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燕
在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意象是詩人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述而形成的,并蘊含了詩人大量的情感,為詩人的情感升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從意象的角度出發(fā)去鑒賞古詩詞的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意會及領悟古詩詞的意象。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而且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從而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水平。
在現(xiàn)階段的高中古詩文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都比較注重理性的分析,而忽略了對古詩文的品讀、情感的培養(yǎng)以及對意象的賞析,使得學生只能被動地去接受。長此以往,學生就失去了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與審美能力。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學生失去了自我體驗的機會,使學生成為被動學習知識的機器。
在高考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一部分教師過度追求高分,把古詩文課變成了習題課與訓練課。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只是把古詩詞的相關(guān)應試技巧以及對古詩詞的評論術(shù)語講授給了學生,而忽略了學生對古詩文的審美探究能力。長此以往,就會使學生失去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從而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語文素養(yǎng)。
在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每一首古詩詞都像一件優(yōu)美的藝術(shù)品,只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美。在古詩詞的實際教學過程中,雖然有一部分教師也會組織學生參加古詩詞鑒賞活動,但由于宣傳力度與活動范圍有限,使得古詩文鑒賞活動常常流于形式,并且教師在控制著評價結(jié)論,這就使得一些學生頗有見地的想法與意見最終被排除在外。
教師在古詩詞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境來幫助學生探索意象。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例如,根據(jù)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詩詞時的境遇以及生活經(jīng)歷等資料來創(chuàng)設相關(guān)情境,讓學生在古詩詞的情境當中更好地去體會作者在古詩詞中所表達的情感。比如,教師在講授《秋聲賦》時,就一定要考量到辭賦的創(chuàng)作年代比較久遠,學生對其不太了解的問題。為了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首先應該給學生講述歐陽修創(chuàng)作時所處的時代背景、政治環(huán)境,從而為理解作者的情感起到良好的鋪墊作用。教師也可以用一副優(yōu)美的圖畫來充分展現(xiàn)出詞中所描述的意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般情況下,古詩詞的整體內(nèi)容都比較簡短,其中的每一個字都是作者經(jīng)過反復的推敲而決定采用的,并具有極為特殊的韻律美。因此,教師要引導與鼓勵學生在反復的吟誦過程中,通過古詩詞的節(jié)奏與韻律來仔細品味詩詞的意蘊,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例如,在教師講解杜甫的《登高》這首詩時,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更深刻地領悟詩人創(chuàng)作詩詞時的沉郁悲愴之感。為此,學生在朗讀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這句詩時,“無”這個字的語音要拉長,“邊”字在讀的時候就要短促,“落木”的發(fā)音要低沉一些,“蕭蕭”二字的語音要短促而有力,“下”在讀的時候就要重音。學生通過朗讀古詩文,就能進一步體會詩詞出所透露出來的凄清、蒼涼與蕭殺的氛圍,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愁苦與沉郁的心情。
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想來領悟古詩詞中的意象。這就要求學生要對古詩詞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輕而易舉的通過對古詩詞意象的聯(lián)想來舉一反三。另外,在此過程中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另一方面,教師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也可以把意象進行整理與分類,積極引導學生在對原有古詩詞意象了解的基礎上,去理解不同詩詞的意象。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學生走進詩詞的意境中,感受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例如:當學生理解《聲聲慢》中“黃花”這個意象時,“花”在古詩詞中是一種很常見的意象,它在《聲聲慢》中表達了詞人孤獨漂泊,傷感落寞的情感。同時也可以聯(lián)想到晏殊《蝶戀花》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中的“花”,在這首詩中的花也同樣表達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感。通過聯(lián)想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的來理解《聲聲慢》中的“黃花”這一意象,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詞人在詞中所表達的情感。
在新課標改革的新階段,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已經(jīng)由學習的參與者轉(zhuǎn)變?yōu)閷W習的主體。為此,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利用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古詩詞中描述的情景再現(xiàn),學生通過自身的參與可以充分激發(fā)自己的學習積極性,并對古詩詞的情感有了更貼切的體會,從而實現(xiàn)了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例如,在教師講解《琵琶行》這首詩時,在學生基本了解該首詩的大概內(nèi)容時,就組織學生去扮演詩中的白居易與琵琶女這兩個不同的角色,使學生切身體會到詩人被貶的悲涼境遇以及琵琶女的凄慘遭遇。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深切理解該作品中的意象,并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zhì)量。
總而言之,古詩文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文化的瑰寶。為此,在高中的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古詩詞的意象進行多角度、全方面的分析與研究。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來積極引導學生深入的了解古詩詞中的意象,鼓勵學生對詩人進行全面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以及把握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進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與鑒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