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花爾
(內蒙古農業(yè)大學獸醫(yī)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灰鶴是屬于鶴科鶴屬的鳥類,是大型涉禽,全身的羽毛大部分為灰色,是我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在我國其繁殖地主要在北方,見于新疆、內蒙古、黑龍江、青海、甘肅、寧夏和四川等地?;寅Q主要棲息在河流、湖泊、水庫或海岸附近。其主要以雜食為主,繁殖習性為單配制,但不穩(wěn)定,喪失配偶會很快找到新配偶[2]。
眾所周知,消化管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yǎng)、排泄廢物,這些生理活動依賴于消化管的協(xié)調來完成[3]。目前有關灰鶴消化管的研究報道極少,現(xiàn)有的報道僅從分類學角度進行了簡單描述。為此該研究對灰鶴的消化管進行了較為詳細地觀察描述,以期為灰鶴的研究工作提供資料。
實驗材料為2010—2012年由內蒙古野生動物救護者和林業(yè)部門接受的來自內蒙古周邊地區(qū)的已經(jīng)死亡或無法康復的灰鶴傷殘個體,以及野外調查遇到的死亡個體。
測量常規(guī)儀器:天平、直尺、卷尺、游標卡尺以及解剖器材等。
先對材料進行稱重和外部形態(tài)觀察,然后按照常規(guī)方法對其進行解剖。觀察記錄各器官系統(tǒng)的位置后,取出完整的消化系統(tǒng),用濃度為10%的福爾馬林固定。之后分離出消化系統(tǒng)的各部分,用自來水沖洗干凈,再用吸水紙吸干剩余的水分,對消化系統(tǒng)進行觀察、解剖、測量并描述。
橄欖灰色,先端淡黃略帶紅色,較長而直,稍側扁。
舌較發(fā)達,為細長的三角形,由舌系帶與口腔底壁相連。舌尖游離,舌根固定在舌骨上,背面端半部有一縱向的正中溝,舌的后部在口腔與咽的連接處有角質化且堅硬的白色櫛狀突。
咽前端與口腔連接,后端與食管連接,長22 mm。咽底下壁后方為喉,喉中央為一前寬后窄的縱裂縫狀喉門。
食管開口位于咽后部,起始部位于頸部的右側,前上三分之一處轉至氣管背側,后三分之一又轉至氣管右側,后接腺胃。由于灰鶴的嗉囊極不發(fā)達,故難于從外觀上區(qū)分食管的頸段和胸段。食管全長390 mm左右,起始部位較粗,食管直徑可達20 mm,管壁較薄,內壁黏膜上有多條發(fā)達的縱向皺襞,使得食管易于擴張,擴張最大直徑可達70 mm。起始部向后食管逐漸變細,致心臟處最細(為13 mm),皺襞變得少而密集。
灰鶴的胃分為腺胃和肌胃。腺胃,又稱前胃,呈梭形,肉粉色,略靠肝臟左葉,入口與食管相通,出口與肌胃相連。腺胃長70 mm,寬20 mm,內壁黏膜上分布有肉眼可見的均勻的乳突。肌胃發(fā)達,緊接腺胃之后,位于腹腔左下部、肝臟的后方,呈扁橢圓形,長150 mm,寬80 mm,最厚處達30 mm,肌肉層發(fā)達。肌胃外表具致密的白色腱膜,內壁具有發(fā)達的黃色角質層,胃內容物包括沙礫、泥鰍和小魚等。
小腸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回腸3段,為消化道最長的一段,全長約1.63 m,占全部腸管的83%,為體長的1.4倍。
十二指腸:呈淡粉紅色,起始于肌胃的幽門部,沿肌胃的右腹側和右腹壁形成一長的“U”形腸袢,袢內附有胰腺。肝管、膽管和胰管共同開口于十二指腸中部,其開口處作為十二指腸和空腸的分界線,長為266 mm,寬為8.3 mm,其內壁具有多而密的絨毛。
空腸:前接十二指腸,后接回腸,與回腸之間無明顯分界,形成許多半球形腸袢,空腸由系膜懸吊于腹腔右側,是小腸中最長的一段,長約1020 mm。
回腸:較短而且直,內壁較光滑,以腸系膜與盲腸相連,長約260 mm。
由盲腸和結—直腸組成。
2.7.1 盲腸:灰鶴有1對盲腸,以2條短的回盲系膜附著于回腸兩側,左右2條盲腸長度相近,從基部到端部逐漸變粗。盲腸全長200 mm,基部寬6 mm,端部寬11 mm,至遠側部又逐漸變小。
2.7.2 結—直腸:是從盲腸起始處開始,一直到泄殖腔的一段直的管道,由系膜懸吊于腹腔頂,其構造與小腸相似,長約90 mm。
位于結—直腸末端膨大部位,后通泄殖腔孔。壁薄柔軟,呈囊狀,是消化、泌尿、生殖3個系統(tǒng)的共同通道,內部被2個環(huán)形褶皺順次分為糞道、泄殖腔道和肛道,糞道與直腸相通,輸卵管和輸尿管開口于泄殖腔,肛道為泄殖腔通體外的部分。
灰鶴的舌較發(fā)達,是細長的三角形,根部分叉,并有倒生堅硬的櫛狀突,有利于食物的吞咽,并可防止食物逸出[2]。
灰鶴無明顯的嗉囊,不具備貯食功能。通過較長的腸道,尤其是較長的小腸加大消化吸收營養(yǎng)物質的面積。另外灰鶴具有發(fā)達的盲腸,說明其食物組分中,植物性食物占有較大比重,在秋冬季尤為明顯。盲腸發(fā)達,強化了對食物的機械和消化作用。這都與其食物的種類有著密切的關系。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雞形目鳥類,盲腸較為發(fā)達,而以肉食性食物為主的東方白鶴盲腸最不發(fā)達,而灰鶴盲腸長度居于2種鳥類的中間[4]。可見灰鶴盲腸的發(fā)達程度介于植食性和肉食性鳥類之間,與其食性是極適應的。
肌胃的肌肉壁和類角質膜發(fā)達,外表具有致密的白色腱膜。肌胃內容物包含沙礫、泥鰍和小魚,并具有物理和化學的消化作用[1]。較短的直腸有利于食物殘渣的及時排出,減輕體重,便于其靈活地長時間飛翔[5]。
[1]王有輝,王虹.中國灰鶴的分布與數(shù)量現(xiàn)狀[J].四川動物,2003,22(1):35-38.
[2]周菊萍,郭延蜀,米志平,等.黑鳶消化系統(tǒng)形態(tài)學的初步研究[J].四川動物,2004,23(4):346-347.
[3]孟德榮,趙國才,付婷.短耳鸮消化系統(tǒng)形態(tài)學解剖[J].四川動物,2008,27(6):1091-1092.
[4]金志民,楊春文,劉鑄,等.6種猛禽消化系統(tǒng)的比較研究[J].四川動物,2011,30(3):435-438.
[5]張子慧,肖方,袁偉靜,等.一雄性丹頂鶴消化系統(tǒng)組織形態(tài)學觀察[J].動物學雜志,1999,34(3):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