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審程序是民事訴訟程序制度中的一項補救制度,是為了糾正已經(jīng)生效裁判的錯誤而對案件進行審理的程序。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再審程序在運行中的很多不足也愈發(fā)明顯。民事再審程序應摒棄職權模式,強調(diào)私權糾紛主體的意愿,貫徹落實“不告不理”原則,明確再審事由,并且進一步規(guī)范再審程序,從而更好的實現(xiàn)民事再審程序維護司法公正、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功能設置,體現(xiàn)程序的獨立價值。
關鍵詞:民事訴訟;再審程序;私權;獨立價值
中圖分類號:D92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35-0202-01
作者簡介:賀曉清(1993-),女,漢族,湖南人,湘潭大學,法律碩士,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
一、我國現(xiàn)行民事訴訟再審程序
依據(jù)我過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再審程序的啟動有三種方式:(1)當事人申請再審;(2)法院依職權決定再審;(3)檢察院發(fā)動再審。提起再審須具備的13項法定事由可歸納為三類:裁判主體不合法、裁判依據(jù)不合法、違反法定程序。
二、我國民事訴訟再審程序存在的問題
(一)職權色彩濃厚,過度干預當事人的處分權
從訴訟模式看,我國現(xiàn)行民事訴訟再審程序采用政策形成型的實體監(jiān)督模式,即監(jiān)督型再審。監(jiān)督型再審是以強調(diào)審判權對審判權的監(jiān)督、保障審判的合法為核心構建的再審程序,這種程序必然強調(diào)國家職能的干預而忽視當事人的處分權利。①再審程序的啟動主體包括法院和檢察院,這二者都是公權力的象征。法院和檢察院直接啟動再審時很有可能對當事人的既判利益造成影響,民事權益作為一種私權,當事人享有自主處分的權利,是否啟動再審是當事人處分私權利的表現(xiàn),而法院和檢察院的自行啟動可能使當事人被動加入訴訟,與其中立性、被動性相背離,有違民事訴訟“不告不理”的原則。
(二)違反“兩審終審”原則,破環(huán)法的安定性
從判決效力的基本理論看,判決一旦作出,即對法院產(chǎn)生約束力,即便判決有瑕疵也不得由法院自行修改或者廢除。我國《民事訴訟法》對檢察院啟動再審的期限和范圍并沒有作詳細的規(guī)定,缺乏限制。我國實行兩審終審的審判制度,法院和檢察院啟動再審無疑會破壞法律、判決的安定性,為無限再審提供可能,造成終局判決無終局的局面。也為現(xiàn)實中當事人反復申訴、纏訟不休提供了可能。
(三)民事再審事由規(guī)定不明確,實踐中難以操作
再審事由的明確、具體是再審事由的基本要求,從我國《民事訴訟法》對民事再審事由的規(guī)定來看,還有待進一步改進,其列舉的13種法定事由可以歸為三類:裁判主體不合法、裁判依據(jù)不合法、違反法定程序。其中裁判依據(jù)不合法包括兩個方面:事實依據(jù)和法律依據(jù)。涉及到再審事由的標準,例如“新的證據(jù)”、“基本事實”、“確有錯誤”、“主要證據(jù)”、“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等關鍵詞,法律都沒有給出明確的界定,全憑法官的主管意志進行判斷,這就導致標準不一,容易產(chǎn)生歧義,所以在時間中是很難把握的。
三、完善我國民事再審制度的基本觀點
(一)限制再審提起的主體,充分保障當事人的處分權
由于民事訴訟是解決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權益糾紛,法院主動提起再審違背了民事訴訟程序的基本規(guī)律,也與其作為審判機關的性質(zhì)不符。②法院在民事訴訟中應該屬于被動地位,不能主動提起訴訟,所以應取消法院決定再審。檢察院作為另一有權啟動再審的主體,也應對其進行必要限制,因為過多的國家干預會侵犯當事人的處分權。但是近些年來,很多民事訴訟確實關乎公益,民法上的某些權利雖為私權,但對于其會損害社會的公共利益的案件,有必要賦予檢察院再審啟動權。
(二)細化再審事由,賦予其更強的可操作性
針對實踐中不易把握的再審事由,應賦予其更強的可操作性,例如“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jù)”的判斷,有些存于企事業(yè)單位或者社會團體的證據(jù)材料,如果當事人的社會地位比較高,本人去收集往往能收集到,而那些社會地位較低的人自行收集常常會吃閉門羹③,這就導致很大一部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法律的保障。又如《審判監(jiān)督解釋》對“適用法律確有錯誤”規(guī)定了6種情形,但并沒有窮盡裁判法律根據(jù)有錯誤的所有情形,也沒有窮盡基于裁判法律不合法而發(fā)動再審程序的全部類型。本人認為還包括:①漏引、多引、錯引法條;②引用法條模糊不明,無明確的法律依據(jù)。
(三)重新設定再審案件的管轄法院
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向原審法院的上一級法院提出,但當事人人數(shù)眾多時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提出。本人認為再審案件實行異地管轄制度更有利于實現(xiàn)再審程序公平公正的價值,原審法院自身再審存在局限性,容易引起不公之嫌,且如果案件交由原審法院再審,則會增加原審法官和再審法官之間的矛盾。而由上一級法院再審固然可以避免上述問題,但會造成高級法院好最高法院審理再審案件的工作量,所以再審案件的異地管轄是較為適宜的。
[注釋]
①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第六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②李浩.民事再審程序改造論[J].法學研究,2000(5).
③李浩.論民事訴訟當事人的申請調(diào)查取證權[J].法學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