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產經》闞麗麗
“洗稿”究竟利從何出?為何讓人趨之若鶩?
自媒體的興起,衍生出“洗稿”產業(yè)鏈。針對“洗稿”這一現象,裹挾著侵犯原創(chuàng)、低劣、智力偷懶、歪曲篡改等各種口誅筆伐。
所謂“洗稿”就是對別人的原創(chuàng)內容進行篡改、刪減,使其面目全非,但其實最有價值的部分還是抄襲的。通過“洗稿”,可以短時間炮制出所謂的“爆款文章”,并從中獲利。
在自媒體興盛的時間段里,刷流量、點擊量、確保用戶黏度、刷粉絲數等,都是一些公眾號、自媒體人“絞盡腦汁”追求的,這些“因素”或將直接掛扣在公眾的影響力上。
曾遭遇多次“洗稿”的一位自媒體人說,“洗稿”成本低、產量大,還能帶來更多廣告和流量,導致越來越多自媒體選擇“洗稿”而非原創(chuàng),造成大量侵權,更蠶食原創(chuàng)精神。
“洗稿”通過依傍時下熱點新聞,經過后期翻炒“爆文”,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吸引讀者,終端引流,打造影響力,特別是一些自媒體公眾號。例如微信公眾號,據筆者了解,相較于以企業(yè)名義注冊的微信公眾號,個人注冊的微信公眾號推廣的內容撰寫相對比較活躍,涉及的領域較為廣泛,而且更多的是個人對時下熱點新聞的各式點評,也有一些所思所悟,比如喜歡茶文化的就會推送一些“茶水茶葉茶中盞”之類的茶道小篆;喜歡旅游的朋友就會圖文并茂地分享旅途見聞;碼農們放下枯燥的編程工作,也會文藝一把,撰寫關于“iphone X用后感悟、經濟適用價值、值不值得買”之類的性能分析;財經領域的則會抽空寫一些理財、投資的建議等等。
寫出來的東西有人看,轉發(fā)朋友被認可、被轉發(fā)是對“寫手”們的莫大鼓舞和肯定。像微博大佬、知乎大V、網絡大咖的一些言論,動輒就是10萬+的轉載量,還有幾千條的評論,讓小小寫手望塵莫及。
通過“洗稿”似乎能找到一條能快速漲粉的捷徑,而且省時省力。據了解,親自寫一篇原創(chuàng),至少得耗費幾個小時,對于上班族而言,空閑的時間不多,一周出一到兩篇已是極限,量產是不可能的。相比之下,一篇原創(chuàng)爆文被“洗”只需要千字10元,而且基本能通過平臺的原創(chuàng)審核。買文的自媒體靠這些稿件能吸引不少粉絲,畢竟爆款原文底子都好。
不僅如此,除了一些剛起步的自媒體會“洗稿”,較為知名且擁有大量粉絲的大號也會“洗稿”。為何?
保持曝光度,維護粉絲量是一方面,流量帶動的經濟效益不容小覷。據了解,不少自媒體依靠“洗稿”做成大號,再借助流量數據賣廣告,一些營銷號尤其突出。有的營銷號憑借“洗稿”帶來的流量,一期廣告能賣到數萬元甚至十萬元以上。
利益驅動下,“洗稿”已經發(fā)展成一連串的上下游產業(yè)鏈條。有專門從事“洗稿”的,比如賦閑在家的“寶媽”、在校大學生等,他們通過貼吧、QQ群、朋友圈、熟人推薦等渠道招攬生意。
那么,具體如何“洗稿”?據介紹,一般先找到同類主題爆款文章,然后使用一些技巧改頭換面。比如簡單替換同義詞,顛倒語序、段落,如將文章標題“最好的學區(qū)房,是你家里的書房”“洗”成“最好的學區(qū)房是自家的書房”,“事情的起因,另一個項目的leader……”變成“工作的緣由,另一個項目組的leader……”這樣換個說法、換湯不換藥的“洗”一下也就個把小時的功夫,把萬字的原創(chuàng)“洗”一下,成本不到百元。
不僅如此,“洗稿”工具也應運而生,并公開售賣。打開手機淘寶,搜索輸入“洗稿”,自動出現“洗稿工具”“自動洗稿”“公眾號洗稿”等字眼。點擊進入,“文章代寫,百字5元”“8億朋友圈傳播,每日十萬的曝光量,保證不會讓你失望”“根據關鍵詞采集爆文,一鍵偽原創(chuàng),附送教學課程、原創(chuàng)度檢測”的商家標語映入眼簾。
在內容為王的時代,對于原創(chuàng)里涉及的創(chuàng)意的點子、時下的熱點、有趣的措辭要求是越來越高了,但是一味地看重流量,東扒西扒,毫無原創(chuàng),剽竊他人創(chuàng)意的偽原創(chuàng),違背了自媒體找獨家新聞,真知灼見,針砭時弊的初衷,山寨必定不會長久。
例如,杭州麻瓜網絡旗下的自媒體產品“差評”,曾被多位媒體人稱多次“洗稿”,修改原創(chuàng)內容后在公號上發(fā)表,并斥責騰訊投資“差評”有違投資理念。是以終究胳膊擰不過大腿,“差評”偃旗息鼓下來。
支持原創(chuàng),斬斷“洗稿”產業(yè)鏈,重構秩序與規(guī)則,讓原創(chuàng)的價值更加凸顯,驅動自媒體專注優(yōu)質內容創(chuàng)作,需多方合力成為行業(yè)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