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存良,張鑫鵬,胥雄飛,張 雷,曾 宏,何延政,劉 勇(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血管外科,四川瀘州646000)
終末期腎衰竭患者常需血液透析替代治療,自體動靜脈內瘺(AVF)是作為長期行血液透析的首選血管通路[1]。血管通路被認為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線,所以血管通路的維護對提高透析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壽命意義重大。因低血壓、穿刺不當、血流動力學改變、壓迫不當、血管硬化、血管內膜增生、血栓形成等因素,導致內瘺口及其周圍血管狹窄、閉塞是內瘺失功的主要原因[2]。隨著近年來血管腔內介入治療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經(jīng)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對自體AVF狹窄閉塞的治療提供了一條新思路。本院應用該技術對自體AVF失功的治療取得良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資料
1.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科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自體AVF失功行PTA治療的病例資料。經(jīng)篩選后,共入組并有效隨訪27例,其中男10例,女17例;年齡42~68歲,平均(56.3±6.9)歲。左上肢21例,右上肢6例。頭靜脈-橈動脈AVF 25例,貴要靜脈-尺動脈AVF 1例,肘正中靜脈-肱動脈AVF 1例。內瘺使用時間 0.5~7.0 年。失功時間 0.5~46.0 d,平均(6.2±4.6)d。
1.1.2 AVF失功標準 自體AVF術后,通路成熟,經(jīng)此通路正常透析1次以上(透析時血流量大于200mL/min),出現(xiàn)透析流量小于200 mL/min,連續(xù)3次,震顫、雜音減弱或消失,捫及血管呈條索狀,血管超聲發(fā)現(xiàn)通路狹窄或閉塞(血管狹窄程度大于或等于50%,或吻合口直徑小于2.0 mm、內瘺靜脈直徑小于2.5 mm)[3]。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術前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或CT血管造影(CTA)進行術前評估和制訂手術方案。患者平臥于DSA手術臺,術肢外展,常規(guī)消毒鋪巾,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應用Seldinger技術穿刺內瘺靜脈端或動脈端,置入5F或6F血管鞘、“泥鰍”導絲、單彎導管。造影進一步明確病變部位及性質,導絲配合單彎導管通過狹窄閉塞部位,經(jīng)靜脈全身肝素化(0.5 mg/kg),選擇球囊對病變血管進行球囊擴張,對于吻合口附近及靜脈穿刺段的病變部位血管,一般選用直徑為3~6 mm球囊,中心靜脈段血管,一般選用直徑為6~10 mm球囊(球囊直徑的選擇具體根據(jù)術中造影顯示血管直徑而定),壓力 1 419~3 242 kPa,每次持續(xù) 1~2 min,重復 2~3次,直至球囊切跡消失,擴張后造影證實狹窄小于30%。若球擴后彈性回縮明顯,造影顯示狹窄大于30%,可選擇直徑增加1 mm的球囊,且盡量選用高壓球囊,再次進行球囊擴張,直至造影顯示擴張滿意。對于中心靜脈段狹窄,進行球囊擴張后,血管彈性回縮明顯,可選擇置入支架,置入支架后再次造影,常需再行球囊擴張。術后拔除鞘管,“荷包”縫合穿刺點,在能捫及震顫情況下,輕壓穿刺點5~10 min,術后即可經(jīng)此瘺行血液透析。術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或利伐沙班抗凝,維護血管通暢。
1.2.2 PTA治療自體AVF狹窄開通標準 術后造影證實殘余狹窄率小于30%,術后能經(jīng)此內瘺進行有效透析 2~3 次/周,能維持 1 個月以上[4]。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7例患者中,經(jīng)內瘺靜脈端或動脈端顯示,共35處狹窄閉塞,吻合口及附近20處(57.1%),靜脈穿刺段12處(34.3%),中心靜脈段3處(8.6%)。單純球囊擴張24例(88.9%);球囊擴張后置入支架 3例(11.1%)。手術即時開通率為100.0%。
2.1 并發(fā)癥及處理 1例患者術中開通內瘺血管后出現(xiàn)心力衰竭,積極糾正心力衰竭;1例患者術后穿刺點滲血,在能聞及血管雜音條件下壓迫穿刺點。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4%(2/27)。2例患者術后第2天均能經(jīng)該血管通路進行有效透析,透析流量大于200 mL/min。所有患者均無血管破裂、肺栓塞等嚴重并發(fā)癥。
2.2 隨訪 術后1、3、6、12個月進行門診隨訪,采用查體及超聲檢查對AVF進行評估,震顫、雜音減弱或消失,和(或)經(jīng)超聲證實狹窄超過50%即為再狹窄,需對其進行干預。術后1個月隨訪未發(fā)生再狹窄病例,通暢率為100.0%;術后3個月隨訪,1例發(fā)生再狹窄,通暢率為96.3%(26/27);術后6個月隨訪,5例發(fā)生再狹窄,通暢率為81.5%(22/27);術后12個月隨訪,9例發(fā)生再狹窄,通暢率為66.7%(18/27)。所有再狹窄病例,均再次行PTA,術后血管通路恢復通暢。
自體AVF失功是指血管通路因血栓形成、管腔狹窄及閉塞,引起血透通路血流量顯著減低,低血容量而不能給患者提供足夠的血流量進行充分的血液透析[5]。因低血壓、反復穿刺、血流動力學改變、壓迫不當、血管硬化、血管內膜增生、血栓形成等因素,導致內瘺口及其周圍血管狹窄、閉塞,是內瘺失功的主要原因[6]。以往一旦發(fā)生內瘺失功,常采取外科手術另建通路,這使得透析患者等待內瘺成熟時間長,臨時置管率及相應并發(fā)癥增加,血管資源消耗大。隨著腔內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為透析患者內瘺狹窄閉塞的治療提供了一條新思路。該技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可重復進行,療效確切,術后即時可用,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透析患者的血管資源。
本研究共收集27例患者,手術即時開通27例,開通率為100.0%,治療后 3、6、12個月通暢率分別為96.3%、81.5%、66.7%,稍高于文獻報道的PTA術后6個月內瘺通暢率(75.0%)和12個月內瘺通暢率(56.0%)[7]。腔內治療主要適用于以內膜增生為主的狹窄閉塞病變,而以血栓形成為主的病變,建議切開取栓或置管溶栓,對于2種混合性病變,也可采用先切開取栓,再進行腔內球囊擴張。大多數(shù)終末期腎病尿毒癥患者,鈣磷代謝紊亂,血管鈣化嚴重[8],加之內膜增生,普通球囊不能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TREROTOLA等[9]研究統(tǒng)計,要達到充分擴張,超過半數(shù)病變需要壓力大于1519kPa,部分需要壓力大于2 026 kPa。高壓球囊的治療效果及遠期通暢率高于普通球囊。普通球囊擴張后,部分病例存在狹窄部位出現(xiàn)彈性回縮,這使得容易導致繼發(fā)性血栓形成、再狹窄。采用高壓球囊擴張后,大部分的頑固性狹窄,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若仍有殘余狹窄,必要時采用切割球囊[10]。對于有癥狀的中央靜脈狹窄,首選PTA治療[11],但單純的球囊擴張后有明顯的彈性回縮,常需置入支架[12]。有研究表明,針對單純球囊擴張后的彈性回縮,采用狹窄部位支架置入的短期預后效果優(yōu)于單純球囊擴張,中遠期通暢率有待進一步觀察研究[13]。但中心靜脈以外的其他部位自體AVF狹窄病變段,不建議置入支架。也有相關研究表明,藥物涂層球囊對治療內瘺狹窄的療效有所增加[14-15]。目前本中心應用較少,有待進一步應用推廣。對于腔內治療后再狹窄的處理,仍然可以采用PTA治療[16],但對于腔內治療后,短時間內反復發(fā)生再狹窄,需充分評估內瘺動脈、中心靜脈段在內的整個血管通路后再制訂治療方案,必要時需另建透析通路。
綜上所述,基于腔內治療自體AVF失功能夠避免反復造瘺、臨時置管,有著節(jié)省透析患者血管資源、術后即時可用、短中期通暢率較高、并發(fā)癥較少、創(chuàng)傷小等優(yōu)點,已成為透析患者維護血管通路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但仍需進一步研究,提高其遠期通暢率,延長內瘺使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