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確定詩歌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因素是教師,從教師對詩歌的共同特點和教材中的詩歌的個性特點的把握;教師對學情的把握;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掌控幾方面淺議了教學內容的確定。
關鍵詞:現代詩歌;教學內容;詩歌特點;課堂教學掌控
現代詩歌作為四種常用文學體裁之一,在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甚至是高考中,地位是比較尷尬的。它如同“雞肋”,考查中沒有詩歌的閱讀,寫作中不允許詩歌體裁。當然這和詩歌的文體特點有關系,但無形中給現代詩歌的教學一種暗示和指引。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在安徽省14、15、18年度中考中,出現了現代詩歌的小語段閱讀。也算給了現代詩歌一席之地。
對于一線的語文教師來說,現代詩歌教學內容的確定不與教學檢測的考點相關聯,那應該是對學生的一種不盡責??扇艚虒W內容與考點聯系過密,那是必然也會降低詩歌所承載的語文的
功能。
故此,詩歌教學內容的確定既要能夠滿足學生應對考試的需要,又要能夠切實地幫助他們提升語文素養(yǎng),提高語文能力,滿足生活的需要,正所謂學以致用。
一、教學內容要能夠體現現代詩歌的特點
現代詩歌是在順應時代發(fā)展和人們對文學的需求的環(huán)境中產生的。它力求打破古代格律詩的束縛和限制,但它又與古體詩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系。盡管它追求形式自由,力求有別于古體詩的結構嚴謹;但它語言高度凝練且富于形象,善于利用意象營造抒情氛圍;節(jié)奏鮮明,富有韻律;就具有豐富的想象和濃烈的感情的特點來講,仍與古體詩相仿。
在現代詩歌共性的基礎上,還要能夠把握教材中詩歌的個性特點。人教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的現代詩歌并不是很多,共有國內現代詩歌13首,國外現代詩歌8首?;诂F代詩歌本身的特點和教材中詩歌的安排,自然應把體會品味詩歌語言、學習修辭手法、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甚至分析詩歌創(chuàng)造手法等體現詩歌特點的知識點作為教學內容。
這些本就是閱讀詩歌的基礎,也是學習語文的基礎。本著先打牢基礎的原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把這些知識點視為教學重點理所應當。
二、教師要能夠根據學生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編排
雖說課堂真正的學習主體是學生,但教師在課堂上起到的燈塔作用也不容忽視。都說“詩無達詁”,但如果教師對詩歌的解讀有誤,必然引導學生走向偏差。
所以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解讀首先應該是正確的,然后全面和深刻。這樣才能更好地勝任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才能引導學生獲得正確的知識。但是這并不代表教學內容就應該全面和深刻。相反,確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師解讀的教學內容相比,廣度應小,深度應淺。
有些現代詩歌在解讀時就需要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和人生經歷,像《未選擇的路》《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等蘊含著生活哲理的現代詩歌。我認為教師在解讀時就沒必要非要引導學生了解透徹。
在這種背景下,就可以把難以理解的教學內容設計得簡單一些,引導學生積累或者從中學習詩歌的其他教學知識點,不可粗暴對待,逐字逐句理解,這樣既不會強行說教,也不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語文,尤其是學習詩歌的積極性。
教師還不能善意地想通過一首詩歌的教學引導學生學習很多的教學內容。這樣既不符合課堂教學的規(guī)律,還會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囫圇吞棗必然消化不良。能在一首詩歌中,引導學生自主體會學習到兩到三個教學內容,并能稍微熟練運用就足夠了。
比如在《祖國,我親愛的祖國》一詩中,知識點很多:要讓學生了解作者,積累字詞,還要閱讀分析詩歌內容,體驗詩歌感情,又要朗讀得準確流利有感情,又要仿寫,又要學習修辭,又要品味語言……這樣多而密集的教學內容,對于學生來說,真是一種負擔。在課時限制的條件下,與其不能兼顧,就不如精簡教學內容。
學什么取決于學生的需求,取決于現階段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學生語文“聽說讀寫思”的能力和整體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雖然詩歌寫作在初中階段不作為寫作練習的重點內容,但是在詩歌教學中,卻應該把煉句作為教學內容,來培養(yǎng)學生寫的能力。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用詞不精練的問題。所以在確定《秋天》這首詩的教學內容時,就安排學生仿寫其中的一節(jié)詩。這樣不僅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意象在詩歌中的作用,還訓練了他們煉句能力。
三、教師還要了解學生的現有的實際能力
學生語文的基礎和能力不同,所以詩歌教學內容既要針對群體,又要針對部分。讓大家都吃飽,不要有的撐,有的餓。
對于不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即使很好,也要舍棄。再如現代詩歌中的修辭,雖然在分析詩歌內容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有些修辭,比如頂針,已經沒有旺盛的生命力,教學內容中就可以粗略介紹,不應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了。有所選擇,有所取舍,才能合理安排詩歌教學內容,使之適應學生需要,為其服務。
現代詩歌教學內容的確定從“面”上來看,一定是考試涉及的知識點范圍要小;而從“點”上來看,卻要精化、強化考試所涉及的知識點??紤]到學生眼前的需要和未來的需要,點和面的共同起作用,方能充分發(fā)揮現代詩歌這種文學樣式在學生學習語文時的功用。
作者簡介:方利,男,1993年畢業(yè)于滁州師范學校,初中語文教師,中級教師,現任教于鳳陽縣崇文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