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聚雪
(山東省聊城高級財經職業(yè)學校)
2014年,教育部在關于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征求意見稿中指出:“提倡互動式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活躍課堂氛圍,改善課堂教學效果”。這就要求中職教師的角色逐漸由課堂的主演變?yōu)閷а荩鴮W生則由觀眾和聽眾變?yōu)檎n堂的演員。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課堂教學的成敗,歸根結底是看學生做了什么、學到了什么。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啟發(fā)、組織學生學習,將課堂還給學生,最大限度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充分激勵和挖掘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體驗實踐和學習的活動過程自我提升的樂趣,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
如何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是中職教師在職業(yè)教育新課改下面臨的新課題。
近幾年,在教學中我經常教導學生,一定要積極參與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一定要動起來學習,在動腦、動口、動手等動的過程中學習。動起來學習能更好地理解、記憶、掌握和運用知識。動起來學習,使你掌握的知識更快地轉化為你的能力。課堂上你就是主人,在這個過程中,要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積極參與,獨立、自主的學習;在課堂上你要把認真地思考、大膽地發(fā)言、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變成習慣,這會使你變得善于表達,樂于動手,豁達向上,充滿自信,受益終生。
在課堂教學中,要盡量創(chuàng)設寬松平等、鼓勵學生的教學環(huán)境,在教學語言上盡量用“激勵式”“誘導式”語言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
許多中職生在初中階段屬于“學困生”“問題生”。這些學生不受老師的歡迎,缺少教師“的”鼓勵,使得他們缺乏學習自信,不敢表現(xiàn)自己。所以,到了我們中職學校,教師要多用“鼓勵”,讓鼓勵的話語充滿課堂,覆蓋到每位學生。積極的語言鼓勵,則會激發(fā)其“動”的積極性。課堂上鼓勵每個學生回答問題,無論對錯一定給予積極贊賞。我常常在課堂上對回答錯誤的同學說:“敢于回答問題就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答錯更能加深學習印象,促使你進步”。對回答不出問題的學生,我通常說“你行的,再好好想想!”等等。教師暖暖的鼓勵中,學生會能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自主學習和發(fā)展的積極性會得到大幅度提高。
筆者在教學中,每學期都組織幾次團隊學習競賽活動。使得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爭”動。建立學習團隊,每個學習團隊4至6人。每個班根據(jù)學生人數(shù)及學習程度將其分成若干個“偶數(shù)”(2、4、6、8)學習團隊,兩兩學習團隊之間進行學習活動挑戰(zhàn),展開競賽。組織團隊學習競賽時,每兩個學習團隊之間寫挑戰(zhàn)、應戰(zhàn)書,進行學習競賽挑戰(zhàn)。每個學習團隊都有隊名、隊口號、隊歌、隊公約。競賽之前,學習團隊先進行競賽熱身,如口號激勵。通過設計有挑戰(zhàn)、獎勵環(huán)節(jié)的知識背誦、搶答等組織學習競賽活動,使得每個團隊為了在挑戰(zhàn)中獲勝、得獎,團隊的成員都積極參與活動、貢獻智慧。組建團隊學習競賽活動很好的激發(fā)了學生“動”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上進心和團隊合作意識。
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要求“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想使學生上好課,就得千方百計點燃學生心靈上的興趣之火”。如果我們能把枯燥無味的抽象理論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使知識生活化,變成學生看的見、感受得到的現(xiàn)實,那么他們就會感覺到知識就在身邊,萌發(fā)探究問題的好奇心,從而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
所以,我們就要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適合中職學生學習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情境中,吊起學生的學習胃口,觸發(fā)學生的種種情感體驗,進而加深理解課本內容,促使學生樂學好動。比如我在講解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應聘”就業(yè)這一部分內容時,就采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方式,模擬企業(yè)的招聘情景。對學生進行分組,有的學習小組扮演企業(yè)招聘人員,有的學習小組扮演應聘人員,然后互換角色。學生無論是模擬招聘人員還是應聘人員都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掌握其應具備的知識與技能。
2015年教育部在關于深化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意見中指出:“要普及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廣泛運用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這說明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樂”動。
在課堂教學中,單一的教學方式讓中職學生“懶”動或不“動”,如枯燥乏味的單向講解。只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才可以讓中職學生“樂”動。在課堂教學中,每一次課教師使用兩種以上的教學方式,能更好的激發(fā)中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在政治課堂上每次都采用兩種以上的教學方式,起到了使學生“樂”動的效果。我在政治課上采用的教學方式有演講、故事、辯論、游戲、案例分析、情景模擬,信息化教學中的微課、藍墨云班課等。比如,組織演講活動,我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中的某一個內容組織3分鐘或5分鐘演講,要求每個學生都上臺演講。在一周或兩周之前就布置演講題目。進行課堂演講活動,激發(fā)了學生搜集演講素材、課下演練的積極性。再如,運用“藍墨云班課”信息化教學手段,把課程中的一些知識點以選擇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讓學生使用手機端答題。學生參與率達到100%,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
實現(xiàn)個性化的因材施教,是職業(yè)教育新課改的重要目標之一。中職學生班級內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習習慣等有很大差異。要求教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心理、學習特點等,然后根據(jù)學生的心理、個性特點和學習程度,洞察學生心理的變化,抓住學生心理的共性和個性,因材施教、分層施教。針對學生的基礎、能力分層提出目標和要求;要靈活調控教學進程,不強行一致。將不同類型、特長的學生優(yōu)化組合,各展所長,互相啟發(fā),使每個學生動起來,獲得進步、發(fā)展。
總之,職業(yè)教育新課改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師要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想”動。教師要營造寬松平等的教學環(huán)境、激勵學生“敢”動。教師要善于組織各種競賽性、情景化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爭”動、“好”動。教師要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并因材施教,使學生“樂”動、“全”動。引導、激勵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動起來,教師要帶領學生進入全新的學習場景,以導演的角色,指導、激勵學生“動”,讓學生去“思考”“討論”“探索”“表演”。
參考文獻:
[1]劉黎燕.淺析激勵理論在中職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7,(08).