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張智穎 李艷華
【摘 要】目的:本課題首先合成具有良好的生物學性能的脂質體,通過標記放射性同位素mLu以及包裹光學染料制備多功能分子探針,研究其體內(nèi)的生物學特性與腫瘤靶向性,探討其用于開發(fā)多模態(tài)顯像納米分子探針以及診治一體納米探針的潛力。方法:將螯合劑DOTA與脂質體的合成原料進行偶聯(lián),制備脂質體,裹載熒光材料并進行放射性同位素177Lu標記。通過尾靜脈注射177Lu標記的脂質體,在肺癌荷瘤鼠腫瘤模型進行體內(nèi)生物分布和藥代動力學評價,并通過核醫(yī)學SPECT成像研究。包載熒光材料的脂質體在荷瘤鼠模型進行光學成像,與核醫(yī)學顯像結果進行比較。本研究為今后脂質體應用于多模態(tài)分子顯像,靶向放射性治療以及放化療聯(lián)合治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脂質體;177Lu;RGD二聚體;標記;生物分布
【中圖分類號】R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01
引言
脂質體作為一種納米尺寸的藥物載體材料,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此外,脂質體不僅內(nèi)部能包載藥物小分子或信號分子,同時其外部修飾也簡單容易,非常有利于開發(fā)多功能的納米分子探針以及診治一體的納米分子探針。
近年來,放射性核素標記的RGD多肽化合物已廣泛用于腫瘤的顯像和治療研究[1],這些放射性核素包括18F、64Cu、125I、111In,90Y、177Lu、99Tc等。其中,177Lu由于其良好的物理性質,作為治療用核素倍受人們青睞:它具有較長的半衰期(6.67d),可以對腫瘤組織進行較長時間的照射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發(fā)射7射線(113~208keV)和能量適中的8一粒子(0.49MeV),在治療的同時可以通過顯像評價治療效果;由于其在組織中平均射程較短(≤2.2mm),因此將其用于治療時,可以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正是基于這些特點,177Lu已用于各種放射性藥物的研究。
為了改善放射性藥物的體內(nèi)藥代動力學性質,提高腫瘤對藥物的攝取,本工作將螯合劑DOTA與脂質體的合成原料進行偶聯(lián),制備脂質體,裹載熒光材料并進行放射性同位素177Lu標記,制備177Lu-DOTA-Bz-RGD dimer,對標記化合物的化學性質及體內(nèi)生物學性質進行評價。
l 實驗材料
1.1 試劑及儀器 177LuCl3溶液(7.4TBq/L):美國PerkinElmer公司;DOTA-Bz-RGD dimer;醋酸鈉、醋酸胺、醋酸、乙腈:色譜純,美國J.T.Baker公司;其它化學試劑:分析純,北京試劑公司;whatmanNo.1濾紙:英國Whatman公司;CRDl5R放射性活度計:美國Capintec公司;1470-002全自動7計數(shù)儀:美國Perkinmer公司;AR一2000放射性薄層掃描儀:美國Bioscan公司;HPlloo高效液相色譜儀(配Berthold公司的Lp509放射性檢測器):美國安捷倫公司。Agilent Zorbax SpCl8反相色譜柱所用緩沖液、槍頭、反應管等均經(jīng)去離子處理,所有實驗用水為去離子水(18.2M0),HPLC所用的溶劑在使用前均經(jīng)o.22肛m濾膜過濾。
1.2 實驗動物 ICR小白鼠:雌性,約25g,二級,購自北京大學醫(yī)學部實驗動物部。
2 實驗方法
177Lu.DoTA-Bz-RGD dimer pH對標記率的影響在Eppendorf (EP)管中分別加入20μL DOTA-Bz-RGD dimer(500mg/L,溶于去離子水),然后加入125μL 0.2mo1/L、pH分別為3.0、4.0、5.0、6.0和7.0的醋酸緩沖溶液(均使用Chlex-100樹脂去離子處理),再加入5μL 177LuCl。(37MBq),混勻,100℃下反應20min,取樣分析標記率。
2.1.2 反應溫度、反應時間對標記率的影響
在EP管中分別加入20μL DOTA-Bz-RGD dimer(500mg/L,溶于去離子水),加入125μL 0.2mol/L pH分別為4.0和6.0的醋酸緩沖溶液(均使用Chlex-100樹脂去離子處理),再加入5μL 177LuCl(37MBq),混勻,分別于室溫、50和100℃下反應1、5、10、15、30、60min,取樣分析標記率。
2.1.2 標記物的藥代動力學將10只ICR小
白鼠隨機分成兩組,每組5只。一組經(jīng)尾靜脈注射100μL 185kBq177Lu-DOTA-Bz-RGD dimer。于注射后1、5、15、30、60、120min取尾靜脈血,稱質量并測量放射性計數(shù),經(jīng)衰變校正后計算每克組織的百分注射劑量率(%ID/g),繪制血液清除曲線。
2.1.3 標記物在正常小鼠體內(nèi)的生物分布
將16只lCR小白鼠隨機分成兩組,每組8只。每組分別經(jīng)尾靜脈注射100μL 185kBq 177Lu-DOTA-Bz-RGD dimer 注射后4h和24h按組(每組4只)將實驗小鼠處死,取血及主要臟器,稱重并測量放射性計數(shù),經(jīng)衰變校正后計算每克組織的百分注射劑量率(%ID/g)。
3 結果與討論
3.11 77Lu-DoTA-Bz-RGD dimer的制備
3.1.1 反應液pH的選擇
制備177Lu-DOTA-Bz-RGD dimer的最佳pH為4.0。其最大標記率均>95%。
3.1.2 反應溫度、反應時間對標記率的影響
室溫下反應60min,177Lu-DOTA-Bz-RGD dimer。提高反應溫度,在50℃下反應60min,177Lu-DOTA-Bz-RGD dimer的標記率可以達到約90%,而在100℃下反應10min,標記化合物的標記率均可達到95%以上,并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標記率趨于穩(wěn)定。因此,選擇在100℃下反應15~20min。
3.1.3 標記物在正常小鼠體內(nèi)的生物分布
177Lu-DOTA-Bz-RGD dimer在正常小鼠體內(nèi)的生物分布列于表1。從表1可以看出,除了在注射后4h肝和胃中的放射性攝取有顯著差異外,其它組織對這種標記物的攝取均無顯著性差異。標記物在腎和肝中的攝取相對較高,說明它們經(jīng)腎臟排泄的同時,也有一部分經(jīng)肝膽系統(tǒng)排泄。
SPECT/CT成像實驗結果表明,該探針在體內(nèi)主要富集在肝脾部位,符合納米材料的基本特征,依靠脂質體的被動靶向效果在腫瘤部位也有明顯攝取,注射后24h脂質體探針在腫瘤部位攝取達到最高值,至注射后72h,腫瘤部位仍能清晰顯像,這與生物分布結果相一致。
4 小結
177Lu-DOTA-Bz-RGD dimer分別在pH 4.0的反應體系中,100℃下反應15~20min,標記率均可達到95%以上標記化合物均具有良好的體外穩(wěn)定性。結論:脂質體是一種具有被動靶向功能的納米材料,脂質體經(jīng)放射性核素177Lu標記可用于其在生物體內(nèi)的藥代動力學和生物分布定量評價,以及核醫(yī)學SPECT顯像。而且,脂質體還能包裹熒光染料用于光學顯像,從而建立一種雙模態(tài)甚至多模態(tài)顯像的納米分子探針。此外,177Lu還是治療核素,其標記的脂質體還能應用于腫瘤的靶向放射治療。本研究為今后脂質體應用于多模態(tài)分子顯像,靶向放射性治療以及放化療聯(lián)合治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LIU S.Integrina&Targeted; Radiotracers for Tumor Imaging:a Review[J].Mol Pharm,2006,3(5):472-487.
SMITH CJ,GALIB H,SIECKMAN GL,et a1.Radiochemical lnvestigations of 177 Lu-DOTA-8-Aoc-BBN[7-14]NH2:an in Vitro/in Vivo Assessment of the Targeting Ability of This New RadiopharmaceuticaI for P(3 Human Prostate Cancer Cells[J].Nucl Med Biol,2003,30:1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