡己之性到盡人之性,再到盡物之性,最后達到“贊天地之化育”的至高境界。
第四,“誠”與“致曲”。如果說前面是從圣人的方面來論述如何“盡性”,講的是“自誠明,謂之性”。那么接下來的“致曲”是從常人角度來論述如何“盡性”?!捌浯沃虑?,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3]33。為什么要“致曲”?朱熹曰:“其次,通大賢以下凡誠有未至者而言也。致,推致也。曲,一偏也”[3]33。唐君毅的解釋是:“另一形態(tài)為人之未達至誠,而其性之表現(xiàn),乃只能通過間雜之不善者,而更超化之,以去雜成純,以由思而中、勉而得。此即吾人于原性篇,所謂由擇乎正反兩端,以反反而正正之功夫。人在此功夫之中,乃以心知之光明開其先,而歷曲折細密之修養(yǎng)歷程,以至于誠。即所謂‘自明誠,謂之教’?!虑浴姓\’也”[4]64??梢?,“致曲”是修養(yǎng)功夫,也就是所謂的“自明誠,謂之教”。
從“情”的方面來說,在現(xiàn)實當中,人們的情或多或少都有些過或不及。這種過或不及的偏,也可以稱之為“曲”。但過或者不及只是就程度上而言,不能一概而論是惡。為了讓情合于中道,就要通過后天性情的培育,不斷調(diào)整人們的情感,“從大過與大不及到小過與小不及,最后達到無過與不及的中道,這就是和。所以這種調(diào)整的功夫,從目的上來說是‘致中和’,就實際方法來說,即是‘致曲’?!盵6]87
第五,《中庸》對“至誠”大加贊嘆,曰“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3]34?!吨杏埂酚衷弧拔ㄌ煜轮琳\,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茍不固聰明圣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3]38-39?可見,在《中庸》看來,“誠”的地位如此重要,它相當于《論語》中的“仁”,《孟子》當中的“四心”,《易傳》中的“太極”?!罢\”是類似于一種宗教的境界,“博厚高明悠遠”,存于天地之間,生養(yǎng)萬物,悠遠而恒久。
總之,為了讓人們的情合于中和之道,為了使人們的人格達到理想境界,作為常人必須有“明誠”的功夫。就方法而言,要“擇善固執(zhí)”和“致曲”。 從“情”的方面來說,在現(xiàn)實當中,我們的情或多或少都有些過或不及。但過或者不及只是就程度上而言,不能一概而論是惡。通過后天性情的培育,不斷調(diào)整我們的情感,使其符合于中和之道。
綜上所述,《中庸》一篇雖未提及“情”字,但它對“盡性”“誠”的論述對理解先秦儒家的情感哲學大有益處。“天命之謂性”,人性具有內(nèi)在而超越的品格,所以,性是純善無惡的“天性”。而情卻有善有惡,情的善惡與否要看情是否“發(fā)而皆中節(jié)”,當喜則喜、當怒則怒,這樣的“情”才是正確的和恰當?shù)?。人情接物之時,都能“率性”而行,這樣的“情”才符合中和之道。
參考文獻:
[1]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M].臺中:中央書局,1963.
[2](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上)[M].北京:中華書局,1990.
[3](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M].香港:新亞研究所,1968.
[5]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M].臺中:中央書局,1959.
[6]吳儀.中庸誠的哲學[M].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