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德,劉寶厚
蘭州大學第二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30
國家級名中醫(yī)劉寶厚教授在“中西醫(yī)雙重診斷,中西藥有機結合”的臨床診療思維模式下[1],對慢性腎衰竭(以下簡稱慢腎衰)的診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提出慢腎衰中醫(yī)證候以脾腎陽虛最為多見,兼有水毒濕濁血瘀。劉寶厚教授結合多年臨床實踐和療效驗證,總結凝練出溫腎健脾泄?jié)釡?,治療脾腎陽虛,水毒濕濁血瘀之慢腎衰,療效顯著。筆者有幸臨床跟師學習,現(xiàn)將心得體會總結如下,以期其經驗得以推廣而惠及廣大病患。
1.1 慢腎衰的病因病機規(guī)律 大量研究表明[2-5],慢腎衰常由各種急、慢性腎臟病發(fā)展而來,疾病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出現(xiàn)機體機能虧損,如氣血虧虛,臟腑虛損,邪毒積聚等。同時,患者反復感受外邪,加之臟腑功能虧損,氣化機能減弱,出現(xiàn)濕濁內阻、濕熱留戀、水濕停留、瘀血阻絡,最終形成“本虛標實”這種長期存在的病理狀態(tài)。本虛主要表現(xiàn)在脾、腎、肺、肝、心等臟腑不同程度的虛損,其中尤以脾腎虧虛為核心,貫穿于整個慢腎衰全過程。標實是以風、寒、濕、熱等外邪致病因素,及濕濁、水濕、血瘀等內生病理產物為主。因為病情反復發(fā)作、加重,導致機體血瘀、濕濁等內在病理狀態(tài)長期難以清除,腎功能損害進行性加重,所以,劉老師強調風邪、濕熱、血瘀是慢腎衰的最大危害因素。
1.2 慢腎衰的辨證規(guī)律 由于本病是逐步累及全身各臟腑的復雜病癥,病程遷延、反復加重,一方面導致脾、腎、心、肝、肺、胃、腸等臟腑虧損,機能衰退;另一方面,又伴隨著氣血津液代謝障礙,水毒、濕濁、瘀血等病理產物蓄積,進一步加重腎臟乃至全身臟腑經絡和氣血津液的病理損害。劉老師強調臨床辨證應注重“標本兼顧”明辨“標本主次”。根據(jù)劉老師病位病性辨證方法[2]分析,本病位在脾腎,病性為陽虛,兼水毒濕濁血瘀,并在大量臨床實踐觀察基礎上總結提出慢腎衰的5個基本證型[2]:脾腎陽虛、脈絡瘀阻證;脾腎氣陰兩虛證;濕熱中阻、濁邪犯胃證;脾腎陽虛、濕濁內阻證;脾腎陰虛、水瘀互結證等。其中,本虛之證型以脾腎陽虛最為多見,標實之水毒、濕濁、血瘀各種證型均存在。簡言之,劉老師認為:脾腎陽虛、水毒濕濁、脈絡瘀阻是慢腎衰最常見的臨床證候。
1.3 慢腎衰的治療原則 基于對慢腎衰的病因病機認識,劉老師在臨床辨證論治慢腎衰注重“標本兼顧,以本為主”“祛邪安正”。治標即為祛邪,其中利水除濕化濁和化瘀是治療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邪去才能正安,體現(xiàn)了劉老師治療慢腎衰的思想。治本就是扶正,以保護和溫復脾腎陽氣為主,增強機體陽氣的氣化功能,使水濕得化,氣血得生,生機得復。簡言之,就是以溫腎健脾,除濕泄?jié)?、活血化瘀為基本治療原則和方法。
1.4 辨舌象用附子 舌淡苔白是臨床辨別陽虛的傳統(tǒng)依據(jù),很多研究[6-9]闡明了慢腎衰的臨床和病理生化等指標與其舌象變化的關系,諸如腎性貧血、組織水腫、尿素氮和血肌酐升高、微循環(huán)障礙、血液流變學指標異常、胃腸道微生態(tài)環(huán)境改變等,均與慢腎衰的淡白舌、白厚苔之間有密切關系。應用附子或含附子的方劑治療慢腎衰在內的各類陽虛病證也是中醫(yī)臨床用藥經驗,但是附子應用經驗和技巧往往因人而異,不好規(guī)范把握。劉教授提出根據(jù)舌質淡白的程度和白苔的厚度來確定附子的基本用量。
2.1 藥物組成 附子(先煎)15~45g,山萸肉15 g,茯苓 30 g,炒白術 30 g,酒大黃 10~15 g,肉桂 15 g干姜 15 g,莪術 15 g,紅花 10 g,煅牡蠣 50 g,水蛭粉3 g(分3次沖服)。水煎2次兌勻,分3次溫服,1劑/d。加減法:下肢有凹陷性水腫者加車前子、澤瀉;氣血雙虛者加生黃芪、當歸;惡心、嘔吐者加代赭石、姜半夏、竹茹、生姜。
2.2 組方思路 附子為君藥,有補火助陽之功效,能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用于腎、脾、心陽虛之證最為適宜。大辛大熱之附子配苦寒瀉下之大黃,溫陽通絡,溫脾泄?jié)?;附子配肉桂、干姜,相須為用,既可溫腎壯陽,又兼暖脾土。附子配山萸肉,溫陽而不傷陰,益陰而不留邪。附子配茯苓、白術,溫腎健脾利水,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附子配水蛭、莪術、紅花,溫通經絡,逐瘀消癥,改善腎臟血流量。
2.3 附子的用量和用法 辨陽虛證除形寒肢冷之主癥外,劉老師的經驗是重點觀察舌象。輕度陽虛,表現(xiàn)為舌質淡紅、舌體胖大,苔白厚者,附子用小劑量10~15 g;中度陽虛,表現(xiàn)舌淡胖大,邊有齒痕,苔白厚者,附子用中等劑量15~30 g;重度陽虛,表現(xiàn)為舌淡胖大,邊有齒痕,苔白厚膩者,附子用大劑量30~45 g。附子煎煮方法:先用開水浸泡1小時(其他藥物用涼水浸泡),然后再煎半小時至1小時后與其他藥物合煎2次,每次半小時,兌勻分3次溫服最佳。
2.4 處方適用范圍 主要應用于脾腎陽虛、水毒濕濁積聚、兼有血瘀的慢腎衰患者,以慢腎衰1-3期最為適宜。根據(jù)具體證候特點,以此方為基礎加減變化應用。
翟某,女,62歲,家庭婦女,初診日期:2003年11月15日。
初診:患者患高血壓病30多年,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已有7~8年,視力減退,臥床不起半年,一直未系統(tǒng)治療,拒絕血液透析。就診時倦怠無力,少氣懶言,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怕冷,腰酸腿軟,夜尿多。面色 白光白無華,舌淡白,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厚膩,脈沉弦細。血壓:162/90 mm Hg(1mm Hg=0.133kpa)。眼科檢查:高血壓眼底。彩超示:右腎 75 cm×48 cm,左腎 85 cm×50 cm。實驗室檢查:尿蛋白 +,Scr 586μmol/L,BUN 15.5mmol/L,Ccr 18mL/min,HGB 85.0 g,HCT 21%。西醫(yī)診斷:高血壓性腎臟病,慢性腎衰竭4期,腎性貧血。中醫(yī)辨證:脾腎陽虛,濕濁蘊結,胃失和降。方用溫腎健脾泄?jié)釡訙p。處方:附子(先煎半小時)15 g,茯苓15g,山萸肉 15g,炒白術 20g,肉桂 10g,陳皮 15g,姜半夏15 g,生姜15 g,代赭石(先煎)30 g,酒大黃10 g,紅花15 g,煅牡蠣(先煎)50 g。共7劑,1劑/d。配合西藥降壓、糾正貧血、補鈣治療。
二診:惡心明顯減輕,已不嘔吐,能少量進食,大便通暢,舌脈同前,繼以原方去代赭石,加黃芪30 g、當歸 15 g,共 14劑,1 劑 /d。
三診:精神食欲俱增,能下床活動,夜尿減少,面色 白光白無華,舌淡白,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稍厚,脈沉弦細,血壓138/80 mm Hg,仍遵上方加減治療。處方:黃芪50 g,當歸15 g,附子(先煎)30 g,肉桂 10 g,茯苓 15 g,山萸肉 15 g,炒白術20 g,干姜 15 g,莪術 15 g,酒大黃 10 g,紅花 15 g,煅牡蠣(先煎)50 g,水蛭粉(沖服)3 g,共7劑,1劑 /d。
2005年4月25日隨訪:患者經上法調治1年后,精神食欲俱增,體質量增加,實驗室檢查:Scr 258.5μmol/L,BUN 12.3mmol/L,HGB 121.0 g,HCT 31%。為方便服用,更換藥物為補陽健腎膠囊(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院內制劑,制劑號甘藥制字Z06011587)及蛭龍通絡膠囊(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院內制劑,制劑號甘藥制字Z2002221),各6粒,3次/d,沖服。配合西藥降壓、糾正貧血、補鈣,病情穩(wěn)定。2011年1月24日家屬來訴,患者因患重癥肺炎,搶救無效于1周前病故,時年70歲。
劉老師深受現(xiàn)代醫(yī)學邏輯思維和規(guī)范意識的熏陶,又深諳中醫(yī)學理論和臨床辨治之精華,治學注重傳承和創(chuàng)新相結合[10-12]。診治疾病中劉老師注重對疾病發(fā)生發(fā)展演變及診治的基本規(guī)律的探索,以建立診治疾病的基本規(guī)范。注重中西醫(yī)優(yōu)勢互補,中西藥有機結合,以提高療效為標準,由此建立了“中西醫(yī)雙重診斷,中西藥有機結合,關鍵是找準結合點,標準是提高療效”的中西醫(yī)結合臨床醫(yī)學思維模式。劉老師通過對慢腎衰病因病機和辨證論治規(guī)律的認識,創(chuàng)制溫腎健脾泄?jié)釡?,臨床治療中以脾腎陽虛為本,水毒濕濁和血瘀為標,科學合理地揭示了慢腎衰的臨床本質規(guī)律,踐行了中醫(yī)“標本兼顧”“扶正祛邪”的診治原則。
劉老師一貫主張辨證處方要提綱挈領,抓住要點,精準凝練。溫腎健脾泄?jié)釡珜嶋H上整合了《傷寒論》經方中治療各種陽虛溫化不足,氣血津液停聚相關病癥的多種經方的核心思想,包括具有溫陽化氣利水功效的真武湯和苓桂劑;溫經通陽、通絡化瘀的桂枝茯苓丸,溫陽通腑泄?jié)岬拇簏S附子湯等。其中的干姜、附子、肉桂溫扶陽氣,茯苓、桂枝利水濕,莪術、水蛭、紅花等既活血化瘀,疏通脈絡,又兼有利水作用;大黃兼具泄?jié)峤舛?、清熱化瘀等推陳致新的功效;煅牡蠣素有潛?zhèn)斂陽、收斂元氣之功。劉老師認為該方既可吸附毒素以利排毒,又可堿化藥液,保持機體內環(huán)境酸堿平衡,有利于防治慢腎衰的酸中毒狀態(tài);活血化瘀諸藥又有利于對抗慢腎衰之腎間質纖維化。該方藥味中的溫腎健脾、溫陽利水、瀉濁解毒等功效已經被大量傳統(tǒng)臨床實踐所證實,其對慢腎衰的免疫調節(jié)、微循環(huán)改善、代謝產物毒素的排除,對抗腎間質病變,延緩腎功能惡化等作用也被大量現(xiàn)代臨床研究所證實。
劉老師臨床應用附子的經驗也可謂獨樹一幟。他在整體辨證的基礎上,提出以舌象特征來區(qū)分陽虛的程度,并決定附子的劑量。這種經驗和方法,對于廣大臨床醫(yī)生學習應用附子這味功效卓著又難于駕馭的關鍵藥物來說,無疑是難能可貴的安全便捷之法。
綜合上述,劉老師的溫腎健脾泄?jié)釡瞧渲形麽t(yī)結合臨床思維模式和長期臨床經驗精華的體現(xiàn),為臨床延緩腎損害的發(fā)展、延長生命、提高生存質量,促使患者“帶毒生存”等治療目標,探索出了一條可行途徑,值得我們深入學習研究和大力推廣應用,以造福廣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