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加貝
運用漢字,最基本的是做到會讀和會寫(包括寫對和寫美),這需要初中語文教師在注意銜接小學語文漢字教學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引領學生走向更高層次的漢字認知和審美領域。初中語文教學既不同于小學偏重于漢字識記的教學,也不同于高中更講究思維質量和知識體系的要求,它應當擔負起教授、整理、歸納學生必備的漢字知識的任務,同時架起學生對漢字形與義的審美認知的橋梁,既讓學生在以后的語文學習中能夠輕松面對和解決常見的漢字問題,又使?jié)h字之美真正滲透到學生的心靈深處,讓漢字成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根基。
一、創(chuàng)審美意境,品漢字形象之美
漢字具有誘人的形態(tài)美,仔細辨別,用心欣賞,腦想手寫,就會樂在其中。一個字猶如一幅畫,有粗、有細、有直、有曲。其結構方式也多種多樣,包括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內外結構;各部分之間講究比例,講究勻稱,講究整體美。我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名家輩出,觀賞書法作品,能領略到其中的氣象萬千,是一種藝術享受。初中的漢字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會寫”和“寫對”的層面,還要引導學生“寫美”。也就是說,培養(yǎng)學生對漢字的審美情趣至關重要。其實,在這方面,教材是最好的說明,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附錄部分為我們安排的順序是:七年級上冊進行硬筆行楷訓練,七年級下冊臨摹欣賞顏體書法,八年級上冊欣賞王羲之書法作品,八年級下冊則欣賞唐人狂草作品,從常用字體講析到名家書法鑒賞、模仿,脈絡非常清晰,層次非常合理;而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則在八年級上冊的專題閱讀中設置了“漢字”專題的內容,旨在讓每位學生了解漢字歷史沿革演變過程,追溯燦爛的漢字歷史文化,鑒賞從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隸書、楷書、行書的字體之美,學生對漢字的敬畏感和興趣定會在學習中得到激發(f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漢字審美意境的創(chuàng)設途徑更是多種多樣:教師每日的板書示范,則是學生最貼近和最切實的書寫榜樣,朝夕相伴,耳濡目染,學生的書寫習慣定會在潛移默化中特到培養(yǎng),書寫水平也定會在一筆一畫中得到提高;堅持讓學生每日在動聽典雅的中國民樂聲中練字二十分鐘,教師主動點撥,指導書寫理論和方法,引導學生打好寫字基礎,定能讓學生沉靜下來,陶醉于其中,把寫字當作一種享受;尋找身邊的“書法家”,將學生的書法作品定期公布和展覽,借詩展書,讓書法與好詩美文“珠聯璧合”,讓教室彌漫著濃厚的書香翰墨之味,定能激發(fā)學生的書寫成就感;將初中三年的書法作品加以保存,放入學生的“成長檔案袋”,點點滴滴的進步會讓學生獲得欣悅和滿足。學生在充分認識到漢字的美學藝術博大精深之后,便可以養(yǎng)成高雅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性格、態(tài)度、氣質、情懷等內在品質亦可得到培養(yǎng)。
二、咬文嚼字,品漢字意義之美
講析造字法是讓學生深入理解漢字意義的重要手段。漢字是表意文字,聲、形、義結合,一個漢字,言簡而意豐,它往往代表一種形象、一個訊息,甚至是一個故事。寫一個漢字,不光要知道它怎樣寫,更要了解它為什么這樣寫,“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便不可能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例如:“川”是象形字,用三條彎曲的線條形象化地表示河流;“本”是指示字,表示樹木的根部;“明”是會意字,日月皆存,焉有不亮之理;“覷”是個形聲字,“虛”表示讀音,“見”表示意義,這個字有“看”的意思。教師在平時教學中不厭其煩地穿插講解,定能讓學生加深理解,學會準確應用。
“說文解字”也是幫助學生理解漢字意義的重要工具。很多學生對古詩文缺乏興趣,默寫時也常寫錯別字,教師應改變學生的記憶方式,將死記硬背的機械記憶改為理解性記憶,例如:“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中的“班”字,很多學生寫成“斑”,《說文解字》中講“分瑞玉也”,引申為把東西分開,都可以說成“班”。因此,此句中的“班”應作“別”講,將此字的小篆寫在黑板上,再望字思義,講清其引申義,學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留下深刻印象。
三、靈活遷移,品漢字靈動之美
漢字中有大量的形近字和同音字、音近字,其間的細微差別是任何其他語言文字無法比擬的,可以說“失之毫厘便謬以千里”,若不了解,大而化之地運用,不僅不能準確細膩地表情達意,反而會鬧出“張冠李戴”的笑話來。教師可采用辨形釋義的方式加強漢字運用訓練,加深學生的印象。例如,對于“戊”“戌”“戍”三個形近字,學生總不能清晰地辨認識記,教師可以根據三個漢字的形態(tài)特點教給學生七字口訣“橫戌點戍戊中空”,學生很快就可以辨析清楚了;學生常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青”寫成“漢青”,這時,教師可以因勢利導,講解“汗青”的由來,學生就很少寫錯這個字了?!翱础边@個字有很多同義字,例如:瞅、瞟、瞧、望、覷、瞪、盯、掃、瞥,應該在怎樣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選用怎樣的字,須深入理解,辯微折毫。只要認真推敲咀嚼,不僅能選準最恰切的“那一個”,而且能充實自己的漢字寶庫,其樂無窮。
四、深入探究,品漢字文化之美
陳寅恪先生說,“凡解釋一個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漢字是我們整個民族思想文化交流的主要工具,是中華文化的載體,一個漢字便是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它往往帶有鮮明的中國文化標志。識字教學不能割裂漢字與文化的聯系,孤立地在當今語境下識字,更不能忽視了漢字作為漢民族歷史文化的全息鏡像,忽視漢字中滲透的智慧靈感,忽視漢字中凝聚繁的漢民族思維方式。帶領學生走進漢字文化的殿堂,是語文教師神圣的使命和責任。
“文字游戲”能培養(yǎng)學生對漢字探究的興趣,提升他們對漢字的審美認識,發(fā)掘其豐富的人文內涵。例如,給形近漢字寫一句富有哲理的話?!皫煛迸c“帥”,教師比元帥多戴了一頂帽子,多了些文質彬彬的儒雅氣質;“玉”和“主”,存于內心則為玉,施展于外則為主,君主的風采在于君臨天下,美玉的品格在于蘊含在內;“史”解釋為“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史”即史官,手持“中”,表示要客觀公正地記錄歷史,“吏”解釋為“治人者也,從一從史”,可見“吏”是統治別人的,又要求公平公正。
要讓學生認識到,寫好祖國的文字其實就是一種愛國行為,中國人寫漢字,應該顯示出中國人的水平、修養(yǎng)和氣度來。
五、字不離文,品漢字意蘊之美
一個方塊字,就是一方天地。漢字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有斑斕的色彩、盎然的情趣和悅人的聲音的多媒體圖像。它是充滿詩性的文字,這是由漢字的意象性決定的。漢字的出現和運用,離不開特定的語境,字是文的基礎,文是字的升華。不能單純地孤立了文去解決字的含義,字本身沒什么意義,只有在具體的文章中,它才有實際的意義。教師應當根據“文從字”的原則,在教學中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引領學生讀文知字義、品字情。
唐代詩人崔顥的《黃鶴樓》中有這么一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在默寫時,學生很容易把“歷歷”錯寫為“厲厲”,把“萋萋”錯寫為“凄凄”。教師不妨先別急著更正,啟發(fā)學生想象作者描寫的這個畫面:晴朗的江面,漢陽地區(qū)的綠樹分明可數,鸚鵡洲上的青草長得十分茂盛。“歷歷”是清楚、分明之意,指事物和景象清清楚楚地展現在眼前。此兩字出自于明代馮夢龍的《醒世恒言》,原文為:“一座青州城正臨在北窗之下,見州里人家歷歷在目。”由此可見,“歷歷”和“厲厲”無關?!拜螺隆毙稳莶菽就⒅?,與“凄凄”也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晴川歷歷”“芳草萋萋”寫出作者所見之景是何等鮮妍明媚、何等生機盎然,此句與下句的“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形成對比,渲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通過對詩句關鍵字的品析,學生自然而然明白了“歷”和“萋”的正確寫法,又領會了這兩個字在詩作中表情達意的重要作用,感受到其中的意蘊美,可謂一石二鳥,一箭雙雕。
初中語文漢字教學處于承上啟下的階段,是基于小學同時又高于小學的一個層次,初中的漢字教學不是僅僅讓學生多認幾個漢字,而是要通過語文教師運用智慧高超的教學藝術,進行發(fā)散式的教學和訓練,把這些豐富的漢字教學法巧妙穿插于課堂教學之中,和閱讀、寫作融會貫通起來,促進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相互生成,強化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實現漢語言文字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漢字教學始終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陣地,多讀,多解析品鑒,多靈活運用,多認真書寫,學生的漢字運用能力必定會更上一層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