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8.33.163
[摘要] 目的 探討穴位敷貼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效果。方法 方便選取該院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間收治得124例中風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給予對照組患者單純針灸方法治療,給予治療組患者穴位敷貼配合針灸方法治療。治療后,對治療效果的比較評定。 結果 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治療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6.77%。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85.48%,治療組要優(yōu)于對照組。其他各項指標比較,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232,P<0.05)。結論 使用穴位敷貼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療法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實踐中進行推廣。
[關鍵詞] 穴位敷貼;針灸;中風偏癱;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 R246.6?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11(c)-0163-03
中風是中醫(yī)學對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統(tǒng)稱。偏癱又叫半身不遂,是中風的一個常見癥狀。中風在臨床治療中,可分為內風還有外風。外風多因感受風邪所致,內風又被稱為腦卒中,多因氣血逆亂、腦脈痹阻等導致。該病具有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fā)率高以及并發(fā)癥多的特點,該病的臨床主要表現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而且起病急,病情發(fā)展快。偏癱嚴重者常臥床不起喪失生活能力。這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家庭經濟負擔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在臨床實踐中,針灸療法是治療中風偏癱的重要方法[1]。在新的醫(yī)學發(fā)展進程中,穴位敷貼配合針灸治療所達到的臨床效果也不斷引起社會的重視,該文通過方便選取該院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間收治得124例中風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穴位敷貼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在收治得124例中風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原則,將參與實驗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62例患者。治療組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7例,年齡范圍從40~85歲不等,平均年齡(65.34±3.76)歲;根據中醫(yī)辨證診斷,治療組患者肝陽暴亢型8例(6.45%),風痰阻絡型16例(12.90%)、痰熱腑實型11例(8.87%)、氣虛血瘀型23例(18.55%)、陰虛風動型4例(3.24%)。對照組有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范圍從40~86歲不等,平均年齡(66.34±3.36)歲;對照組患者肝陽暴亢型6例(4.84%),風痰阻絡型14例(11.29%)、痰熱腑實型11例(8.87%)、氣虛血瘀型25例(20.16%)、陰虛風動型6例(4.84%)。所有患者均符合西醫(yī)類《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和中醫(yī)類《中風病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的標準,經過患者的同意,并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單純針灸方法治療:首先是神經科常規(guī)藥物治療,根據中國衛(wèi)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會聯(lián)合制定的《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方案,針對患者的血壓不穩(wěn)、血脂非正常、身體功能循環(huán)、并發(fā)癥預防等方面開展用藥。然后選用0.35 mm針灸針(華佗牌)作為針灸工具,根據針刺部位的不同適當處理針刺的深度。選取四神聰、四關穴 (合谷、 太沖)、足三里、曲池、啞門、風府、顳三針 (病灶對側)、三陰交等主穴位。在這個基礎上,根據患者的不同類型,加之配合不同的穴位進行針灸治療,例如肝陽暴亢的患者需要輔以太溪穴針灸治療。在針灸針刺結束后,接通G6805-l 型治療儀,使用頻率為5次/s的弛緩性癱瘓用疏波,而痙攣性癱瘓頭針用密波的使用頻率為100次/s[2]。體針不通電,令以患者所能承受的耐度作為電針強度的標準,總共通電時間為30 min,風府透啞門不加電[3]。以上治療進行1次/d,3~21 d為1個療程,在患者治療1個療程后進行療效的測定[4]。
給予治療組患者穴位敷貼配合針灸方法治療: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治療方法的基礎上加用穴位敷貼治療[5]。進行穴位敷貼的第一步就是取穴。將肝俞、膽俞和膈俞劃分為第一組,將心俞、脾俞和腎俞劃分為第二組。敷貼藥物的主要構成中藥有三棱、大黃、冰片和莪術。具體方式是:將上述中藥研磨成粉末形狀,按照3∶1∶3∶3的比例進行均勻攪拌,加水進行調和,直至膏狀。將膏狀藥物制作成厚度為0.3 cm、長度為1.5 cm、寬度為1.5 cm的“小藥餅”,治療單數日將“小藥餅”敷貼在肝俞、膽俞和膈俞第一組穴位上,雙數日將“小藥餅”敷貼在心俞、脾俞和腎俞第二組穴位上,用醫(yī)用膠布固定,持續(xù)敷貼7 h左右。以上治療進行1次/d,21 d為1個療程,在患者治療1個療程后進行療效的測定[6]。
1.3? 評價指標
實驗治療效果的評價指標依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率[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分為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無效和惡化5個層面。其依據標準為《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救鸀樯窠浌δ苋睋p評分減少率>90%的情況,顯效為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率在46%~90%之間的情況,有效為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率在18%~45%之間的情況,無效為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率在-17%~17%之間的情況,惡化為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率低于-18%的情況。
1.4? 統(tǒng)計方法
該實驗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平均值±標準值)表示,組間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在臨床治療有效率方面的比較
在進行治療1個療程后,對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定,治療組患者的治療臨床有效率為96.77%,對照組患者治療臨床有效率為85.48%,兩組治療均有效,但治療組療效好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情況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無顯著差異;治療后,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顯著下降,與治療前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對比,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方面的比較
治療前經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組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評分為(47.45±21.23)分,對照組患者為(46.12±23.32)分,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經獨立樣本t檢驗,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有改善,治療組為(83.23±20.11)分,對照組為(71.34±26.34)分,與治療前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232,P<0.05)。治療后兩組對比,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0.54,P<0.05)。
2.4?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情況的比較
觀察124例患者的治療過程發(fā)現,沒有患者出現過敏、暈針等不良反應狀況,兩組患者的肝腎功能、血常規(guī)等方面也不存在異常。
3? 討論
該課題對中風偏癱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情況、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不良反應狀況進行了比較研究,發(fā)現在治療前后,治療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20.09±3.98)分、(12.48±3.89)分,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19.48±4.43)分、(14.38±4.43)分;治療組日常生活功能評分分別為(47.45±21.23)分和(83.23±20.11)分,對照組分別為(46.12±23.32)分、(71.34±26.34)分,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日常生活活動功能評分等方面均比治療前有所好轉,而且治療組好轉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此外,兩組患者均無不良反應狀況發(fā)生。
此外,該文的研究借鑒對比了醫(yī)學領域其他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對穴位敷貼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研究結論進行了比較。例如肖彬[7]等人在穴位敷貼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實驗中,其中治療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而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6.67%,治療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其他學者在對穴位敷貼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系統(tǒng)性研究中,也證明了穴位敷貼配合針灸治療的有效性。而在該文的研究中,對124例患者的基線資料經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研究結果顯示,在進行治療1個療程后,對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定,治療組患者的治療臨床有效率為96.77%,對照組患者治療臨床有效率為85.48%,兩組治療均有效,但治療組療效好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述研究學者的研究結果與該文研究結果相近,這說明本該文的研究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醫(yī)學研究的普遍價值[8],該文的研究證明了穴位敷貼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有效。但是,該文的樣本容量相對較小,推而廣之還需進一步進行臨床實驗;而且對于實驗對象的基礎疾病并未做嚴格的篩選,不能嚴格保證實驗結果絲毫不受其他混雜因素的影響;再者因為研究時間有限,所以后期的跟蹤隨訪工作不徹底[9]。
綜上所述,中風偏癱屬于中醫(yī)“中風——中經絡”范疇,其主要發(fā)生的病位在腦部。穴位敷貼法將針灸與藥物療法有機的進行了結合,通過針灸刺激經絡,發(fā)揮藥物的藥理作用,能夠很好的調節(jié)機體功能,達到治療中風偏癱的目的。使用穴位敷貼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療法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安全度很高,值得在臨床實踐中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曾英展.電針配合穴位敷貼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4.
[2]? 黃德芬.穴位敷貼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臨床觀察[J].家庭心理醫(yī)生,2015(4):458.
[3]? 續(xù)雅芳,申曉燕.針灸結合中藥治療中風后偏癱療效觀察[J]. 陜西中醫(yī),2014(7):911-912.
[4]? 陳衍.針灸合中藥穴位敷貼治療中風偏癱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6(4):989-991.
[5]? 張賢明.針灸結合康復技術治療中風后偏癱的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5,19(e1):135-136.
[6]? 楊麗仙.觀察針灸配合康復治療中風偏癱的療效[J].健康之路,2018(2):345-348.
[7]? 肖彬,阮文佳,李艷慧.穴位敷貼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臨床觀察[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31(3):385-388.
[8]? 楊士成.針灸治療中風偏癱中陰經穴作用淺析[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7,13(12):80-81.
[9]? 封桂宇.通絡扶正湯配合針灸治療缺血性中風后偏癱的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4,33(31):34-35.
(收稿日期:2018-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